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莫拉克風災後,我們收到讀者回函上寫著:「PC home能不能為風災作些什麼?」第一時間我們就有同仁自告奮勇前往屏東擔任資訊義工。編輯部也持續透過網路蒐集資訊,想辦法提出協助。日前有一封來自台東原住民部落的郵件,信中寫著當地自救會缺乏資訊設備。多方聯繫之下,HP願意捐助兩台印表機,我們也藉這次運送印表機到部落的機會,深入採訪災後重建的現狀。
土石淹沒了金針花
沿著東海岸一路南下,進入台東時已經入夜,天氣由於受到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而下起了大雨。在頭目高正治醫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太麻里正興部落。若沿著山路繼續向山裡前進,則會到達原住民歌手胡德夫的故鄉—嘉蘭部落。然而,莫拉克颱風帶來的豪雨為下嘉蘭部落帶來了嚴重的災情。66戶,一共342人無家可歸,山下的正興部落安置了27戶共94人;另有5戶安置在南方的壢坵部落。
▲由Google地圖可以看出正興部落與嘉蘭部落的相對位置。(點選開啟連結)
因為行程甚趕,我們沒有深入受創後的嘉蘭部落。這裡原有全台最美的無垠無涯金針花海,但隔天清晨從台九線望去,沿著河道盡是無邊無際的土石。在太麻里溪中、路旁,仍然能夠看到由上游所沖下的建物殘跡,山上災情可見一般。
嘉蘭部落所在的位置不安全嗎?根據東森新聞報導,嘉蘭部落所在的位置是個年輕的沖積台地,並且突出佔用太麻里溪河床,遇上史上最大的山洪,產生這樣的災情並不意外。但根據胡德夫的記憶,六十年前政府為了採伐森林利益,強制遷移排灣族人到嘉蘭部落。如今造成這樣的後果。
▲太麻里溪下游台九線兩側的土石沿著河道廣佈,山上災情可見一般。
雨中的帳篷,令人心酸
▲介達國小的運動場上暫時搭建的帳篷,就是災民目前的家。
風災之後,災民們暫時入住正興部落介達國小的校舍中。但九月小學開學,必須讓出校舍供學生上課。部份災民決定投靠親人,或者回到部落。剩下的則住在介達國小的運動場上、由扶輪社所捐助、世界展望會所安排送達的帳篷裡。二十多個帳篷緊密相接,將籃球場擠到僅能供人通行。
▲老人家不適合一再搬遷、孩子就近上課方便,於是暫居在學校操場中。
到達時雨勢一度暫歇,但是隨著夜深,風雨越來越趨猛烈,直到翌日近中午才逐漸放晴。當我們離開介達國小時,看著運動場外的幾個帳篷,不禁心酸:這麼大的雨,帳篷淋著雨、加上地面積水,這要如何安眠?
▲操場旁4、5個帳篷毫無遮掩,遇上偌大雨勢該如何是好?
