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國外社群媒體上流出了一張希拉蕊·柯林頓最近為大選拉票時候的照片。但是它與眾不同,因為拍攝角度非常「特殊」——這張側面拍出的照片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前來圍觀希拉蕊拉票演講的人們不約而同選擇了背對她,而且高舉著相機。
Internet,從「改變生活」已經變為了「生活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剛看到這張圖片的時候,有人好奇以為是希拉蕊請了誰來幫她拉票,甚至還有人在社群媒體上面「謠傳」,粉絲們的轉身實際是因為背後有 Justing Beber。
而事實上,現場只有希拉蕊,之所以希拉蕊只能看到他們的背影是因為他們在「自拍」——希拉蕊是背景。
無獨有偶的「Internet浪潮」
▲2009 年奧巴馬在邁阿密舉行的一場青年舞會,台下是一片螢幕的海洋。
▲這張照片實際上拍攝於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雖然年份不同,但是他們的時間點「相近」:2005 年教皇 Benedict 十六世當選、以及 2013 年現任教皇方濟各當選的圍觀人群。
▲當然台上的人並不總只是背景,在數個發佈會之上,很多公司的 CEO 甚至會掏出自己的手機,與現場觀眾自拍。
從「煙民」到「寄生者」
手機從有到無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在鏡頭「從後置換到前置」這件小事上,又體現出了什麼改變?
如果你是技術宅,你也許想說這是技術上的進步,畢竟前置鏡頭已然從當年的 130 萬像素提升到了 1200 萬像素,不必為了自拍犧牲照片畫質。另外一方面,這些照片的載體相對變化不大:一樣是 Twitter、Facebook 這樣的社群媒體,功能上依舊是記錄、互聯、分享。
理智來看這些改變,不難發現一個「特點」:他們並沒有強迫人們自拍,只是提供了條件。甚至是自拍的流行反過來促進了裝置升級。高度概括後結果是人們自己有著「投身」Internet的意願。
從前一起床,人們首先找的也許是眼鏡,而現在第一都是手機,因為要關鬧鐘。出門之前用Uber叫個車,上車看看新聞,甚至打開提前下載好的電視劇。工作用的 Slack、LINE必須裝,因為能隨時溝通工作,中午 12 點之後,再把這些事的順序反過來做一遍。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在Internet中的更新從「我看見了奧巴馬」變成了「我跟希拉蕊在一起」,不斷用照片、狀態「更新」出自身虛擬形象。
鏡頭「從後置換到前置」,這也許算一個里程碑,但人們已經開始了下一步的嘗試。給自己戴上一個頭盔,看著電腦生成的虛擬畫面,給予自己一個虛偽的體驗。甚至是佩戴、使用各種裝置裝置,以達到更加真實的「欺騙感」。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