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厭舊是人之常情,也是大公司的常態。而在大公司見異思遷的背後,往往都由利益推動。即使是一個小小的介面,背後也都是利益的往來。而像蘋果這麼重量級的公司,更是把和 USB 介面的愛恨情仇演繹得淋漓盡致。
當年,他們曾經是在一起的
最初 Mac 和搭載 Windows PC 的共同介面很少。比如,PC 上印表機的介面是平行介面,滑鼠和鍵盤介面是 PS/2 介面;Mac 上的硬碟介面是 SCSI 介面,滑鼠和鍵盤介面是 ADB 介面。即使是在數據機和外接裝置介面方面,雙方都是用的不同介面。
當時的 Mac 已經逐漸走下坡,完全不占優勢。1998 年蘋果推出 iMac,拋棄了自己的舊介面,而是採用了 Intel 研發的標準 USB(Universal Serial Bus) 介面。此後,每一款 Mac 都會至少搭載一個 USB 介面。
後來,他們分開了
隨著 USB 2.0 和 3.0 問世,USB 介面越來越普及,但是日益發展的蘋果卻不願意主動跟隨。而是另起爐灶,推出了 FireWire,也被稱為 IEEE 1394。蘋果的 iPod 上用的就是這種介面,憑藉高速傳輸技術,來打擊其它播放機。不過,這種介面最終沒有大規模普及,主要還是用在了數位相機等影音設備上。此外,因為還要相容 Windows PC,因此蘋果又不得不轉向支援 USB 2.0。
而在自己擅長的手機和平板上,蘋果一直沒有向 USB 妥協過。從第三代 iPod 和 iPhone4 開始,蘋果採用了一種 30-pin 介面,此後推出了 Lightning 介面,使 iPhone 成為當時唯一一個不支援 micro-USB 介面的手機。但對蘋果來說,這都沒有關係,反而順勢推出了 MFI 認證,大賺了一筆。
但是在 Mac 上,蘋果一直沒能取得主導權,FireWire 最終還是沒能勝過 USB 3.0。因此,蘋果與 Intel 合作,推出了 Thunderbolt 介面,傳送速率更快,還能相容 FireWire 和 DisplayPort 介面。
現在,他們又復合了
可惜在 Intel 的強力控制下,Thunderbolt 介面晶片的價格多年來居高不下,加上 Thunderbolt 介面僅能提供最大 10W 的功率輸出,往往需要外接電源才能充電,以及介面尺寸上也不佔有任何優勢等因素,蘋果最終還是再次擁抱了 USB Type-C。
不過,多合一的 USB-C 也不是萬能的。它不僅是充電介面,還是資料傳輸介面。如果要充電,就無法進行資料傳輸了。
不過,這也正中了蘋果的下懷,反正你資料可以放在蘋果的雲端嘛,一舉兩得。
一直以為是蘋果的關係...
誰說 USB-C 供電時就不能傳輸資料?
http://store.apple.com/us/product/MJ1L2AM/A/usb-c-vga-multiport-adapter
你可以同時充電、輸出外接螢幕、連接其他 USB 周邊裝置。
超高速序列埠在 Mac 上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了。
PC 使用者或許很難想像一條線就可以做所有事,
但是我現在差不多就是這樣用。
我現在正在用的這台 MacBook Pro Retina 2013,
外接了一個 22 吋 DVI 螢幕,
一條 Gigabit 乙太網路,
一個 USB 鍵盤,
一個 USB 外接音效卡,
一個 USB3 外接硬碟當做 Time Machine,
一個 USB3 隨身碟當做 VMWare,
一條 Prolific USB-RS232 線,
一個 TI FET-430 USB 程式燒錄器,
一個 IAR USB Key Pro,
一條 USB-Lighting 線連 iPhone / iPad。
以上所有東西幾乎都是同時在用,
而我的 MacBook 只接了兩條線:
一條電源,一條 Thunderbolt。
前提是你要先花兩千多塊錢買一條傳輸線,而且還要記得帶,忘了帶,照樣GG。
這台筆電是要給幾乎不外接的消費者使用
如果你還是要接有的沒有的
乾脆直接買mac pro
如果你願意完全使用他們的東西,那麼可以用的很爽
如果你想反逆,那就沒有保證囉...
但最後又慢慢加回來...
第一代的Air也不是一樣只有一個USB
後來才增加USB槽又加上記憶卡槽
這次是把那些捨棄的東西要你另外花更多錢買回來....
而且還不怕被消費者反彈
反而還幫蘋果說這適合某某稀有的客戶群╮(╯_╰)╭
> 蘋果產品真的很奇怪很敢捨棄常用的東西
> 但最後又慢慢加回來...
想要把這些東西加回來只能重新設計外殼了...
這次發表的新 MacBook 闔上螢幕厚度比第一代 iPad 還略薄,
然後又仿照 MB Air 的設計方式,越靠前緣厚度越薄。
側邊厚度勉強頂天立地塞一個 3.5mm 耳機孔,
而且還得放在最靠後面最厚的位置。
連MBA都要ipad化應該是有一段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