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說過「辦公室小野」——這名不務正業的小美女在安靜有序的辦公室裡旁若無人地用電燈泡燒烤、電熨斗烤肉……自從今年年初,隨著她那條「飲水機煮火鍋」的影片在微博熱搜霸榜後,小野就在中國開始流行起來。而在台灣,不少人或許不知道她是誰,但多少也看過一兩則她的影片。
一年快過去了,小野不僅沒有偃旗息鼓,反而在Facebook等平台上流行起來。現在,小野已經擁有了323多萬Facebook粉絲。
天生的國際化基因
根據最新的資料,她已經成為大中華區Facebook用戶量排名第五的FB用戶。而排名前四位的都是明星,包括周杰倫。除此之外, BBC和《紐約時報》等多家國外媒體都在關注小野,甚至最近聶陽德還收到了包括《Discovery》等國外節目的合作邀請。
粗略地思考小野為什麼能在中國以外的地區走紅,你會發現她具備了一些跨文化的基本元素:
首先是無語言交流。
觀看小野的影片時候,或許很多時候你都希望她或者是她的同事能夠說一兩句話,哪怕是一句驚嘆也好。
但自始自終,小野「戲很足」地沒有講過一句話,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沒有對話和旁白的方式,恰好跨越了語言的鴻溝,讓就算不懂中文的用戶也能夠很順利地理解影片內容。
其次,抓住了跨文化元素。
最能夠跨越文化鴻溝又引起福斯共鳴的當然是飲食,尤其是美食,對於全球用戶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但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把握住了好萊塢的內容生產模式——一個主創意+幾個小創意+若干個梗來製作的, 他們認為:「創意是至關重要的。」
以手心烤魚的短片來說,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部分(如下圖):
主創意:核心的烹飪內容——自制著火泡沫,手心烤魚
小創意:利用辦公室洗手液製作泡沫
梗:去下過雨的地裡挖泥鰍,並把它製作成魚餌
通常在一段7分鐘左右的小影片中,每隔20至30秒就會出現一個創意或是梗。
據瞭解,辦公室小野前三期的內容還是主要來自小野自身的生活經驗和靈感,從第四期起,團隊就不得不開始思考怎麼保持創意可持續性的問題。
這也是目前大多數短影片製作遇到的瓶頸,以papi醬為例,在幾段爆紅的影片之後,作為觀眾也明顯能夠感覺出「江郎才盡」。
小野的團隊「洋蔥影片」試圖透過「標準化」、「流程化」來實現可持續的問題,於是,他們建立起了標準流程:
- 每位員工至少每天要提供5個有品質的題目,並且每個題目來源都要來自海外網站。
- 工作人員要到YouTube或者Facebook上瀏覽大量的訊息,篩選出覺得還不錯的創意放到題庫裡面。
- 然後,所有的創意將會以文字或是影片的方式分門別類的整理在這個資料庫裡。
- 一旦某個創意在影片中使用,就將被標記不再使用。
保證創意的輸出依靠的是團隊的力量,「辦公室小野的影片,大家可能會認為更偏UGC(用戶生產內容)的感覺,目前進入短片領域的創作者越來越多,UGC突圍越來越難。
一個人創作和專業團隊PK,你的勝算會比較小,現在才有大量UGC團隊要麼轉型PGC(專業生產內容),要麼加入到各大機構,透過一個組織來進行突圍」。
在洋蔥影片未來的計劃中,將創建一個像漫威世界一樣的辦公室家族。「每一個『英雄』IP都對應了一個技能。辦公室小野只是辦公室系列的第一步,之後還出現了辦公室小作和辦公室小五。
- 本文轉載自36k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