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已經深入我們的日常,不論是解決問題還是單純聊天,像 ChatGPT 這樣的 AI 工具,成了不少人生活中的常見陪伴。但你可能不知道,一句簡單的「謝謝」或「請」,背後可能會讓 OpenAI 花上大把鈔票。
根據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的說法,光是用戶日常對 AI 說的寒暄用語,每年就可能為公司帶來「數千萬美元」的額外成本。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對話,其實背後涉及的是龐大的運算資源和能源消耗。
一句「不客氣」也可能耗掉 50 毫升水
根據最新報告,就算是 AI 回覆一個簡單的「不客氣」,大型語言模型(LLM)也需動用後端伺服器進行處理,並可能耗掉約 40~50 毫升水(主要用於冷卻系統)。這種以人性化互動為導向的設計,雖提升了用戶體驗,但背後的環境與營運成本其實非常可觀。
雖然 OpenAI 理論上可以為這類高頻語句建立預設回應以降低成本,但實際上這樣做並不容易,尤其當語境、語氣和用戶習慣不斷變化時,維持自然對話的品質仍需依賴大型模型的即時運算。
事實上,許多用戶早已不把 AI 當成單純的工具,而是視為能陪聊、能理解的「朋友」。這也讓學界開始擔憂,這種越來越擬人的 AI 互動模式,會不會讓人對 AI 產生情感依附?
根據 OpenAI 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有些用戶甚至會因長時間依賴 AI,而在短暫中斷使用後出現「類似戒斷症狀」的心理反應。這也讓 AI 的角色從工具逐步走向心理陪伴的邊界,帶來新的社會觀察與倫理討論。
「謝謝」值不值得?付費用戶可能最有發言權
但從用戶角度來看,當 AI 幫你解決複雜問題、提供重要建議時,說聲「謝謝」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回應。尤其是付費用戶,原本就按使用量(token)計費,這些寒暄互動也算是服務的一環。
這讓人不禁好奇:付費用戶的「謝謝」,是不是比免費用戶更真誠?而這種禮貌的對話,有沒有可能成為未來 AI 訓練中的正面示範,讓模型學會更多溫暖人心的回應風格?
最後,雖然目前的 AI 並沒有真正的情感或意識,但它們所展現出的語言行為、同理回應,已經讓人類開始不自覺地以有禮的方式互動。
也許有一天,當 AI 真正具備自我認知,我們今天對它的每一句「謝謝」,都會在未來成為某種有價值的回憶或回報。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