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是變聰明了還是變蠢了?尼可拉斯.卡爾把人類不斷惡化的認知問題歸咎到了 Web 身上。但 Clive Thompson 卻提出了一個相反的觀點,認為技術能提升人類能力。誰的說法正確?此文是哥倫比亞法學院教授 Tim Wu 的文章,原文發表在《紐約客》上,插圖作者為 Hannah K. Lee。
我們究竟是變聰明了還是變蠢了?尼可拉斯.卡爾的《淺薄:網際網路如何毒化我們的大腦》把人類不斷惡化的認知問題歸咎到了 Web 身上。但 Clive Thompson 最近的新書《Smarter Than You Think: 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Our Minds for the Better》卻提出了一個相反的觀點,認為技術能提升人類能力。誰的說法正確?我們來考慮一下以下這個假想實驗:
一位來自 1914 年、受過良好教育的時間旅者進入了一間被幕布一分為二的屋子。一位科學家給他安排了一項任務,讓他確定位於幕布另一半的是誰。為了弄清楚對方身份,他可以提出任何問題。
回答的聲音帶著這位旅者不認識的口音(21 世紀的美國英語)。此外另一頭的那位女性還擁有非凡的記憶。她可以毫不猶豫地引經據典,聖經或莎士比亞名作上的段落是信手拈來。她的算術技巧令人驚訝,複雜問題數秒鐘之內即可解答。她還精通多門外語,儘管發音有點怪異。也許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幾乎能夠詳盡描述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儘管她只是在天空上鳥瞰。她還非常嫺熟於將各種看似隨機的概念進行關聯,當時間旅者問到「上帝如何才能做到既善良又無所不能」這類的問題時,她能提供複雜的理論性答案。
基於這一改良版的圖靈測試,我們的時間旅者也許會得出結論說,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人類的智慧已經到達了新的高度。用 1914 年的行話來說,他也許會得出人類已到達技術奇點(智慧已超出 1914 年人類的理解範疇)的結論。
但是幕布背後的那位女士只是你我當中的一員。也就是說,她只是一個普通人,她的大腦增強是因為手上有兩個工具:手機和網際網路連接,有了它們,她可以連上維基百科、Google Maps 及 Quora 這樣的網站。在我們看來,她並沒有什麼特別,但在那位旅者眼裡卻是令人驚豔的。有了我們的機器,我們就是增強的人類和人造的上帝,儘管我們已經像習以為常的任何事情一樣厭倦了那個事實。但如果把我們的工具拿走,我們的魔力就會消失,就有可能比我們的那位來自於 20 世紀初、擁有更長的注意廣度、能讀寫拉丁文、算術更快的朋友更愚笨。
時間旅者的場景說明,要想回答我們是否變得聰明取決於如何界定「我們」。這正是卡爾和 Thompson 得出迥異結論的原因:Thompson 衡量的是賽柏格(cyborg,電子人),而卡爾判斷的是其下的人。
從 1960 年代早期五角大樓開始,人類機能增進專案已經推進了 50 年。彼時負責為先進研究提供資助的心理學家 J. C. R. Licklider(催生網際網路的專案也是他提出的)就已經開始思考他所謂的人機共生。Licklider 相信,電腦的重要價值在於如何去改善人類的能力,因此他資助了 Douglas Engelbart(《增強人類智力》作者)的研究。Engelbart 提出了「一種新的改善人類個體智力效能的系統方法」,還成立了增強研究中心(Augmentation Research Center)。該中心在 1960 年代想出了以螢幕、鍵盤及滑鼠為基礎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創意。後來該中心的許多研究人員到了著名的Xerox PARC 實驗室繼續工作。Apple借用了 PARC 實驗室的想法,之後的歷史大家都清楚了。
自此以後,真正的計算項目並不是去創建獨立的智慧實體(比方說硬體抽象層 HAL),而是相反去增強人類大腦的薄弱環節。幫助我們完成自己無法完成任務的那些產品成為了最成功最賺錢的產品。我們的工作記憶有限意味著我們的算術糟糕,所以再也沒人去做長除法了。我們的記憶不可靠,因此我們用電子儲存作為補充。人類大腦與電腦相比不擅長與與其他大腦的連接,因此我們發明了維基百科和 Google 搜尋之類的工具來輔助我們進行這種類型的對接。
我們的時間旅者朋友證明,儘管人類增強項目曾經是個成功,但我們也無法否認這是有代價的。生物性萎縮的想法令人擔憂,我們的輔助大腦不太算得上是「我們」這種感覺令人不安。但毫無疑問的是: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從前的我們,我們正在進化,這種進化更多的是技術性而非生物性的,我們必須希望這是個有利的方向。(newyorker.com)
但不能因此依賴,依賴的話,大腦就沒在轉了
單純只是依賴的話當然是會變笨
把它當成工具,會變更聰明
長期來看,網際網路使得資訊交流更頻繁
人類發展更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