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13 年年末 Sony 初代 α7 上市起,α7 與 FE-Mount 系統迄今已邁向 1,200 多個日子,成為不可忽視的新勢力,在這短短三年多的期間內,Sony 創造了一個兼容職業攝影師與業餘玩家的相機系統。然而職業攝影師為何會選擇 α7 系統呢?
本篇文章就要介紹給大家專業攝攝影師使用 Sony α7 系列的拍攝心得,並進一步分析 α7 系統的在應對專業用途時的優勢所在。
談起目前高階的專業相機,Sony α7 系列絕對是眾多品牌之中最特殊的一脈,從 2013 年推出初代 α7 開始便異軍突起,短時間內吸引了不少使用者「跳家」,除了一般玩家之外,近年使用 α7 系列的職業攝影師也越來越普遍。
職業攝影師與一般玩家的需求必定不同,無論是在性能、畫質、色彩表現上都必須要求盡善盡美,因此職業用戶的使用狀況也被認為是相機可靠度與性能的指標之一,以往由 Canon、Nikon 所主導的職業市場在近年也逐漸動搖,Sony α7 系列成為職業用戶的熱門選擇。
▲Sony α7 系列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全片幅微單」系統,同時結合大尺寸 Full Frame 感光元件、可換鏡頭、無反光鏡微單特色,同時滿足輕巧體積與高畫質的需求。
職業攝影大師的 α7 使用分享
日前台灣索尼在近日發表了一連串職業攝影師使用 Sony α7 系列的心得,包含商業美食攝影師 徐博宇、時尚攝影創作家 蘇益良,以及婚紗攝影師 陳向詠,都是使用 Sony α7S 拍攝,影片也拍得頗有質感:
商業美食攝影師 徐博宇
時尚攝影創作家 蘇益良
婚紗攝影師 陳向詠
更多的介紹不妨可參看 Sony 官方網站的:Sony α7 系列攝影師分享,裡面有更多職業攝影師的使用心得。
為何選擇 Sony α7 系列?
為什麼選擇 Sony α7 系列的職業攝影師越來越多呢?對沒有接觸過 Sony α7 系列的使用者來說應該不容易理解。筆者本身曾任平面雜誌攝影工作,目前由於工作性質,經常使用 Sony α7 系列相機拍攝風景、商品攝影等題材,身為 Sony 多年以來的使用者,對 Sony α7 系列的優勢亦相當瞭解,剛巧也藉這次台灣索尼與職業攝影師分享 α7 使用心得的時刻,與大家聊聊 Sony α7 系統在專業領域上的特殊優勢。
▲Sony α7 系列與 FE 接環系統目前已提供各種取向的機身與廣泛的鏡頭選擇,對像是筆者這樣的 Sony 老玩家來說,也非常完整的支援了 Sony 與 Minolta A 接環,以一個剛滿三歲多的新系統而言可謂相當難得。
從 2013 年年底初代 α7 推出之後,筆者開始使用 Sony α7 系列(以下『α7 系列』泛指 α7、α7R、α7S、α7 II、α7R II、α7S II)已屆滿三年餘。
最初之所以會購入 Sony α7,是因為本身是從 Minolta 底片機時代使用過來的玩家,在 Sony 推出數位單眼時,便從 A450 開始使用 Sony 的數位單眼相機,先後擁有過傳統單眼 A450、A700、A850,半透明反光鏡相機 A55,以及無反光鏡微單 NEX-5、NEX-6、NEX-7、α6000 等機身。
即便入手脫手的機種如此之多,其中最震撼筆者的仍然是 2013 年開始的 Sony α7 系列機身與 FE 接環系統。
▲Sony α7 系列與 FE 鏡頭群在推出時可說是震撼了相機產業,在初代 α7 推出的一年後,更加緊腳步推出搭載五軸防震的 α7 II,目前仍是世界唯一的五軸防震全幅無反系統。
