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男性廁所中尿液噴濺的問題一直難以解決。近期,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新型小便斗設計,透過優化表面角度,旨在減少尿液回濺,同時改善衛生狀況和增強使用上的便利性。這項設計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尿液濺到使用者和周圍地板的可能性,從而顯著提高衛生水平,維持更清潔的廁所環境,並改善整體使用者體驗。
一個多世紀以來,小便斗的設計基本上沒有太大變革。馬塞爾·杜象在其 1917 年的達達主義作品《噴泉》中,將小便斗重新構想為藝術作品,而這件作品至今仍與現今公共廁所中的許多裝置非常相似。然而,傳統小便斗經常導致尿液濺到指定區域之外,包括地板,甚至使用者身上。這不僅造成不衛生的環境,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還會增加維護和清潔的成本。
高速影片展示了用於測量臨界角的測試。圖中顯示了三個撞擊角度(從左到右分別為 90°、60° 和 30°)。
Zhao Pan、Kaveeshan Thurairajah 及其同事計算得出,當尿流以 30° 或更低的入射角度撞擊裝置表面時,回濺的情況會大大減少。實驗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隨後,作者透過求解微分方程式,設計出名為「豐饒之角」(Cornucopia)和「鸚鵡螺」(Nautilus)的小便斗,這兩種設計在整個區域的撞擊角均不超過 30°。「鸚鵡螺」的設計還有一個額外的優勢,即它適合各種大小便的高度,方便兒童和輪椅使用者使用。
根據作者的說法,如果美國公共廁所中現有的 5600 萬個小便斗都被「鸚鵡螺」取代,每天將可以防止 100 萬公升的尿液濺到地板上。
- 編譯自/ScitechDaily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