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用一塊名叫 Touch Bar 的 OLED 觸控螢幕更換了 QWERTY 鍵盤最上方的一排按鍵,將傳統鍵盤最上方,從 ESC 退出鍵到 F 功能按鍵一個不剩。Touch Bar 手感其實類似於觸控板,觸控的反應非常靈敏,完全不亞於手機上的滑動操作。雖然沒有實體鍵的觸感,但是蘋果透過 OLED 燈光增加了觸摸的視覺效果。
儘管是條狀設計,但 Touch Bar 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個快捷操作的「觸控條」,更嚴謹地說,你應該將它視為是 Mac 的第二個螢幕,而且還是觸控螢幕。
它有點像滑鼠右鍵的快捷選單,卻又能完成很多滑鼠右鍵不能完成的工作——因為它既可以在不同 app 裡充當不同的快捷按鈕,又能夠顯示文字,甚至縮略圖。
Touch Bar 究竟能做什麼?
舉例來說,當你開啟 Safari 瀏覽器,Touch Bar 會呈現後退、前進、搜尋、新建標籤頁等等的按鈕,甚至可以看到一系列標籤頁的縮略圖,滑動即可快速切換。按下尋找按鈕,收藏的網站 logo 便會整齊劃一地呈現在 Touch Bar 上。
簡單的說,Touch Bar 最大的好處是讓更多快捷操作觸手可及,畢竟圖形化的按鈕所見即所得。
Touch Bar 對第三方軟體工具開放,生產力工具的代表 Office 套件、Photoshop 目前都已經支持這個功能。不過,目前看來並沒有在這上面到底要顯示什麼,並沒有絕對的邏輯,看來目前能實現什麼功能,都由開發者自己決定。
Touch Bar 改變了什麼?
在 Touch Bar 的試用中,有兩個互動的情境比較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是在照片應用程式中,透過滑動 Touch Bar 的方式進行圖片的旋轉和裁切,另一個則是 Touch Bar 可以在 Final Cut Pro 中充當時間軸——你可以像在 iPad 上的 iMovie 那樣,快速滑動時間線的縮略圖進行線性編輯。
你可以想像,以往在筆電上完成這兩項作業,你只能依靠鍵盤的觸控板的組合進行點按、按壓和拖曳,即便是借助滑鼠,也不及手指觸控來得方便。
蘋果避免了像 PC 廠商把顯示螢幕直接使用觸控面板的做法,而是透過軟硬結合的方式解決筆電相對滯後的互動方式。
舉例來說,觸控與顯示螢幕的配合恰到好處:Touch Bar 快捷按鈕的客製化定義方式,按鈕是從螢幕上拖到鍵盤的 Touch Bar 上的,這種感覺似乎打破了兩種介質之間的疏離感。
Touch Bar 是不是只能當生產力工具?
在使用者還沒有完全熟悉 Touch Bar 的邏輯之前,需要適應一段時間找到最合適的方式,這是一個必須考慮到的成本。
比如,你在 Touch Bar 上按「新建標籤頁」的時候,其實也可以透過「cmd+T」的快捷組合按鍵實現,兩者的區別在於——組合鍵是可以盲打的,但是觸控螢幕你得低下頭盯著。
此外,由於不同 app 中的 Touch Bar 元素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提升效率的差異也非常大。
比如剪輯影片和裁切圖片兩個不同的應用,你能感受到 Touch Bar 操控的便捷,但在某些情況下則可能會讓用戶覺得迷茫:比如因為 Touch Bar 的出現,打字選詞的方式變成了三種:鍵盤選擇相對應的數字鍵;滑鼠按下選取;在 Touch Bar 上直接點選。
不過,即便你不喜歡 Touch Bar,拋開它也不缺失任何的功能。至於它究竟是不是生產力的工具,在融入日常工作相當一段時間之前,還不能斷言。
Touch Bar 的爭議,就像是單眼相機加上了觸控選單
關於 MacBook Pro 的爭論,大多圍繞在 Touch Bar 上。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這種爭論好比單眼相機被加上了觸控選單螢幕,習慣了手機拍照的人可能認為,觸控螢幕擁有了無限個對焦點,對焦效率更高;而攝影師卻堅持認為,以按鍵、滾輪為代表的多鍵位操作才是效率的根本。
這就是 MacBook Pro 的爭論點:Touch Bar 或許能夠吸引一批「觸控螢幕時代」的數位原住民,卻不能為習慣了盲打和組合鍵的老 Mac 用戶所理解。
你說不清它是好是壞,只因為尋找新大陸的時候,一腳踩在了舊的疆土上。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