生計與家園
嘉蘭部落的住民主要以排灣族與魯凱族為主。簡短的自我介紹後,便與部落的長輩與Vuvu(族語:也就是台語的阿嬤)坐在一起聊了起來。一開始老人家以為我們不喝酒,便盛了碗牛奶給我們,嘉蘭部落的頭目就坐在我身旁。「這是我們的頭目,要是打獵打到獵物,就得送到他家,將一條腿獻給他。」Vuvu對我們說。「這一次山上就有四個頭目的家被水沖走。」
太麻里溪流域一向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出沒,包括山羌、山豬、山羊、水鹿與熊。太麻里、金峰、大武三鄉整個大武山,也是原住民賴以維生的「美麗的媽媽」。
▲〔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By 陳永龍〕
「從部落上山,兩個小時我們就能找到山羌」頭目說。
Vuvu也笑著補充「但是山羌也好、山羊也好、鹿也好,都是保育類,就連打獵看到的副產品金線蓮、七里香都是保育類。」
「獵到保育類怎麼辦?」來自高雄醫學院的志工妹妹問。
「我們在山裡頭找獵物,林務局的也在山裡找我們啊。」Vuvu說。「海邊的阿美族可以捕魚,我們就不能打獵,真是奇怪。」
「他家裏頭養山豬,才剛生兩隻小豬,就都在這次颱風裡被沖掉啦。」頭目對著Vuvu的丈夫說。
▲政府規劃的安置處馬蘭榮家,到達正興部落光是車程就要40分鐘。(點選開啟連結)
聊著聊著,碗裡的牛奶也不知不覺換成了啤酒,微醺下,外頭的風雨也逐漸加大。
「雨下這麼大,帳篷裡頭怎麼辦?」我問。
「政府是有說要讓我們搬到馬蘭榮家,但是太遠了」Vuvu說。「小孩上學也不方便,
要老人家搬過去再搬回來也是麻煩。」
「搬過去以後,有的人家田在山上,要回來看田也麻煩。」Vuvu的丈夫說。
「Vuvu的小孩有說,要我搬到太麻里去住。但是搬過去以後一個人怎麼辦?以後就沒有人能陪Vuvu聊天了啊。」Vuvu將鍋中的血腸撈起,分給我們。「嚐嚐看,別的地方吃不到。」
每個部落中,都要有聚會、聊天的場所。吃飯也好、聊天也好、喝酒也好、檳榔也好,當大家聚在一起時,彼此聯絡感情,才會產生共識。閒聊中偶爾想起幾句古老族語,更是以口傳的方式傳遞了文化。中繼屋也好、永久屋也好、只要建築本身規劃少了這樣的場所,文化就會因此消失,更別提將他們「永久安置」到平地上了。
家在哪裡?頭目的愁顏
▲正興村上方搭建的中繼屋目前接近完工,嘉蘭部落的災民仍舊想回家。
第二天早上雨勢稍微暫緩,也能看到位於正興村上方,由世界展望會委託謝英俊建築師設計的中繼屋。謝英俊建築師於十年前921震災時投身日月潭伊達邵(舊名:德化社)重建工作,他以簡易的輕鋼架作為建築基體,再以木頭、竹子等山區就地可取得的材料作為屋頂、外牆。這樣的建築一方面具備綠建築的概念,除了水泥地基以外,整棟建築都可以拆除異地重建;另一方面因為施工簡單,災民經過簡單的組織、學習後就能自己蓋自己的房子。相較於等待外部援助,自力重建一點一滴以自己的雙手打造未來居住的房舍,是更好的心理重建工作。「與謝英俊工程師學著蓋房子」,應是921震災、南亞海嘯、四川地震,以至於88水災受災的無家可歸者共同的經驗。
▲位於日月潭伊達邵的組合屋,已經成為邵族文化的復育搖籃(圖片來源:邵族網站)
重要的是,尊重原住民生活型態的建築與社區規劃,更能夠讓命在旦夕的部落文化得以延續。以邵族為例,這個僅有400餘人的台灣「原住民第十族」。經過921後的社區重建凝聚向心力,竟然在社區、部落教室、集會所中逐漸復育原有的文化。族語、祭典等在這十年間逐漸再現。每年農曆八月初一邵族過年期間若到伊達邵遊覽,更能看到邵族的團結。
目前中繼屋位置在於正興部落,事前也經過兩個部落頭目間開會討論。災後重建工作主要由兩大慈善團體提出,包括慈濟功德會的永久屋方案和世界展望會的中繼屋方案。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土地。回想昨日夜中的對話,其中也談到了接受慈濟永久屋方案的災民,目前也在山下施工中。
