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在 10 月下旬時發表的 Apple Pencil(USB-C)也在台灣開賣了,不以 Apple Pencil 第 3 代來命名,還是將 USB-C 的特色直接標示在產品名上,再細看功能上,Apple Pencil(第 1 代)具備的功能,Apple Pencil(USB-C)大都有,除了書寫的壓力辨識外。再與 Apple Pencil(第 2 代)相比,還少了無線充電配對、雙擊切換工具、筆身免費雕刻…等功能。究竟 Apple Pencil(USB-C)有哪些特色,又適合誰採買呢?
文章目錄
Apple Pencil(USB-C)開箱
產品的外盒是維持一貫的白色設計風格,且印上等比例的 Apple Pencil(USB-C),同時也採了更環保的膠條封裝設計,至於內容物裡只有產品說明書及一支 Apple Pencil(USB-C)。
Apple Pencil(USB-C)採用霧面外觀設計,看起來與 Apple Pencil(第 2 代)較相似,筆身一側為平整表面,能以磁力吸附及收納於 iPad 側面,但又保留及變更了Apple Pencil(第 1 代)帽蓋設計。另外,Apple Pencil(USB-C)的長度為 15.5 公分,比 Apple Pencil(第 1 代)的 17.57 公分短,也比 Apple Pencil(第 2 代)的 16.6 公分短,是三款 Apple Pencil 中最度最短的。
特色 1:透過 USB-C 充電及配對
說到 Apple Pencil(USB-C)的第一個特色,當然是 USB-C 埠,這也是 Apple 今年繼 iPhone 15 全系列、AirPods Pro第 2 代(USB-C)後,再推出搭載 USB Type-C 埠的產品。而 USB-C 埠的功能就是用來為 Apple Pencil 充電,平時則是隱藏在頂端的帽蓋裡,且與 Apple Pencil(第 1 代)不同的是,帽蓋與筆身是不可分離式的設計,只要輕輕拉開就能看到 USB-C 埠,充電完畢再把帽蓋推回即可,好處就是不用再怕帽蓋不見了。
至於Apple Pencil(USB-C)為什麼不像 Apple Pencil(第 2 代)一樣,採用沒有帽蓋的一體成型設計呢?那是因為 Apple Pencil(USB-C)不支援磁吸充電及配對設定,因此,透過 USB-C 埠可以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與 iPad 配對使用。
特色 2:維持 Apple Pencil 一貫精準度
Apple Pencil(USB-C)提供同等於 Apple Pencil(第 1 代和第 2 代)的像素精準度、低延遲時間和傾斜靈敏度,所以在透過 Apple Pencil(USB-C)進行書寫時,感受與前二代產品沒有太顯著的差異。可完美搭配 iPadOS 的隨手寫、快速備忘錄、無邊記…等功能。
不過,Apple Pencil(USB-C)不提供壓力辨識功能,也就是說無法依照手寫力道的大小,去改變筆觸的粗細,在手寫文字時較不受影響,但若有繪圖需求,就少了筆觸變化的彈性。然而,雖說沒有支援壓力辨識,但還是有傾斜靈敏度,可以依不同的書寫角度,去改變筆觸的大小,甚至也可以透過書寫的速度,去改變筆觸的粗細。
特色 3:支援懸浮預覽功能
在去年 11 吋 iPad Pro(第四代)和 12.9 吋 iPad Pro(第六代)推出時,搭配 Apple Pencil(第 2 代)使用下,可以啟用懸浮預覽功能,現在 Apple Pencil(USB-C)也支援懸浮預覽功能,這也是Apple Pencil(第 1 代)所沒有的功能,不過記得要先將 M2 版 iPad 升級最新版本的 iPadOS。
在使用時,只要將 Apple Pencil(USB-C)指向 iPad 螢幕上方,還不用碰到螢幕,大約在 12 公釐處,螢幕就能偵測到由筆尖發出的電磁訊號,在 M2 晶片解讀這些訊號後,確認 Apple Pencil 的3D位置,就能提供預覽功能。例如筆尖在 App 圖示上方時,圖示會略為放大;在「備忘錄」App 中,可以預覽顏色、線條粗細和螢光筆的不透明度等;在 Safari 開啟 YouTube 網頁,透過懸浮功能可放大預覽,又或是預覽影片的片段…等。
特色 4:2,690 元售價最便宜
Apple Pencil(第 1 代)的售價 3,290 元,Apple Pencil(第 2 代)的售價 4,390 元,至於 Apple Pencil(USB-C)售價則為 2,690 元,也是三款 Apple Pencil 售價中最便宜的,幾乎是Apple Pencil(第 2 代)的一半。不過,也因為少了壓力辨識功能,以及 Apple Pencil(第 2 代)上獨有的點兩下手勢就能切換工具的功能,還有了無線充電配對、筆身免費鐫刻…等功能,價格較低也算合理。
