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亮相的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讓我們徹底擺脫方向盤,在汽車空間內,它可以讓我們解放雙手,做其他工作、娛樂活動。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汽車周圍的行人不再需要與正在行駛中的無人駕駛汽車「溝通」。
▲圖片來源
以往,在是否停下等行人先通過等環節上,駕駛可以自己做判斷和與行人直接溝通,但無人駕駛汽車怎麼解決這一問題呢?或者,當我們需要搭乘汽車時,通常會用手指指向路邊的空餘位置,讓汽車靠邊停車。那麼未來的無人駕駛計程車又怎麼接收這一指令呢?
日前,梅賽德斯-賓士就在與機器人技術專家和語言學家一起研究如何讓無人駕駛汽車和行人交流,它給出了一個解決辦法——使用手勢。
賓士利用的是動作追蹤系統。它和電子藝術未來實驗室合作在四軸飛行器上做實驗,研究動作追蹤系統和其他輔助系統一起能否將行人的手勢翻譯成汽車語言。例如,在一個試驗中,賓士讓一個四軸飛行器「聽懂」了起飛、停止、旋轉等手勢,而賓士表示,這一技術未來可能會嵌入到可攜式的設備終端中去,這樣就能實現汽車「聽懂」人的手勢語言了。
▲圖片來源
其實,一些簡單的與車交流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透過網路,無人駕駛汽車可以互相交流,共用位置資訊、導航路線、交通路況、事故擁堵,甚至告知附近最便宜的加油站。但賓士當下的研究,仍然需要面臨重重困難。
首先手勢的學習成本太大——不管是汽車學習人的手勢還是人學習人的手勢,是汽車理解手勢語言的最大障礙。語言比手勢更直觀易懂些,因此普通人並不會太過在意那些主要應用在特殊領域的手勢。而且,當地語系化的手勢差異太大也會加重學習成本。例如有些地方使用大拇指向上表示搭便車,而有些地方這一手勢表示贊許,手掌向前並輕輕左右擺動反而表示打招呼和搭車的意思。
▲圖片來源
其次,在擁堵的人群中,無人駕駛汽車該如何辨別是誰在和它「說話」。相同的手勢可能產生誤差,更別說不同的手勢。
最重要也最讓人顧慮的仍然是安全問題。汽車透過手勢知道人的動作所代表的意思,但反過來人也需要知道汽車的安全意識到底有多強。我們必須得清楚知道在人行道行走的時候,旁邊的無人駕駛汽車並不會因為「安全意識太差」而撞過來。這種汽車對人的反向溝通目前仍沒有辦法解決。
延伸閱讀:
Google 公布自動駕駛車原型,沒有方向盤和踏板挑戰人類底線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