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音響品牌AIWA宣佈重啟,但屬於你的愛華回憶已經不在了

80年代音響品牌AIWA宣佈重啟,但屬於你的愛華回憶已經不在了

對於五六年級生來說,還記得學生時代,腰間掛一個隨身聽走在路上就是潮。至於掛什麼牌子的隨身聽?許多人可能第一個說的就是Sony的walkman,因為這最有名。但是在當年,有六、七成使用者,可能帶在身上的都是AIWA。

AIWA當年真的很夯,對於學生來說,在還不認識英文字母AIWA之前,可能就先知道「愛華」了。這就是學生族群中的名牌,跟Sony品牌的隨身聽比起來,愛華的CP值較高。

(關於這段回憶似乎有點爭議,也有朋友表示當年AIWA一點也不便宜,是名牌中的名牌........或許有更多老骨頭能幫忙回憶一下?)

右側腰間掛一台愛華可以顯示你很有音樂文化,如果左側再插上一個BB Call,簡直就是天生絕配相得益彰。

80年代音響品牌AIWA宣佈重啟,但屬於你的愛華回憶已經不在了

所謂的青春總是少不了帶有跟音樂相關的回憶。那個年代,余光主持著閃亮的節奏,國內陸續開始有了國外的大型演唱會,很多學生要學習西洋音樂,往往會拿著錄音機對著電視錄音,之後再用隨身聽一再播放一再回味。

羅大佑從鹿港小鎮唱到了皇后大道東,還不是四大天王的郭富城在電視廣告中賣著小虎咖啡(不錯唷)。電視上從民歌到搖滾音樂漸漸流行,到了週末就一定要清涼有勁週末派。LABOYZ穿著寬垮的嘻哈褲跳著街舞,在當時大家首次發現,在街上扛著錄音機大聲放著流行樂並不是阿伯的專利。

80年代音響品牌AIWA宣佈重啟,但屬於你的愛華回憶已經不在了

學生晚上補完習後,往往會順路跑到夜市或是路邊攤去挑三捲一百元的混搭錄音帶,裡頭A面可以從麥可傑克森的戰慄放到B面的泰山男孩。版權問題一度不存在,那是一個盜版的大航海時代。偶爾會在週六日相約從補習班蹺課跑去西門町萬年樓上海報店,買個幾張松田聖子的護貝卡拿來珍藏,店家說買十送一考試前多看兩眼會有保佑。

在還沒有發明「舒壓」這個名詞時,聽歌是學生唯一的舒壓管道。下了課一整晚搭著公車隨著優客李林哼著「i don't believe」,看著路上機車呼嘯而過後面檔泥板的中森明菜傻笑,回到家躲在被窩聽著廣播,然後夜間在鄭怡的「心情」愉快的歌聲中,看著床頭紅唇族的海報廣告甜蜜入睡。

80年代音響品牌AIWA宣佈重啟,但屬於你的愛華回憶已經不在了

------我是80年代殘酷的回憶分隔線------

在當年,知道AIWA(愛華)這個品牌的人很多,不過或許是名字中有個「華」字,當時有些人誤會他是台灣的品牌,但其實AIWA可是道地的日本品牌。

說起AIWA是在1956年於日本東京成立的,而他們與Sony之間的關係其實也一直沒有斷過。早在1960年,他們就因為財務危機,而讓Sony收購其50%左右的股份,不過他們一直保持著營運的獨立。

在1979年隨身聽問世後,AIWA在當時藉著他們的低價高品質的策略打下了一席之地,一直穩定地走到了1996年。不過,從1996年開始,科技影響了音樂,從類比音樂也漸漸開始轉向數位化,而在這個過程中,AIWA原本擁有的技術優勢漸漸的消失,於2002年由Sony收購,成為Sony的子公司。

其實成為Sony的子公司對於AIWA來說並非壞事,原本還有可能有一番作為。不過當時的CD隨身聽體積太大又不好攜帶(而且震動太大還會跳針),再加上網路上已經出現一種音樂格式叫MP3,數位的演進太快,而SONY採用的MD(Mini Disc)雖然有效的減少了體積,也讓AIWA推出了幾款MD隨身聽,但是還是敗在SONY的太過封閉,MD播放器始終只是少部分玩家的喜愛,沒有成為主流。最後一直到蘋果iPod的出現一統江湖。

 

80年代音響品牌AIWA宣佈重啟,但屬於你的愛華回憶已經不在了

 

而AIWA之後就一直被掛在SONY底下,呈現了休眠的狀態。一直到今年, Sony 將 AIWA 品牌轉讓給日本電商十和田 Audio ,新任的AIWA三井社長表示,AIWA將在今年九月份重啟。

80年代音響品牌AIWA宣佈重啟,但屬於你的愛華回憶已經不在了

▲三井社長(左)


他們表示,首波AIWA旗下的電視將涵蓋有液晶電視、Hi-Res 音樂隨身聽、支援藍牙的黑膠唱盤、WiFi喇叭、CD收音機等等音響視聽產品。三井社長表示,「AIWA是誕生於日本的寶物」,當年AIWA的產品遍及全球,至今依然有很多國家的人對於這個品牌印象深刻。

80年代音響品牌AIWA宣佈重啟,但屬於你的愛華回憶已經不在了

80年代音響品牌AIWA宣佈重啟,但屬於你的愛華回憶已經不在了

「老的AIWA是一間全球性的公司,而新的愛華,作為一間新的創業公司重新出發,結合最新的技術與各間公司合作,我們希望創造出新的AIWA品牌價值。」三井社長表示。

 

資料來源:huffingtonpost

janus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