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手機的興起,人手一隻「數位相機」的情況下,「自拍」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成了所謂的「全民運動」。社群媒體上,每天有將近一億張自拍被上傳!大家都愛拍,可是研究顯示,「大家未必都愛看!」
慕尼黑大學的 Sarah Diefenback and Lara Christoforakos 今年 1 月份在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自拍悖論:沒人似乎喜歡它們,但每個人都有理由拍攝它們》(The Selfie Paradox: Nobody Seems to Like Them Yet Everyone Has Reasons to Take Them)的論文。
在這份論文中,他們指出,自拍有像是「自我推銷」、「展現自我」的自我感覺,以及用來建立與他人連結的正向效果。不過,自拍也有負面影響,包括會造成「假想世界」和「自尊心威脅」等效應。
在接受調查的 238 人中,其中有77%受訪者一個月內至少會自拍一次;而 49% 的人則表示一週至少自拍一次。
此外,有許多人認為自拍可能對個人的自尊產生不利影響,而且經常PO出自拍照的人,會形成膚淺及不可信的印象。另外還有 90% 的受訪者認為他人的自拍照是一種自我推銷手段。
本次研究的受訪者,主要是來自奧地利、德國和瑞士等歐洲國家。
研究的原因
Sarah 表示,當初會選擇做這項研究的原因是因為,「自拍」這件事在一開始是起因於「科技」和「人體工學」的完美結合,智慧手機的興起使得人手一隻「數位相機」,再搭配上上們把手伸長,鏡頭對準自己,造就了這項「全民運動」。
當初,並沒有人特別發明「自拍」這個動作,但它卻自然而然的變成了趨勢。根據統計,每天有將近 1 億張自拍照會上傳到各社群媒體,社群軟體充斥著人們的自拍照,就連 Facebook 原本是藉由「文字」起家的,但因為 Instagram 的興起,現在就連 Facebook 發文,人們都會自然而然的配上幾張照片。「我們很好奇每個人對這些自拍照的看法是什麼。」Sarah 說。
研究結果發現
每個人自拍的原因都不同,有些人只是單傳想要紀錄自己生活中每一個「美麗時光」,經由研究顯示,有 77% 的人時常自拍,他們或許只是一起在這一波「勇於表現自我」的大潮流中徜徉而已。可是問題在於,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看到這些照片的人,容易引起心理的不平衡,進而產生忌妒心,認為對方只是在炫耀而已。根據調查,有 82% 的人希望社交媒體上的自拍能少一點。某種程度上,看到別人的生活過得這麼好時,人們會比較自己的生活,比較以後就會產生偏差,偏差就會造成更多偏見。
很多人或許沒注意到,社交媒體上的自拍幾乎都在表現出對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就算對方當下心情極度煩悶,也有可能會配上一張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照片,圖文不符的表示「今天心情差...」問題就在這裡:自拍創造出了一個「假想世界」,每個人看到的總是他人最精彩的一刻,但他為了這一刻在背後付出了多少眼淚和汗水,或是嘗到過多少挫折,沒有人知道。而對方也不會貼出有關「這個過程」的任何自拍,因為相較之下過於「醜陋」,沒有人會願意看。人們傾向於在成功時分享這一刻尋求他人的讚賞,以滿足自己的虛榮,而不會在失敗時乞求他人的同情。
事實上,Sarah 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公式,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明明不願看到他人自拍,自己卻瘋狂自拍的事實:「自己的自拍照會被自我認定為真實的紀錄人生,但他人的自拍卻會被認為是愛現、想紅。」如果這樣的公式,再配上前面提到的心理不平衡,那麼現在的社群媒體會充斥著這些自拍,也就不足為奇了。
進一步研究
Sarah 表示,雖然目前的研究已經能大略知道人們看到他人自拍時的第一反應,但更令研究人員好奇的是人們對這件事的潛在反應程度。「究竟什麼樣的情況下,人們會認為他人的自拍只是單純愛現,而不是跟自己一樣,紀錄真實自我?」
除此之外,Sarah 更想進一步研究,藉由自拍所展現出的「自我表現」會不會跟「自尊心」有關。根據 Facebook 在 2011 年的調查顯示,「更新自己的大頭貼和自我簡介有助於提升自尊心」,同樣的調查如果在類似於 Instagram 這樣強調「照片為主」的社群媒體或許也能找到類似的定理,透過推發照片獲得他人的讚賞,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這很有可能會讓一個人的自我中心主義更加膨脹。」Srarh 說。
人們應該有所警惕
Sarah 警告:「每個人看到的畫面都不一樣。」不要認為每個人在看他人自拍照時的心情都能跟自拍當事人一樣單純,都能出於欣賞的角度去觀看。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樣,有些時候,甚至連當事人自己都不是單純自拍了,更何況是其他旁觀者?人們應該要對現在這個「亂象」有所警惕才行。「就算每天讚對方發出來的照片,為他生命中的每一刻開心,你也無法真正融入他生活。」
參考資料:psypost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