當然,在使用 α7 系列的這段期間筆者也並非沒有嘗試過其它系統,曾先後入手過 Nikon D7200、Canon 6D 等相機,但最後筆者認為 Sony α7 系列依舊是最適合自己使用的職業機種,以下整理出 Sony α7 系列的五大特點與大家分享。
1. 輕巧體積 經濟售價
從 2013 年迄今,Sony α7 系列始終是世界上最輕巧與經濟的全片幅無反光鏡相機,初代 α7 推出時,就以破天荒台幣四萬多的售價打破全片幅相機最低入門門檻,截至目前仍是市面上唯一的全片幅無反相機系列。相比起 Canon 6D 或是 Nikon D610 這些市面上以輕巧著名的 Full Frame DSLR 相機,Sony α7 系列的體積更加輕便,直接減輕了筆者帶出門裝備的負擔,以往使用他牌單眼相機往往需要一個背包專門放所有的拍攝器材,但使用 Sony α7 之後,中型的斜背包包也可拿來勝任平常的拍攝活動。
▲單手就可掌握,全片幅系統中體積最輕巧的 Sony FE 28mm F/2.0 定焦鏡。
雖然近期 Sony 新推出的鏡頭為了求得更好的畫質表現,體積已逼近傳統單眼鏡頭(例如 Sony FE 24-70mm F2.8 GM 以及 FE 50mm F1.4 ZA),許多朋友也質疑「雖然機身小但鏡頭還是一樣大,這樣 Sony α7 還算是個輕便的系統嗎?」,筆者可不這麼認為,使用體積大的鏡頭固然是較不方便的選擇,但 α7 系列最大的特性在於裝備切換間的彈性。
舉例來說,筆者今天可以接體積較大、具專業架勢的 FE 24-70mm F2.8 GM 鏡頭來完成工作上的拍攝,休假時再換上 FE 28mm F2.0 或是 FE 55mm F/1.8 這類輕便的鏡頭來減輕出遊負擔,此類依據不同任務切換用途的彈性正是傳統 DSLR 永遠做不到的。
2. 極佳的寬容度與感光元件素質
Sony α7 系列一共推出了六款相機,其中包含初代 α7、針對感光度強化的 α7s、高畫素的 α7R,以及第二代 α7 II、α7S II 與 α7R II,全系列的感光元件表現都勝過同級機種,在寬容度、高感光度、可用 ISO 上的表現都非常優秀。其中「寬容度」對像筆者這類經常需要拍攝風景題材的攝影玩家來說十分重要,在拍攝反差大的場景時會需要同時紀錄完整的亮暗部資訊,避免過曝或是曝光過度不足,Sony α7 系列極佳的寬容度就能夠完整記錄亮暗部資訊,並在後製上保有極大的彈性。
▲以往在直接打太陽的場合下往往很難拍出藍天,但透過 Sony 寬廣的寬容度與 DR 功能輔助,即使是機身 Jpeg 直出,亮暗部資訊仍可準確記錄。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拍攝,機身 Jpeg 直出。
另一方面,Sony α7 系列的高感光度表現亦頗具水準,從初代 α7、第二代 α7 II,到最新的 α7R II 每一代都有所進步。談到高感光度,一般人所想得到的大多都是「可用 ISO」這種指標,當然 Sony α7 系列在高感光度上的雜訊表現已比同級機種要好,但對筆者來說,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經常被忽略,那就是「高感光度環境下的寬容度」。這是什麼意思呢?相機的感光元件在 ISO 越高時,其寬容度表現也會略呈等差級數降低,這種狀況在拍攝舞台活動時最為明顯,極亮的舞台燈光、極暗的佈景加上低光源需要拉高 ISO,往往會造成亮暗部資訊不足或是斷階的狀況,但 Sony α7 系列這此方面的表現卻令人相當放心。
▲優秀的畫質與寬容度表現可說得益於 Sony 自身在感光元件上的成熟技術。
