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研發副院長 張仁炯 告訴你,微軟講的對話即平台(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 )到底在想什麼?

微軟研發副院長 張仁炯 告訴你,微軟講的對話即平台(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 )到底在想什麼?

昨天在台灣微軟FY17合作夥伴開年大會上,微軟再度提到了『對話即平台』(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 CaaP) 的概念,希望透過自然的人類語言的力量結合進階的機器智慧,讓每個組織跟消費者都得以透過智能機器人和數位個人助理的協助成就更多、享受更多。

不過,說了這麼多,或許大家覺得這都還只是一個概念,到底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實際實現了之後,到底能做些什麼?是不是能有一些實例可以讓我們瞭解一下呢?

針對這個問題,微軟中華區商務雲工程院研發副院長 張仁炯 也為我們來進行說明,幫助我們理解微軟正在發展中未來的工作方式,為什麼會覺得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是很重要的一塊?

微軟研發副院長 張仁炯 告訴你,微軟講的對話即平台(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 )到底在想什麼?

▲微軟中華區商務雲工程院研發副院長 張仁炯

 

需求在哪裡,軟體開發者就該去那裡

張仁炯在微軟服務了25年,大多數時間都進行 Office 的相關服務以及開發,他從Project、Word 等單一產品開始做起,後來在他手上開發出來了第一版的 OneNote,之後他再去負責SharePoint、Office 365,直到現在負責全球的 Office Online。由此可以知道,他對於Office產品以及微軟對於的Office的規劃以及想像都非常的熟悉。

張仁炯表示,Office的發展,其實一路就是跟著使用者的需求在走。使用者的需求在哪裡,開發者就要去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他以自己在微軟的工作為例,他表示自己在微軟過去的20年裡頭,也見證了數位工具如何幫助工作者改善一些日常的生活。

就以「請假」這件事情為例,他回憶在 1997 年,當時他在微軟總部要請假,首先要先用紙筆寫公文、然後遞交給他的主管來簽核、同時必須要簽兩份,一份上交給HR跑流程,另外一份自己留存。

雖然這個過程現在描述起來很沒有效率,但是張仁炯表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環境下,這個工作流程應該也代表大多數當時的公司工作流程。

在那個時候, Internet 剛開始在民間普及,大約從1998、1999年開始,微軟也在內部開發出相關程式。在當時,員工要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一個執行檔, 安裝之後,可以從公司內部把資料庫資料庫撈出來,知道你自己有多少假可以請。

再來則是到2003、2004年,那個時候開始,微軟可以透過公司的內部 Intranet 進行請假,這時候已經算是進入到現代的請假方式了,現在大多數公司也都是採用這樣的方式,再來的變化大概就是介面的不同,像是採用Web介面或是其它方式來登入。

張仁炯說明,今天需求在哪裡,軟體的開發就該往哪裡走。今天微軟進入到了Azure、Office 365時代,就如同當初微軟只做OS、桌上型軟體,之後進軍SQL、Server等等,都是為了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而走。微軟想的都是同一件事,如何讓工作者的生產力更好、更高效。

 

溝通為什麼重要?

張仁炯表示,當微軟在針對旗下Office產品進行未來五年、十年的規劃計畫的時候,根據他們的統計調查,微軟發現了一件事,關於行動辦公這件事,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需求。

微軟發現,在東亞區以及印度,在行動裝置上的需求,需求遠大於其它世界上任何的地方。當然,世界各地對於行動辦公都是相同的趨勢,但是在使用的裝置上各地則有不同。在歐洲、美國雖然也是行動辦公,但是這些地區的工作者主要習慣於用筆電,用手機的需求並沒有這麼大。而東亞區的工作者則比較傾向於用手機來行動處理公務。

不過很殘念的是,在軟體、App等軟體工具上,不見得真的跟上了行動辦公的需求。因此,東亞區的工作者會自己有自己的方式,來完成他們的行動辦公需求。因此,微軟也進一步去研究,東亞區的工作者都是透過他們的行動裝置,完成了哪些事情?

沿著這一點,微軟今年年初提出了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CaaP),他們真正在想的,還是怎麼樣讓工作者提高生產力這件事。因此,這時必須要回歸到生產力的本質。

所謂的「生產力」,其實是你完成工作的過程。而不是文件。是你怎麼把一件工作從無到有處理好,怎麼樣去溝通、去協調、去實現的所有階段。

過去講到生產力的工具,我們講的是Word、PowerPoint這一類的Office工具,當然,這一類工具依然很重要。不過,事實上不管是用哪一類工具,最核心的關鍵還是在於人跟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的溝通。如何討論、如何有結論、如何讓大家的工作移動到下一階段。

因此,未來所謂的「生產力」,不會只是單純的用Word、Excel做出一些加值的服務,像是讓使用者點選的更方便、增加一些商業工具...當然,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他們想要解決的是,到了行動端之後,工作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雖然微軟還在研究,不過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只是把桌上型的程式,轉換到手機上,並不是一個好的作法。因此,他們想的是:如果今天在桌上型的解決方案是這樣,那麼在行動端該怎麼做?

