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桌面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台電腦(並執行微軟的軟體)」是比爾蓋茲一開始給微軟設定的願景。這個願景支撐了微軟 25 年的發展並成就其業界霸主地位。現在微軟的願景已經實現了,但似乎也失去了目標,鮑爾默的「Windows 無所不在」讓微軟在環境已經變化的新世界裡迷失了 10 年。現在昔日的霸主微軟終於換帥了,日漸沒落的 PC 劇透還能重新擁有美好的明天嗎?請看 JOHN GRUBER 的回顧與展望。
▲圖片來源
比爾.蓋茲一開始就給公司設定好了目標:「讓每一桌面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台電腦。」這太瘋狂了。彼時 PC 革命的確正在進行中,但比爾.蓋茲發出這一口號的時候賣出的 PC 數,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基本上相當於零。當時的 PC 是為發燒友準備的。涉身其中的人都知道他們要做點什麼,但比爾.蓋茲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件事情規模之龐大。當時行業衡量銷售的尺度是以千為單位,可蓋茲已經在考慮數十億了。他在 2010 年接受採訪時曾談到:
我和艾倫甚至在給微軟寫 BASIC 之前就已經在使用那句話。實際上我們是在—我記得是 1977 年的一篇文章中首次談到了它—我們的說法是,「讓每一桌面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實際上還有後半句,「……執行微軟的軟體。」如果我們談的僅僅是願景,那麼後半句就可以去掉。如果我們是在公司內部討論,就把後半句加上。
當時究竟有多瘋狂已經無從記起,你懂的,「每一個桌面、每一個家庭。」那時候,總會有些非常的聰明人問你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某個人需要一台電腦?」甚至 DEC 的 Ken Olsen,這位製造了伴隨我長大的電腦的人(我們深深敬仰他和他的公司),他也說人們想要一台電腦似乎是有點愚蠢的想法。
比爾.蓋茲是對的。現在不僅前半句成為了現實,「執行微軟軟體」這後半句也成真了。1990 年代中期起的 10 年間,每個桌面和每個家庭都有了一台運行微軟軟體的電腦。至少有 95% 跑的是 Windows 作業系統,其餘的也大多是使用著 IE,也許還包括 MS Office 的 Mac 電腦。
Windows 幾乎無所不在,到處都是微軟。
巔峰時的微軟到達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其勝利是如此之徹底,以至於賈伯斯在 1996 年在《連線》雜誌上承認微軟取得了勝利:
桌上型電腦產業已死。創新幾乎停滯。這個行業被創新非常少的微軟統治著。結束了。Apple輸了。桌面市場已進入黑暗時代,未來 10 年也還將是黑暗時代,要麼至少這 10 年剩下的時間裡仍將如此。
賈伯斯說得太對了。要不是次年賈伯斯和 Next 併入Apple的話,誰知道我們今天會在哪裡。
1977 年就提出「讓每一桌面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台電腦」的想法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卓遠見識。這一遠見支撐了微軟長達 25 年的發展。但一旦該目標實現了以後,我認為他們就不知道何去何從了。他們就像追車的狗一樣。先是在電視上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方面的投入不單單是現在仍健在且活得不錯的 Xbox(儘管並非主要的收入來源),還包括其他並未奏效的想法,如「Media Center PC」以及共同持有的「MSNBC」,這個東西當初的想法是想做成某種有線新聞網路、網站、甜點、地板蠟的大雜燴。
他們錯失的是實現每一桌面和家庭普及電腦之後的下一步:每個口袋裡的電腦。
但其實情況比這還要糟糕。他們看到這一步的到來,也嘗試過了。Pocket PC、Windows CE、Windows Mobile—微軟在搖擺不定中錯失了下一個大事物。他們甚至都沒有接近過,更糟的是,鮑爾默甚至都沒意識到這一點。
鮑爾默嘲笑 iPhone 原型那個影片的該死之處就在這裡。只要我一搬出那個影片,總有一小撮支持者告訴我說嘲弄他的反應的不公平的,實際上他是對的—剛開始時的 iPhone 太貴了。但是令微軟感到害怕的 iPhone 並不是 2007 年時的 iPhone,而是 2008、2009、2010 年時的 iPhone。價格降了,晶片快了。軟體不斷發展。Apple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可以放進你口袋裡的個人電腦。太神奇了。原始的 iPhone 留下了可觀的改進空間,革命性產品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起步的。
微軟由來已久的缺乏品味(賈伯斯說的)最終讓他們自食其果。儘管鮑爾默嘲笑 iPhone,也許兜裡還揣著一部垃圾 Windows Mobile 手機到處轉,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卻拿著 iPhone。Google 從來都沒有嘲笑過 iPhone,而是透過給它提供 web 搜尋和地圖來賺錢。Google 迅速成為 iOS app 的領先開發者之一,而且現在也依然如此。快速跟隨 iPhone 的也是 Google 的 Android,後者不斷蠶食著Apple一貫回避的高階市場以外的商品化市場碎末。
