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eon R9 285 GCN 架構小改再出發,決戰 GeForce GTX 760

ADVERTISEMENT

GCN架構解析

在GCN推出以前,AMD採用SIMD架構,或者是VLIW 4/5,都是指AMD在Radeon HD 5000/6000時代中所採用的架構。相較於NVIDIA的MIMD,兩者之間存在一段差異性,不過對於使用者來說,除了架構名稱不同之外,在使用上其實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性,一樣都是支援標準的DirectX與OpenGL。

首個AMD MIMD架構

在進入HD 7000系列後,AMD也順勢推出GCN架構,不過以最終中結構來看,雖屬於MIMD架構,但其內部仍舊保有部分SIMD的靈魂。以HD 7970來說,核心共擁有32個Compute Unit,其中內部最主要擁有的運算單元為Scalar、Vector,分別為純量、向量運算單元。不過關鍵就在於AMD是透過多個SIMD去組成一個CU單元,另外在這個架構中,可以同時執行4條執行緒。

Radeon R9 285 GCN 架構小改再出發,決戰 GeForce GTX 760

▲圖中可以看到1個CU中有64個ALU組成4個陣列,差別在於這個架構下可同時執行,具備MIMD的特性,不過並非純MIMD,改良並不完全。

Radeon R9 285 GCN 架構小改再出發,決戰 GeForce GTX 760

▲GCN核心架構圖,不同於以往,新的GCN採用Compute Unit組成,並非以往的SIMD架構。

共享式快取記憶體

另外在GCN架構中,另一個特點為通用計算的部份,增加了大量的L1、L2快取記憶體,另外與上代不同之處在於這些快取記憶體都是可讀寫的設計。對於一般人來講這個設計對於遊戲影響並不大,不過對於通用計算領域,快取記憶體的設計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同時間,在不同的快取記憶體上,一般而言各CU間不共享的設計,以一般情況來論,CU0與CU1分別具備獨立的L1、L2快取,之間是不能夠互相讀取對方的快取。不過GCN架構下的快取設計為所有的L2採用64bit內部通道連接各L1,故CU0可以讀寫CU1底下的快取。,這個設計除了減少延遲之外,也能夠更有效的利用到所有L2快取。

Radeon R9 285 GCN 架構小改再出發,決戰 GeForce GTX 760

▲各CU之間的快取記憶體都是可以被共用的設計,這個架構可以減少資料傳輸的時間差,能夠在通用計算中,發揮更佳的靈活性。

 

(下頁還有GCN版本差異比較) 

qhua
作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幽理之刻
2.  幽理之刻 (發表於 2014年11月10日 11:06)
※ 引述《Jono Bacon》的留言:
> 980 or 970? 我怎好像到了平行世界? (≧▽≦)

你忘了泰坦Z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