 

擁抱不同裝置(非微軟的裝置)

張仁炯在現場向大家示範,現在微軟中國的團隊政策實際的工作方式。他在現場打開了他所用的手機iPhone,而非Windows Phone。這也是近幾年來微軟工作方式的一大轉變,不侷限於只使用自家的產品。

張仁炯表示,微軟雖然自己有投資自己的平台,但正如前面所說的,只要使用者到哪裡,微軟就需要跟到哪裡,而不是把使用者綁在自家的平台、機器上。因此,微軟希望使用者不管你是使用哪一種機器、哪一種設備,只要你有使用,微軟就要去擁抱這些平台、裝置。

以現在的行動工作者來說,他就以他自己為例,往往是一早到了公司,把公事包放到辦公桌上之後,可能就跑出去拜訪客戶、處理公務了。你可能根本沒時間打開公司區域網路內的電腦,去處理系統上的公文。

因此,他在現場示範了在中國的同事有幾份請款單需要他批核,Office 365可以直接用瀏覽器打開,進行處理。而且因為所有資料處理,都是在Office 365上進行,也有安全控管的機制,你也不用擔心把檔案下載到其它地方,有資料外流的問題。

微軟研發副院長 張仁炯 告訴你,微軟講的對話即平台(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 )到底在想什麼?

微軟研發副院長 張仁炯 告訴你,微軟講的對話即平台(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 )到底在想什麼?

擁抱不同的環境(非微軟的環境)

上面這個示範或許你覺得沒有什麼,畢竟微軟推出Office 365企業版以後,可能你也曾經用過。因此,接下來張仁炯示範了另外一個目前微軟雲端研究院正在測試、實驗性質的嘗試計畫。

他在手機中開啟了微信,裡頭有建立一個「微軟中國企業」的帳號,是他們目前在使用的環境。在中國的使用環境之下,目前最多人使用的即時通訊工具就是微信,因此他們試圖將Office與微信的環境可以整合在一起。

舉例來說,他在微信中插入了一個附加檔案,這個檔案附加的其實是Office 365的檔案,開啟的資料夾是Office 365的資料夾。

微軟研發副院長 張仁炯 告訴你,微軟講的對話即平台(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 )到底在想什麼?

微軟研發副院長 張仁炯 告訴你,微軟講的對話即平台(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 )到底在想什麼?

或許一般人無法立即意識到這跟傳統你使用微信有什麼不同?張仁炯進一步解釋,差別就在於安全性。

我們常常聽到國內很多人使用LINE傳送一些公司的文件,或是在上面討論公司的事情,結果一不小心把客戶或是廠商拉入了公司群組,導致得罪了客戶、洩漏了公司的機密。

但是現在微軟正在實驗的,是把Office 365的企業環境帶到這些即時通訊環境上來,因此在「微軟中國」帳號裡的聯絡人,並不是自己在微信裡頭加入的聯絡人,而是直接、即時在Office 365上面抓過來的聯絡人。而你分享的檔案也是Office 365的雲端檔案。因此文件就算分享出去,文件也還是在雲端上,不像過去你在LINE上面分享了一個檔案出去,就等於這個文件再也不受你的控制。

張仁炯解釋,這就是微軟現在在考慮的,如何把微軟的服務帶到大家習慣使用的環境,這個環境不一定是微軟的產品,但仍然能夠保有微軟服務的安全性。在上面的這個過程中,文件從來都沒有離開過Office 365,因此安全性依然是由Office 365來控管。

除了Offiice之外,事實上Azure的應用也是一樣。張仁炯又示範了另外一個他們實際在使用的案例,他表示他們最近搬到北京新的辦公室,在當地大樓的停車位不太夠,因此他們就與物業管理公司合作,透過Azure把附近的停車位統計出來。

微軟研發副院長 張仁炯 告訴你,微軟講的對話即平台(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 )到底在想什麼?

從上面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來,微軟所謂的「擁抱不同的環境」是什麼意思。你可以看出來,使用者的使用環境並沒有離開過微信,但公司的資料、重要的文件,也沒有離開過Office 365。

 

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就是用人工智慧幫助溝通

張仁炯再進一步解釋,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更重要的精髓,就是結合雲端的智慧學習,協助每一個工作者能夠更有效率、更輕鬆的處理工作。

Office在過去一段期間裡面,對於智慧分析這件事情作了很大的投資,就是希望能夠透過分析資料的內容,利用機器人的能力,可以提供使用者建議。

他舉了一個例子:比方說今天A與B開了一個會,在會議中,雙方在白板上進行討論。然後A針對白板上討論的內容拍了一張照片,作為開會的紀錄。

張仁炯表示,他們希望做到的是,機器人應該要能夠提醒A,今天他在幾點鐘與B開了一個會議,你拍了一張照片,然後直接詢問A這張照片是否要分享給與會的同事B。而A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跳出來的提示框上,勾選「是」或「否」就可以了。

簡單的說,他們希望從談話的內容做到資料整合、再達成資料分析、之後再進一步在幫助使用者從資料分析之後,達成決定。這就是整個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CaaP)的終極目標。

張仁炯表示,上述的這些過程,可以看到有些部分已經完成了,而有些部分則由於目前還在研發階段,不便公開。不過,工作者應該不需要等太久,就可以看到這些應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實現。

 


janus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