我並不認為生產 iPhone 會是微軟 DNA 的一部分,但如果他們能早點認識到機會的話,Android 成功的快速跟隨者的身份本來可以是微軟的。 在取得行業統治地位 10 年前的 1984 年,當時的微軟就為 Mac 寫軟體並從中學到了東西。蓋茲第一次看到 Mac 時,他沒有嘲笑它,而且希望瞭解這款機器是如何工作的,細到技術細節的程度,比如滑鼠游標的平滑動畫效果。
PC 黃金時代時微軟的高度和影響力是今天任何一家公司都難以企及的。Apple不能,Google 也做不到,微軟自己也不行。我想這一點鮑爾默也不敢跟我爭的。鮑爾默對公司的看法在微軟統治了整個行業時就已經僵化了,而他從來都沒有進行過調整。
因此就有了 Windows 8。包打 PC 天下的作業系統,無論是傳統的 PC 還是類平板電腦式的設備,因為這是 Windows 能在所有這些設備上面跑的唯一方式,而他的想法也很自然,讓 Windows 能在幾乎所有的 PC 上面跑本來就應該如此。
現在的世界變了,在這個世界裡,Windows 只不過是若干大規模流行的 PC(個人計算)平台之一,微軟並不願意接受這樣一個世界,它沒有專注於讓 Windows 為那些希望使用桌面和筆記型電腦 PC 的人更好地服務(編者注:《紐約客》近日就說了一個段子,也許跟貝佐斯誤點了「一鍵購買」而收購了《華盛頓郵報》的故事一樣是杜撰的,說的是蓋茲回到微軟上班後的第一天就是發現自己的機器升級 Windows 8.1 失敗,最後連新任 CEO Nadella 出馬都沒搞定),而是繼續推行讓傳統 PC 用戶不悅的設計,幾乎沒有為它在蓬勃發展的平板電腦市場站穩腳跟做出什麼貢獻。
indows 8 的設計對於任何一種失敗來說都不是最佳的設計,相反,這似乎對於鮑爾默的「Windows 無所不在」產業願景以及微軟在其中的合適地位來說是最好的。
Horace Dediu 用一種簡潔的方式概括了 iOS 和 Android 給行業帶來的變化:
如果把 iOS 和 Android 設備納入「電腦」市場,那麼 2008 年 Q3的9200 萬設備當中 90% 是 Windows,而到 2013 年 Q3,2.69 億的市場總量當中只有 32% 是 Windows。
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變化,鮑爾默似乎從未接受這一點。Windows 8 並不是針對新世界所設計的;而是為了迎合舊世界而試圖讓時光逆轉。
我認為來自伺服器部門的 Satya Nadella 入主是一個很好的跡象。正如我的同事 Brent Simmons 所言:
為 iOS app 開發服務一點也不像我過去所瞭解的微軟。使用 Node.js 和 JavaScript 也不像那個微軟。老微軟只會為自己的作業系統寫服務而且你只能用 Visual Studio。
老微軟還有很多勢力殘留,微軟到目前為止還是那家 Windows、Office、Exchange 以及 Sharepoint(WOES,嗚呼哀哉的雙關語)公司。
但至少 Azure 部門意識到,微軟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靠閉關鎖國來生存。
哪怕你沒有選擇微軟的雲端服務,我也希望你能同意兩件事情:競爭是好的,以及 Azure 支援一切的策略是該公司未來最好的發展方向。
簡而言之,Nadella 的伺服器部門似乎是微軟針對產業的後 iOS、後 Android 時代的一部分。一個面向未來而非留戀過去的部門。
成功的公司往往能真誠面對自己。老微軟的 Windows 和 Office 無所不在,遍佈所有設備的策略雄心萬丈,也忠於他們自己的文化。從錢的角度來看Apple的確已經壯大到令微軟黯然失色,但從來都沒有把目光投向微軟的市場占有率規模。Google 對尖端技術採取的是不聚焦的策略,但除了自己以外它從來沒有效仿任何其它公司。Google 也做作業系統和 Office APP,但顯然那是 Google 式的。微軟應該嘗試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像Apple或 Google 那樣行事。
雲端計算是其中一條可以走的道路。雲端尚處在初級階段,就像 1980 年代的 PC 產業一樣。30 年後我們再回顧一下今天的網路化基礎設施也許會嘲笑當年我們是怎麼把事情幹得如此糟糕的。這個世界真的需要高品質、可靠、對開發者友好、可信、保護隱私的雲端計算平台。在這堆雲端的形容詞當中,Apple和 Google 各自都有著明顯的漏洞(且各不相同)。
Satya Nadella 需要給微軟找到新的「讓每一桌面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台電腦」的口號。我願給他出個點子:微軟服務讓資料在全世界的每一台聯網設備間來回穿梭。
下一個無所不在不是在每一台設備上執行,而是與每一台設備對話。(daringfireball.net)
這是什麼東東? ╮(╯_╰)╭
PChome的過去很成功嗎??
算了,那未來呢?
> indows 8 的設計對於任何一種失敗來說都不是最佳的設計?
>
> 這是什麼東東? ╮(╯_╰)╭
翻譯人員的疏忽吧,看起來像是英文式的中文。
當經濟規模無法支撐那麼龐大的供應鏈,倒閉潮就開始了,
Sony Vaio只是開端,供應鏈倒了,零件成本勢必上昇,
如此惡性循環,很快就雪崩效應,
當PC價格點不再為一般用戶所接受,使用者數就掉的更快,
會變成只有專業用戶的市場了,PC正式變小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