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最久的 Google Doodle
如果是以整個計畫來看的話,耗時最久的 Google Doodle 計畫是 2012 倫敦奧運的一系列運動 Doodle,因為具有多種項目,必須耗時整合和測試。而以單一 Doodle 來看的話,耗時最久的會是合成聲音的的 Doodle ,例如紀念 Robert Moog 78 歲誕辰的合成器(Synthesizer) 和紀念 Les Paul 96 歲誕辰的電吉它等。因為這些 Doodle 都使用 Chrome 中的聲音 api 即時合成出聲音,而不是只是播放聲音檔案,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調整。
▲ Les Paul Doodle 是第一個即時合成聲音的樂器 Doodle,當時引起一陣錄音旋風。
▲而之後的 Robert Moog 合成器也引起許多回響。
至於 Les Paul Doodle 的誕生也有個有趣的故事,它其實原來是由 Google Creative Lab 的 Alexander Chen 所開發的互動式紐約市地鐵地圖延伸而來,這個地圖會顯示不同時間的紐約市地鐵路線,而且這些路線像弦一樣可以發出聲音。於是 Google Doodle 團隊覺得可以使用這個技術創造一個樂器,最後 Google Doodle 團隊加上了琴橋、拾音器和錄音功能,做成了 Les Paul Doodle。
▲由 Google Creative Lab 的 Alexander Chen 所開發的互動式紐約市地鐵地圖可以顯示不同時間的地鐵行經路線,而且這些路線可以像弦一樣發出聲音,於是成為 Les Paul Doodle 的技術原型。
覺得最有趣的 Google Doodle
Jennifer 覺得她做過最有趣的 Doodle 是 2012 年地球日 Doodle,在這個 Doodle 中,Google Doodle 團隊當時決定不畫任何東西,而覺得直接種植一個 Google Logo 形狀的花園是個好主意。
▲ 2012 年地球日的 Google Doodle 是由植物生長的 Stop Motion 影片組成。
Jennifer 當時覺得聽起來非常簡單,不過真正開始做的時候,才發現花朵過小,必須使用非常大的種植盆才可以組成Google Logo,這個 Doodle 計畫開始變成一個夢魘,一開始他們把作品放在辦公室裡的一個會議室,不過 Google 的園丁表示:「這樣會吸引昆蟲,還會有臭味,而且還會違反健康條例,請不要這麼做,不然你會有麻煩。」
▲ 一開始 Google Doodle 團隊將它們養在會議室中,被園丁警告。
接著他們又把這個採用多株植物和數百磅種植土的作品移到陽台上,不幸的是地點不好,於是他們又要把這個多株植物和數百磅種植土組成的作品移到新的地點以利拍照,他們每 5 分鐘就拍一次照片,持續 2 個星期。不過要是你們檢視他們拍攝的所有照片,你會發現這個極耗費精力的作品從原來青蔥的模樣,被照顧到垂死邊緣,太不符合地球日形像,於是 Jennifer 決定把照片所組成的 Stop Motion 影片剪短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 後來才移到方便照顧和拍照的地點。
Kristophor 覺得最有趣的是 小精靈(Pacman)30 週年 Doodle,在發布的前一日,開發團隊發覺聲音有問題,於是推出一個更新將聲音修好。不過在隔日發布後,走進星巴克,到處都聽得到小精靈煩人的聲音,於是他們在當日稍晚又推出一個更新,讓使用者可以選擇關掉聲音。
▲ Pacman Doodle 出來的當天,許多人都沒辦法上班了。
印象深刻的 Google Doodle
Kristopher 的印像最深刻的是 Google 的 Particles Doodle,因為這是集合多位 Google 工程師所做出的產品,由於它相當耗費 CPU 資源,因此他們研究如果使用最少的粒子組成 Google Logo 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因為牽涉許多技術,因此 Kristopher 寄出好幾封 Email 向許多擅長圖像、圖像程式設計,演算法的工程師求助,最後才決定使用 67 個粒子組成 Google Logo。
▲ Kristophor 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才決定用 67 個粒子組成這個 Google Doodle,同時他也表示這個 Doodle 相當舒壓,他在壓力大時常盯著看。
Google Doodle 所使用的創作技術
Jennifer 表示她所使用的創作工具非常隨性,通常都是使用圓珠筆勾勒草圖後,再用手機拍照傳到電腦數位上色。而有些作品,如 Gustav Klimt 的 150 歲誕辰 Doodle 則是畫完真實的油畫後用手機拍照,直接拿來當 Google Doodle。
▲ Gustav Klimt 的 150 歲誕辰 Doodle 其實是個用手機拍攝的油畫作品。
▲ Gustav Klimt 的 150 歲誕辰 Doodle 的創作過程。
至於互動式 Google Doodle,Kristophor 表示雖然許多複雜的新 Google Doodle,如 Pacman 等的確用上了新的 HTML 5 技術,不過 Google Doodle 的開發團隊仍傾向先使用傳統的 HTML 和 JavaScript 的基本組合,讓多數瀏覽器都可以順利的遊玩,不過有時 Google Doodle 團隊也會應用新的 API,展示 Chrome 平台的能力。
(下一頁還有 Google Doodle 怎麼決定主題和創作流程)
虧你們還是台灣的科技網站先驅 ╮(╯_╰)╭
上面那個如何?
不要問我「h」跑去哪去,因為它被「bang h」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