Sony α7 系列所搭載的感光元件之所以會有如此表現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在目前數位相機品牌中,Sony 可說執全球感光元件技術牛耳,不僅其他相機品牌需購買 Sony 生產的感光元件,Sony 自己也是許多手機相機模組中感光元件的供應商,因此 Sony 將自家技術容納進 α7 系列機身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在相機權威評測網站 DxO Mark 網站上,Sony α7 系列一直居於排行榜前幾名,由此可見其感光元件的優秀表現。
3. 寬廣的鏡頭支援性
據我們所知,一般相機大多只能使用自己廠牌的鏡頭,少數會有廠商合作或是副廠鏡頭支援的狀況(例如 M4/3 Panasonic 與 Olympus 合作,或是 Sigma、Zeiss、Voigtlander 等品牌推出副廠鏡頭),但這樣的品牌界線對 Sony α7 系列可說是不存在,除了透過原廠 LA-EA4 轉接環可無痛轉接 Sony A 接環與 Minolta A 接環老鏡頭之外,也可透過副廠轉接環支援 Canon、Nikon 等品牌的鏡頭,並且依然支援自動對焦與光圈縮放功能。
▲透過 Sony 原廠 LA-EA3 或是 LA-EA4 即可完整支援 Sony A 環與 Minolta A 環,並且實現自動對焦功能。
此外,具備全片幅的感光元件的 α7 系列能夠轉接各種老鏡頭,並且不犧牲任何焦距、視角,本身亦具備峰值對焦功能,讓手動對焦的老鏡也能透過 α7 機身再度重生。除了 Sony α7 系列,目前市面上沒有一款相機能做到這一點。
▲透過 LA-EA4 轉接環,Minolta 的經典人像鏡 85mm F/1.4 G D 也得以在 Sony α7R II 身上復活。
4. 細膩的畫質與豐富的階調
筆者之前曾負責平面雜誌的攝影,目前則時常拍攝商品與評測照片,閒暇時也利用 Sony α7 與 α7R II 捕捉旅途風景。對筆者來說,Sony α7 系列十分適合這樣的工作型態,其畫質也非常令人滿意。
雖然 Sony α7 系列擁有廣泛支援的鏡頭群,但原廠鏡頭才能發揮出 α7 系列完整的性能。其中 ZA 鏡頭擁有優秀的對比、反差與濃艷的色調,十分適合捕捉鮮豔色彩的物體,或是亮暗部區分較明顯的題材。
「ZA」鏡頭之中,最令筆者驚艷的 FE 50mm F1.4 ZA 這顆鏡頭,其階調表現與濃豔色彩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必經過任何後製軟體修圖就有如此的色彩表現:
▲Sony α7R II 機身搭配 FE 50mm F1.4 ZA 鏡頭拍攝,機身 Jpeg 直出
▲Sony α7R II 機身搭配 FE 50mm F1.4 ZA 鏡頭拍攝,機身 Jpeg 直出
而說到舒適的散景表現則首推「GM」系列,以自然的色調和令人舒適的明暗過渡取勝:
▲Sony α7R II 機身搭配 24-70mm F2.8 GM 鏡頭拍攝,機身 Jpeg 直出
▲Sony α7R II 機身搭配 24-70mm F2.8 GM 鏡頭拍攝,機身 Jpeg 直出
▲Sony α7R II 機身搭配 24-70mm F2.8 GM 鏡頭拍攝,機身 Jpeg 直出
▲Sony α7R II 機身搭配 24-70mm F2.8 GM 鏡頭拍攝,機身 Jpeg 直出
5. 優秀的電子觀景窗
現在中高階的無反光鏡相機大都具備 EVF,即所謂的電子觀景窗,近幾年甚至連高階 DC 也具備品質不錯的電子觀景窗,例如 Panasonic LX100、Sony RX100 IV 等,大家或許會認為電子觀景窗不就是電子觀景窗嗎?這也能算是 α7 的優勢?