「那都是白浪(指平地人)在住的。」Vuvu說。
「而且永久屋要經過檢查、申請門牌等種種手續,需要的時間較長;現在這邊土地也是先和政府簽兩年契約,是政府的地,就不能蓋永久屋。」一旁高正治醫師助理楊念湘補充。
「我們要蓋永久屋!」頭目突然這麼說。「我們要回到我們的土地蓋永久屋,要不然兩年以後怎麼辦?」
「我們要回去,不管是等政府河川整治完也好,或者以地換地都好,要把房子蓋在我們習慣的土地上」Vuvu補充。
「這裡是正興村,我們暫住在別人的土地上,總有一天我們要重建『嘉蘭第二村』!」頭目說。
聊到土地問題時,原本有些醉意的頭目突然皺起眉頭,彷彿兩年後到期的那一天已經到來,正思考著要帶著族人何去何從。夜深散會時,頭目仍舊坐在門前的涼椅上,不發一語,但彷彿心裡思索著的,還是這個難解的問題。
▲能住的家是快蓋好了,但永久的家地卻不知道在何方。
邵族社區921後所在的土地,原先也在2004年底受政府預計規劃為觀光旅館BOT案用地。經過數年的爭取與各界的協力才總算在2008年初擴編為文化復育園區,現在若到伊達邵,仍然能夠看到十年前由族人親手搭建的組合屋,屹立不搖。中繼屋也好、永久屋也好,屬於他們的土地在哪裡?是嘉蘭部落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
88山寨與紀錄工作、資訊器材需求
▲8月15號西門紅樓「為家園而唱」,已為嘉蘭部落帶來不少物資。(圖片來源:台灣好)
不幸中的大幸是,嘉蘭部落災後於8月13日就已經收到足夠的物資,8月15日胡德夫等人在西門紅樓舉辦「為家園而唱」演唱會後,也凝聚了大眾的關注。於資訊志工的努力下,目前現狀都會透過「嘉蘭村(Ka-aluwan)」網站發出。相對之下,太麻里以南的「富山部落」與大武鄉的「大鳥部落」,物資就相對缺乏得多了。
▲災民們自己組成的88山寨組織,分工明確,向心力也強。
組織工作上,災後由災民和志工們組成的88山寨組織馬上顯現了原住民分工的能力,從生活到重建,都透過組織以相當高的效率自理。網站上也有由志工所製作的嘉蘭報告短片,持續更新中。當然,我們此行的另一個目的是為災區遞送資訊器材,但是嘉蘭部落在物資上較為充裕,網路部份有中華電信提供的ADSL、電視也可透過MOD觀看,也有用來維護網站、聯絡使用的電腦。
詢問之後,當地的需求為:
- 無線網路基地台一台(分享ADSL供紀錄志工使用);
- 具有傳真功能的事務機一台(對外傳真收發文件使用);
- 筆電一至二台(作為紀錄、聯絡工具)。
不過,這次深入災區,我們發現有著相當多的照片、文字等資料都需要志工協助發佈上網。九月各大專院校開學後,志工也有逐漸減少的狀況。如果能有志工願意直接前往部落分享網站、部落格架設、照片分享的技巧,或者願意長期蹲點協助紀錄,當然是再好不過了。
▲相對於太麻里以南的其他部落,嘉蘭部落在設備上相對較為完善。
如果您於假日想要前往正興部落拜訪,或者捐贈當地需要的資訊用品,可以先搭車到台東火車站,於當地租車,沿著台九線往太麻里前進,經過市區太麻里街後右轉即可到達。如果您打算直接捐物資到災區,則可以E-Mail和我們聯絡,我們會協助相關的聯絡工作。
(更新:由於芭瑪颱風襲來,88山寨暫時解散)
下一篇,我們將繼續南下前往大武鄉大鳥村。
- 嘉蘭部落的聯絡方式:
- E-mail:jialan0808@gmail.com
- 電話:089-780245;089-783231
- 引申閱讀:
- 《漂浪。島嶼:嘉蘭村的88山寨》 / Munch
- 《我們的島:遷村的欲走還留》 / 公共電視
- 《謝英俊 災區建築桃花源》/ 聯合新聞網
- 《謝英俊 與災民一起打造未來的家》 / 台灣立報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