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銷售 iPhone 的美商蘋果亞洲公司,因為要求中華、台哥大、遠傳三大電信業者的綁約方案需經蘋果審核,公平交易委員會認定蘋果此舉違反公平交易法,因而裁罰蘋果在台子公司與亞洲公司 2,000 萬元,蘋果亞洲提起行政訴訟抗罰但敗訴,不過仍可上訴。
公平會是於2013年對蘋果做出重罰兩千萬的決定,可能現在很多人已經忘了當初公平會為什麼會對蘋果做出這樣的裁罰。以下是2013年的《科技新報》的舊文,幫我們回顧一下當時蘋果被公平會裁罰的原因以及背景。
==============================
蘋果的全球電信業政策
就在公平會重罰蘋果(編註:此處指2013年)的同一時間點,法國財政部也正在調查電信商與蘋果之間的合約條款,而歐盟執行委員會也在布魯塞爾調查蘋果與電信商之間的合約關係,是否有任何違法問題。有些人認為歐洲政府的動作是對於美國科技公司的施壓,同時也是電信商與手機公司權力結構改變的象徵。
無論真相是什麼,一直以來都站在消費科技頂端的蘋果,會成為人人喊打的箭靶也不是沒有原因,從美國來的蘋果態度高傲而且強勢,從中國調查蘋果血汗工廠開始,各國政府都知道要對外國的科技業者施壓,從最有指標性意義的廠商下手最有用,所以蘋果也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上蘋果並非只對台灣電信商做類似限制,控制電信商銷售幾乎可說是蘋果在全球銷售的一貫策略。
蘋果的控制是想保護消費者?
台灣一直以來都在倡導公平交易,有些支持蘋果的人,會認為這可能就是蘋果的政策、甚至說蘋果就是在保護消費者。但這些話的立論基礎可能不夠正確,iPhone 一向都是蘋果毛利率最高的產品,平均來說毛利率達 30 到 40% 以上。
如果說蘋果真的是在保護消費者避免電信商剝削,那他的首要之務將會是降低毛利率,而非是死硬地守著他們能有高獲利的價格。iPhone 並不是小米機,他們不需要靠超低價供應主機賺用戶數量,而是從產品到應用程式都能夠賺上一手,這才是商業公司的標準做法。
從這些情況來推測,與其說蘋果是想要保護消費者,不如說是想要保護自己產品的形象。從公平會提供的資料來看,蘋果並不只是限制價格,同時也包含了電信商所拍的 iPhone 廣告,也就是電信商從利潤到價格都被蘋果咬住死死,這種作法的確可以保護他們的產品,但也違反的自由貿易市場的價值,而這也是公平交易法所保護的範圍之一。
裁罰時間點:iPhone 銷售六年後
但有趣的是,公平交易委員會當真是為了保護「消費者」而開罰嗎?從第一代 iPhone 開始,蘋果的手機已經在台灣販售六年以上,而蘋果對於價格與產品的強硬規定也不是今年才開始,但公平會卻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大動作裁罰蘋果 2,000 萬台幣,為什麼拖到現在才執行呢?這背後是否有什麼人在此時推波助瀾呢?
台灣電信業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每個業者都很喜歡強調自己沒有賺錢、台灣的價格算是很便宜云云。尤其是在張善政委員強調吃到飽讓電信商賺不到錢、網路環境才無法改善的當下,台灣三大電信商的獲利都相當驚人,包括中華電信去年稅後盈餘達 410 億元;台灣大哥大今年前九個月每股 EPS 達 4.47 元,超過遠傳與中華電信成為獲利王等,完全看不出電信商不賺錢的跡象。
到底誰會因蘋果不再控制價格而獲利?
按照市場自由競爭機制來看,產品價格應該會在競爭之下調整到一個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在台灣,這個「競爭機制」卻從來沒有發揮作用。例如只要中油漲價、台塑一定馬上跟進,誰管你成本價格的問題,但我們的公平交易法卻很少對這些「民生物資」的監督發揮作用。除了中油與台塑的油價裁罰外,就連咖啡聯合漲價的罰款也被高等法院駁回更審,我們的法律對這些民生原物料幾乎一點辦法也沒有。
這兩個官司會打輸的最大問題都是「證據不足」,公平會除了價格之外幾乎沒有掌握什麼具體事證導致官司敗訴。但這次裁罰蘋果的證據相當充足,公平會甚至握有電信公司與蘋果往來的電子郵件,以如此詳細的證據來看,蘋果如果要靠官司免除罰鍰,將會比油價與咖啡的官司難度更高。
照理來說,在電信商解除了來自於製造商方面的制約後,應該要更能依照自由價格制定,為消費者創造更便宜的價格。但從過往的聯合漲價行為來看,電信商真能因此釋出對消費者更為有利的價格,而不是考慮以營收為優先聯合調漲售價?
從另外一面來看,蘋果即使無法再控制電信商綁約價格,身為製造商的他還是可以從源頭控制電信商,只要電信商不依照蘋果的標準做法,蘋果可以用斷貨作為軟性威脅,同時只要不透過電子郵件等正式書信往來明確講述理由,那電信商也無法受到公平會的法律保障,從實際面來看,蘋果仍然可以靠斷貨作為控制電信商的手段,最後的結果仍然很難改變。
參考資料: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