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分析指出,問題在於大型企業資源太過分散,譬如 IBM 雇用 3 千名全職研發人員,但從未成為市場創新領導者,去年 IBM 花了營收的 6%,約 51 億美元在研發上,雖然每年光靠授權技術給賺進 10 億美元,但其他競爭對手如思科、EMC、甲骨文、Sun,投資在研發的金額都沒這麼多。
甲骨文的關聯式資料庫市場還是來自 IBM 研究人員的論文,外部電腦儲存供應商 EMC 在 130 億美元市場佔有率達 19%,高於 IBM 的 15%,15 年前 IBM 的市佔率為 80%。
蘋果也是,一旦成為大型企業就宣告停滯,蘋果在 1,800 億個人電腦市場市佔率只有 2%,蘋果每年研發支出為營收的 7.6%,約 4.71 億美元。
更 慘烈的是 Xerox,每年花在研發上有 9 億美元,佔營收的 6%,成立研究中心 PARC,發明以太網、窗型電腦應用程式、螢幕圖標、雷射印表機,但真正有賺錢的只有雷射印表機,且這塊市場還被 HP 搶走。MIT 認為,衡量研發成效的標準是一年營收成長 15-20%,且是由內部開發的產品所推動。
但很少有企業能達標,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企業研發無效的年代。報導指出任何領導技術都會面臨獲利空間下滑的一刻,但大多企業都反應太慢,大型企業都偏好在上一代產品進入壽命周期後半段時開始創新,但創新沒這麼簡單。
再來是美國的風險投資者,只會投資最好的研究團隊並將之設立成獨立公司,而這是大型企業不願意做的,第三是缺乏執行,真正的問題是企業要求經理人創造數字,而不是建立新事業,這樣誰要冒著沒有獎金的風險去執行新的技術。
企 業研發有八成時間與人才放在產品改善上,只有兩成在做新的東西。企業會想既然企業研發部門的貢獻遠不如拿到的錢,何不少花一點在研發上。現在企業執行長都 要精密計算研發資源的配置,譬如要外包還是自己來,要投資風險投資公司還是交給大學,透過購併還是策略投資,簽署共同開發協議還是建立分銷協議,財務工程 遠比真正的工程師重要。
現在的企業面對研發態度分成兩種,一種是防衛型,如 IBM、AT&T 與沃爾瑪,這些企業曾經年輕敢衝,但現在他們是山頭霸主,有市場有資金有客戶有專家,相信有秩序的研發程序,企業運作都是財務考量,必須保護現有產品與客戶,同時也攻擊鄰近市場。
攻 擊型的企業是如 A123Systems、Kubi Software,沒有市場,客戶,只知道披荊斬棘,盡全力創新,防禦型企業面對這些攻擊企業,從拒絕、憤怒、不情願接受,最後是投降。現在有了風險投 資,小型企業也能夠加入競爭,許多大型企業柯達、波音、摩托羅拉都被持有特殊技術的新創公司打亂陣腳。
過去 70 年創新仰賴企業研發實驗室,現在每家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需要創新型企業的從一而終與緊迫的意識,要做到如此,大企業大概必須換腦袋才行。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