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稍早在Google I/O現身的行動支付技術Android Pay,今天正式在美國推出,支援具NFC晶片、KitKat 4.4以上系統。同時,過去的Wallet App也汰舊換新重現市場,成為點對點轉帳的工具。
據Google表示,Android Pay支援美國4家主要信用卡商(American Express、VISA、MasterCard與Discover),並支援多家美國主要銀行所發行的信用卡及簽帳卡,也承諾會繼續加入支援的銀行夥伴。
支付據點方面,因為Apple Pay與Android Pay的技術大致相同,都採用NFC感應,因此大部份已支援感應付款的實體商店,也都加入支援Android Pay行列,像是百貨Macy’s、Bloomingdales,以及零售商Staples、WholeFoods、Walgreen等。
如果是既有的Google Wallet使用者,只要更新Wallet App就能開始使用Android Pay;至於新使用者,則要等到幾天後,Android Pay上架Google Play商店,才能下載、開始使用。
Google Wallet改頭換面,輸入Email就能轉帳
而趁著新行動支付應用的推出,Google也把開闢行動支付的元老「Google Wallet」更換新面貌,成為點對點轉帳工具,只要輸入對方的電子郵件,就能進行金錢轉帳。
透過Google Wallet獲得轉帳金額的接收者,可以直接把這筆錢兌現到簽帳卡或連結的銀行帳戶中。如果接收者不是Google Wallet的用戶,還是可以在Email中收到通知,獲得這筆金額。(但是Google並沒有詳細說明,非Wallet用戶是否得要先註冊,才能獲得轉帳金額。)
Google Wallet的轉帳功能目前只限美國用戶,即日起已經在Google Play上架,幾天後也會上架iOS平台,成為跨系統的轉帳工具。
資料來源:Google(1)、Google(2)、re/code、9to5Google
- 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
Apple Pay 用的是傳統 TSM 模式,
再加上 Apple 和銀行新弄出來的 Tokenization,
信用卡資料是在加入卡片的時候由雲端下載到手機上,
放在手機內建的安全元件中,
好處是刷卡的時候手機不需要連線,
只有店家的刷卡機需要連線。
然後刷卡資料只會經過店家和銀行,不會經過 Apple。
Android Pay 走的是 Google 自行推廣的 HCE 系統,
信用卡資料放在雲端,
每次要刷卡的時候重新下載到手機上。
好處是全軟體元件,可移植性高,
壞處是刷卡時手機也需要保持網路連線,
而且你何時何地刷卡,這些記錄全都會進 Google 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