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評估處理器的效能時,大多是觀察它的時脈,但是在效能的評估上其實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指標,那就是IPC(Instruction Per Clock cycle)每一時脈周期可執行的「指令」,筆者利用處理器來做解釋。例如同樣是2GHz的處理器,A處理器的IPC值為「1」、B處理器的IPC值為「2」,就等於2GHz x 1、2GHz x 2,在每一周期的運算下,這兩顆處理器的IPC值就有兩倍差距,因此,就算處理器的時脈較快,仍然會因為IPC值較低,而A、B處理器有不同的效能。
因此,不論是一顆處理器或是顯示晶片,若是要評估它的效能,就不能只看它的時脈,這得要把它的IPC值給算進去才行。而Intel、AMD等等的處理器,也都會在IPC值上做努力,不過,IPC值是效能指標之一沒錯,但是實際測試之後往往都不如理論值,在這當中是有許多的因素,所以才無法達到「理論值」數據,就好像你老媽叫你來吃飯、你卻正在魔獸裡打的正爽,這就是不符合你老媽腦子裡「叫你來吃飯、你就會來」的理論值,這與實際情況多半都有些「落差」!
媽~我在公司趕稿、又沒辦法回去吃飯了!
但在顯示晶片來看,若是GT 200的240SP數量乘上時脈,就可以就得到GT200的IPS數值,也就是240 SP X 1.296MHz = 311.04 IPS。(S為秒,不是C指的周期)
結論是 消費者也只能從CPU的時脈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