「這顆衛星,就像是養育小孩一樣,從出生到長大經過了很多的挑戰,但好在的是,我們有很多親朋好友願意栽培它、疼惜它。」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14日正式展開旅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形容,此刻心情就像看到小孩長大後要去外地讀書工作,內心很捨不得,卻也相當期待後續的發展。
歷經近十年艱辛的發展過程,獵風者衛星終於進入發射升空的關鍵階段,正式離開國家太空中心前往桃園國際機場,於7月17日運抵南美洲法屬圭亞那發射場,接著將進行整備工作,並將在9月搭乘亞利安公司(Arianespace)Vega火箭升空。
吳宗信說,獵風者衛星原是2011年台美合作「福衛七號」的其中1顆衛星,後來計畫架構改變、經費有限,2014年改由台灣研發,其中關鍵零組件高達82%來自台灣自製,如今獵風者衛星起運,將可以填補國際氣象衛星的空位。
獵風者衛星升空後,將從事2大關鍵任務
獵風者衛星升空,有2大關鍵任務:第一,觀測大氣、海洋、陸地水文等氣象資料;第二,獵風者82%由台灣自製的關鍵零組件,將取得「飛行履歷」。
根據國家太空中心資料,當獵風者衛星升空後,將進入550公里至650公里高的低地球軌道,透過台灣研發的關鍵儀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蒐集由海面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訊號,利用訊號反射的物理特徵來量測海面上的風速。
事實上,目前大氣科學研究及氣象預報缺乏海面風場資料,因此,獵風者衛星升空以後,每天搜集約7萬筆的觀測資料及數據,範圍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低緯度帶,搭配地面雷達的高解析度沿海風場資料,將能提升台灣氣象局觀察劇烈天氣的能力。
例如像颱風生成初期,就可以觀測到是否有成形機會及規模大小如何,甚至提高路徑及強降雨的預測準確資訊,也可進行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及相關應用,整體而言,將能幫助氣象預測的資料量及品質大幅提升。獵風者衛星未來將提供許多重要的數據,是「氣象衛星」,更是「科學衛星」。
除了氣象資料之外,82%台灣研發製造的獵風者衛星,也將進一步驗證多項台灣超過20家廠商研發自製的關鍵元件及技術,如台灣衛星關鍵元件、酬載儀器、衛星系統、次系統設計製造能力。
雖然全世界目前還沒有公認哪個單位的GNSS-R儀器技術最為頂尖,但吳宗信說,獵風者衛星使用的關鍵零組件,重量更輕、體積更小、效果更佳,已被譽為「新時代的氣象衛星」,若未來順利升空、取得重要測量成就,可望為台灣站穩太空技術的地位。
「獵風者衛星順利升空後,台灣未來將可以成為國際上非常重要的氣象資料輸出國,為全世界氣象科學提供更好的價值。」吳宗信表示,很多台灣人都如此期盼著。
蔡英文:台灣有能力進軍全球太空產業
近年來,台灣不斷為太空產業發展打造良好環境和體質,像是核定第3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10年投入新台幣251億元、頒布《太空發展法》,以及將國家太空中心升格為行政法人,等於在法律、預算及組織各層面上,給予最大支持。
如今獵風者衛星正式從國家太空中心起運,在典禮現場,也見到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國科會主委吳政忠等人列隊,歡送這顆衛星啟程,並在衛星外包裝的帆布上,留下簽名並合影留念。
觀察太空產業發展情形,吳政忠指出,太空科技發展快速、太空經濟已成形,並帶動台灣的太空產業鏈,其中,在地面設備部分,2020年至2025年相關產值預估可增加新台幣800億元,總產值將達到3,000億元;以2022年而言,成長幅度更超過20%,大幅優於全球市場幅度0.3%。
國家太空中心今年改制為行政法人,除了原先的研發任務,更肩負產業推動及人才培育的使命。
「獵風者衛星可以證明台灣半導體、精密製造的優勢,絕對有能力進軍全球太空產業!」蔡英文表示,感謝所有夥伴辛苦付出,在研發製造過程,一顆螺絲都不敢大意,面對許多現實困難的挑戰,也不言放棄,「讓我們可以光榮地向世界說,獵風者衛星來自台灣。」最後,她也祝福獵風者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 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