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洞壁岩到龜殼甲骨,從羊皮竹簡到草紙書卷,傳播媒介通常會在時間或者空間的屬性有所偏移。隨著媒介技術的突飛猛進,電子傳媒時代的資訊採集、傳播達到空前水準,與之相應的是網路空間的無限拓展,儲存介質體積的無限縮小。
▲圖片來源
1956 年,IBM 推出了世界第一款商用磁碟機,IBM 305 RAMAC 搭載了 50 個 24 英吋的磁碟機,這才達到了 5 MB 的儲存空間,一時被譽為創舉。而今天,一個 2.5 英吋的硬碟可以輕鬆容納 1TB 的儲存空間。然而,另一方面,要將資料保存較長一段時間還是十分困難的,通常在室溫下使用大約 10 年的時間,這是由於硬碟的磁能位能障(Potential energy barrier)較低,儲存的資訊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丟失。
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成為記錄歷史的載體。特別是社群媒體,普羅大眾的隻字片語,意見領袖的吶喊……構成了一部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編年史。我們的數位遺產將如何才能留存給後世?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先說說資料是如何老化的。MIT Technology Review 的一篇報導分析稱,資料在保存過程中,每個bit的資料都要和旁邊的bit區分開,這種區分依賴中間的能量屏障,資料的改寫和損壞是透過突破能量屏障進行的,因此,要克服時間的磨損,就必須使得這種能量屏障足夠高。
荷蘭屯特大學的 Jeroen de Vries 已經設計並研發出一種可以保存極長時間的資訊介質,實驗表明,這種儲存介質至少能夠保存 100 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這種介質是一種由鎢製成的晶片,以氮化矽封裝起來。之所以選擇鎢,是因為這種元素能夠經受極端的溫度。根據阿瑞尼斯方程式(Arrhenius equation),在常溫下保存 100 萬年,其化學反應相當於在 445K 的溫度中烤大約 1 小時。而這種鎢制晶片直到 848 K 才出現大範圍的資料損壞。
不過,這種實驗只是基於理想的理論情況,在自然環境下可能面臨更嚴峻的考驗。當然,要想將資訊留存百萬年之久,除了應該考慮如何抵禦時間和空間的雙重考驗,還應該解決的問題是後人如何解碼。
材料會很貴嗎
希望能量產
人類根本就不需要一個可以保留 100 萬年的訊息介質
「從山洞壁岩到龜殼甲骨,從羊皮竹簡到草紙書卷,傳播媒介通常會在時間或者空間的屬性有所偏移」
連本篇的編輯都這樣寫了
你也知道訊息介質會隨著時代而改變
卻又要求一個 100 萬年都不變的訊息介質
豈不已經自相矛盾?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就可以看出
訊息介質需要保存資訊的時間
只需要維持到下一代穩定的訊息介質出現時就可以了
後世的人類會自行去審視哪些資訊具有保存的價值
進而去把應該被保留的資訊用當代技術保存下來
我們現在所有的知識不都是經由這樣慢慢隨著時代的濃縮而來的?
過了幾千年後的人類也會認為
我們這個時代用硬碟儲存資訊是極為落後的
那個時代的訊息保存技術肯定是已經不知道先進到哪裡去了
如果有幸這篇文章能保存到那個時候的話
說不定還會被那個時代的人類恥笑呢 ╮(╯_╰)╭
學古人就好 ! 在岩石的牆壁上用雷射刻印訊息就好了
看你想顆條碼還是文字訊息都可以 !
中國歷史五千年、還有埃及等
用這種方式可以保留很久很久 ! 至少能保留給後世
科技一直在進步,保存資料的方式也一直在更新,介質只能能夠撐過下一次備份,確保在再次備份前資料不要損毀就可以了。
讓後世得人們決定那些資訊有價值保留是考古學的最大敵人...
很多事物在當下是無意義的,
但是其中蘊含了無限的價值可能性這是在當下所無法估計的...
現在無法理解的東西大多數人都覺得沒意義,
但他也許是另一個領域大門的鑰匙。
世界上第一個發現電波的人,只覺得那個東西很有趣,
之後就把他束之高閣,
如不是後人的創意發想,至今也許沒有電波通訊這門技術...
更別說百萬年後還有沒有人類是一個問題,
研發者之所以想做出這樣的東西,
除了傳承人類的歷史這種浪漫情懷外,
也是帶給未來的後代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