如果有比較過現階段所有相機的電子觀景窗,你會發現 Sony α7 系列的 EVF 比起其他品牌往往較為明亮且視野寬廣,從 2013 年推出的初代 α7 就具備 0.7x 的放大倍率,最新機種 α7R II 更是擁有 0.78x 的放大倍率。
▲Sony α7R II 具備蔡司 T* 鍍膜的電子觀景窗,放大率達 0.78x
綜觀目前的 Mirrorless 相機,也僅有 Leica SL(放大倍率 0.8x)以及 Fujifilm 中片幅 GFX 50s(放大倍率 0.85x)能夠勝出,但前者光機身售價就要 40 餘萬,後者要 20 餘萬。除了視野較開闊、放大倍率不俗之外,α7 系列的 EVF 多具有比較好的色域表現,即時預覽也可清楚地看出各種調控檔對色彩的影響。
這邊也分享一下使用 α7 觀景窗時的小撇步,筆者平常在拍攝商品照片與風景照時,最需要的就是確保全畫面都在感光元件能記錄的動態範圍之內,這時候 α7 內建的「斑馬紋」功能就十分重要,筆者通常設定為斑馬紋開啟、100%+顯示,這樣透過觀景窗就可以即時得知當前曝光值會否有亮部犧牲的狀況,因此在拍攝風景、錄製影片時更能快速獲取正確的曝光值。
▲商品攝影經常需要控制亮暗部的細節,以上圖為例,拍手錶時經常要注意錶帶的金屬質感是否有正確呈現,如果在攝影棚內是運用持續燈的話,斑馬紋功能也可讓使用者可即時掌握曝光值。Sony α7 搭配 Minolta 50mm F2.8 Macro 微距鏡拍攝。
「測光」對傳統 DSLR 來說格外重要,但這對 Sony α7 系列來說卻格外簡單,即時預覽、斑馬紋加上二軸水平儀,這些都是其他全片幅 DSLR 所做不到的功能。
Sony α7 系列,開拓更開闊的旅行視野
Sony α7 系列機身可提供絕佳的拍攝體驗與畫質表現,其輕便的體積、寬廣的動態範圍與細膩的畫質,也讓筆者更願意帶著它四處旅行,平常因為裝備所限,帶著 DSLR 無法四處走的地方現在透過更輕便的 α7 也可以達成,最後也與大家分享筆者在使用 α7 系列所拍攝的作品。
商品攝影
▲Sony α7 透過 LA-EA4 轉接環搭配 Minolta 50mm F2.8 Macro 微距鏡拍攝
▲Sony α7 透過 LA-EA4 轉接環搭配 Minolta 50mm F2.8 Macro 微距鏡拍攝
▲Sony α7 透過 LA-EA4 轉接環搭配 Minolta 50mm F2.8 Macro 微距鏡拍攝
▲Sony α7 搭配 FE 24-70mm F4 ZA OSS 拍攝
街拍與隨拍
▲Sony α7R II 搭配 FE 24-70mm F2.8 GM 攝於倫敦
▲Sony α7R II 搭配 FE 24-70mm F2.8 GM 攝於倫敦
▲Sony α7R II 搭配 FE 24-70mm F2.8 GM 攝於倫敦
▲Sony α7R II 搭配 FE 24-70mm F2.8 GM 攝於倫敦
▲Sony α7R II 搭配 FE 24-70mm F2.8 GM 攝於倫敦
▲Sony α7R II 搭配 FE 24-70mm F2.8 GM 攝於杜拜
旅遊、風景、美食
▲Sony α7R II 搭配 FE 24-70mm F2.8 GM 攝於倫敦
▲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攝於南港中信
▲Sony α7R II 搭配 FE 50mm F1.4 ZA 攝於九份
▲Sony α7R II 搭配 FE 16-35mm F4 ZA OSS 攝於倫敦
▲Sony α7R II 搭配 FE 50mm F1.4 ZA 攝於北海岸
▲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攝於台中歌劇院
▲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攝於宮原眼科
▲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攝於台中航空站陸橋
▲Sony α7R II 搭配 FE 24-70mm F2.8 GM 攝於倫敦
▲Sony α7R II 搭配 FE 24-70mm F2.8 GM 攝於倫敦
▲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攝於台中
▲Sony α7R II 搭配 FE 50mm Macro 微距鏡拍攝
▲Sony α7R II 透過 LA-EA4 轉接環轉接 Sony 16-35mm F2.8 ZA 攝於日本
▲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攝於 BELLAVITA
▲Sony α7R II 搭配 FE 50mm Macro 攝於北門
▲Sony α7R II 搭配 FE 70-200mm F4 G OSS 攝於日本仙台
▲Sony α7R II 搭配 FE 50mm Macro 微距鏡拍攝
▲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攝於美福飯店
▲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攝於黃金瀑布
▲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攝於高美溼地
▲Sony α7R II 搭配 Voigtlander 10mm F5.6 攝於大安森林公園
▲Sony α7R II 搭配 FE 24-70mm F2.8 GM 攝於倫敦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