- Apple Pencil(第 1 代):3,290 元
- Apple Pencil(第 2 代):4,390 元
- Apple Pencil(USB-C):2,690 元
總結:入門的新選擇
由 Apple Pencil(USB-C)的功能及售價來看,並不是為專業用戶所打造,反而更像是入門版本,或許這也表現在不以 Apple Pencil第 3 代為命名可看出。不過,Apple Pencil(USB-C)也是 Apple 時隔五年後,於 Apple Pencil 產品線裡推出新品,因此,Apple Pencil(第 2 代)可搭配使用的 iPad 機型,Apple Pencil(USB-C)也都可以配對使用,至於 Apple Pencil(第 1 代)可搭配使用的 iPad中,除了 iPad 10 以外,其他機型的 iPad 或 iPad Pro 產品,Apple Pencil(USB-C)都無法配對使用。
在 Apple Pencil(USB-C)的書寫體驗上,或許是筆身設計與 Apple Pencil(第 2 代)較像,手感也較為相似,但要應用在專業的繪圖應用時,沒有壓力辨識的 Apple Pencil(USB-C)還是較為不足。因此,如果平時只有單純的手寫需求,並不需要進階的繪圖需求,Apple Pencil(USB-C)絕對可以應付所需。
而隨著 Apple 產品都慢慢改採 USB-C 後,採用 Lightning 埠的 Apple Pencil(第 1 代),自然會慢慢被淘汰,畢竟在 Apple Pencil(第 2 代)推出後,Apple Pencil(第 1 代)就偏向入門的定位,且從 2015 年發表至今,也已經長達 8 年,未來針對入門需求的選擇,價格更經濟的 Apple Pencil(USB-C)將更具有優勢。
當然,在採買前也建議到 Apple Store 親自試用,實際體驗書寫及繪圖上有無差異,打開 iPad 內建備忘錄、無邊記、PDF 檔簽名…等,感受在不同 App 中的操作性及書寫的手感。
Apple Pencil(第 1 代)、(第 2 代)、(USB-C)功能整理
Apple Pencil(第 1 代)、Apple Pencil(第 2 代)、Apple Pencil(USB-C)功能整理 |
|||
|
Apple Pencil |
Apple Pencil |
Apple Pencil |
像素等級精準度 |
V |
V |
V |
超低延遲感 |
V |
V |
V |
傾斜度感應 |
V |
V |
V |
壓力感應 |
V |
V |
X |
側邊磁力吸附 |
X |
V |
V |
無線充電及配對 |
X |
V |
X |
iPad Pro 懸浮預覽 |
X |
V |
V |
點兩下手勢切換功能 |
X |
V |
X |
免費鐫刻 |
X |
V |
X |
Apple Pencil(USB-C)可搭配使用 iPad 機型:
- iPad Pro 12.9 吋 (第 6 代)
- iPad Pro 12.9 吋 (第 5 代)
- iPad Pro 12.9 吋 (第 4 代)
- iPad Pro 12.9 吋 (第 3 代)
- iPad Pro 11 吋 (第 4 代)
- iPad Pro 11 吋 (第 3 代)
- iPad Pro 11 吋 (第 2 代)
- iPad Pro 11 吋 (第 1 代)
- iPad Air (第 5 代)
- iPad Air (第 4 代)
- iPad (第 10 代)
- iPad mini (第 6 代)
Apple Pencil(第 2 代)可搭配使用 iPad 機型:
- iPad Pro 12.9 吋 (第 6 代)
- iPad Pro 12.9 吋 (第 5 代)
- iPad Pro 12.9 吋 (第 4 代)
- iPad Pro 12.9 吋 (第 3 代)
- iPad Pro 11 吋 (第 4 代)
- iPad Pro 11 吋 (第 3 代)
- iPad Pro 11 吋 (第 2 代)
- iPad Pro 11 吋 (第 1 代)
- iPad Air (第 5 代)
- iPad Air (第 4 代)
- iPad mini (第 6 代)
Apple Pencil(第 1 代)可搭配使用 iPad 機型:
- iPad Pro 12.9 吋 (第 2 代)
- iPad Pro 12.9 吋 (第 1 代)
- iPad Pro 10.5 吋
- iPad Pro 9.7 吋
- iPad Air (第 3 代)
- iPad (第 10 代)
- iPad (第 9 代)
- iPad (第 8 代)
- iPad (第 7 代)
- iPad (第 6 代)
- iPad mini (第 5 代)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