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去看一些展覽,似乎很多人都覺得不「打卡」來張自拍照,感覺就像沒有來過展覽一樣。過去,很多展覽都是嚴禁拍照的,但是在智慧手機的普及之下,這個禁令似乎越來越少了,甚至有些展覽還鼓勵你拍照,像是最近這幾年在國外開始流行的 #artselfie 藝術自拍風潮。
雖然自社群網路普及以來,不少人都在看展時都喜歡拍照來「打卡」,但藝術自拍這個流行文化趨勢,在 2014 年才得以奠定。
2014 年 10 月,美國娛樂界「第一家庭」的 Beyoncé 和 Jay-z 一家到羅浮宮參觀。在清空的博物館裡,兩人超近距離地站在《蒙娜麗莎》前合影留念,放在網上,然後,網友們就開始批評了。
有人批評兩人過分自戀,在偉大的藝術品前,只看到自己的模樣和手機;也有人直接進入戲謔創作階段,衍生了一堆「惡搞圖」;但還有更多人,有意無意間會受影響,並也開始(或更頻繁)在藝術品前自拍。
我曾去過現代藝術博物館,並發現每個人都在拍自拍發 Instagram。現在的藝術都變成這樣了嗎——你體驗了,然後將它(拍照)發給全世界?
Jordan Ferney 在接受《連線》採訪時說道,他創造了「網紅展覽」 Color Factory,我們在後面會聊到。
同一個月裡,藝術團隊 DIS 推出了一本名為《#artselfie》的圖書,其中收錄了大量網友在藝術品前留下的自拍。
早在 2012 年 12 月,DIS 就構建了網站 artselfie.com。只是作為藝術節訊息發佈平台。當時 DIS 的成員在看展時,會以和展出品合照的方式記錄藝術節內容,並上傳到該網站。
不經意間,這個標籤成為 Instagram 和 Tumblr 的熱門標籤。《#artselfie》一書中的內容,也大多來自社群。
和藝術品合照雖然一直存在,但在這一年裡,它獲得了流行文化中超級明星的助推,同時也得到了一本專注於該主題的紙質出版物,似乎是對這個文化進行了「認證」。
雖然到這個時候,已經有不少如 Rain Room 和 Infinity Mirror Room 這類自拍價值極高、具有互動性的藝術作品,但藝術品和攝影者之間的關係還是非常簡單——為藝術家傳達思想是藝術品的「正職」,而被動地用作自拍背景,只是一個衍生品。
為自拍而生的博物館
這幾年來,人們對自拍的熱情有增無減,商家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賺錢的機會。
各大品牌手機越來越注重自拍技術的拓展,針對修圖的 app 也多如牛毛,作為拍照重要一環的「背景板」也迎來大升級——過去被動作為背景的藝術品,如今要主動創造讓你無法抗拒的自拍「藝術空間」。
我留意到,像草間彌生(日本藝術家)的『Fireflies on the Water(水上的螢火蟲)』這類展覽一下子就火了起來,引來大批觀眾。
受到這個啟發,我覺得,如果給人們帶來一種不同的藝術體驗和概念,並且讓他們成為展覽的主角,應該是一個很有趣的嘗試。
媒體公司 Refinery29 的聯合創始人 Piera Gelardi 在接受《連線》雜誌時說道,他們創造了一個名為「29Rooms」的藝術展覽。
到 2017 年為止,這個展覽已經邁入巡迴的第三年了,票價在 19 美元至 85 美元之間,而且每次的門票都很快售罄。
「29Rooms」,正如其名,就是由 29 個主題各異的房間組成的一個展覽。這裡有巨型的雪球(snow globe)裝置、貼滿流行文化海報的房間、充滿視覺錯覺的幾何裝置等等。
雖然,Gelardi 願意承認在設計時會考慮可拍照性,但她並不同意這個展覽就是為自拍而設,她認為展覽中還是有探討身體意象和性別等社會問題。
2016 年,美國年輕人又迎來了另一個以病毒式傳播的藝術展覽——Museum of Ice Cream。
在這裡,有冰淇淋筒形狀的吊燈和鞦韆、滿屋子不同色調的千禧粉牆紙、瓷磚、充氣泳圈、滿池子的彩色塑料「糖粒」等等,處處都能成就一張完美自拍。
這也難怪經過三個城市的巡展後,Museum of Ice Cream 在 Instagram 上已經積累到 25 萬粉絲,至少有 6 萬多帶 #MuseumofIceCream 標籤的推文。
參觀的價格也從最開始的 18 美元漲到了 38 美元。而舊金山站為期 6 個月的展覽,門票在開票後 90 分鐘就售罄了。
而我們在前面提到的 Color Factory,是一個佔地一千多平米的展覽空間,提供了 15 種不同的色彩體驗。
而文章開頭提及的 teamLab 數字互動展,和以上提及的幾個藝術展具有一定共性:互動性強、可自拍性高、網路傳播能力極強。而且,它們不像一般藝術展那樣需要透過學習來進行解讀,才能從中獲取樂趣。
它們的興起,為藝術消費帶了新思路,頓時間,即使在福斯藝術消費算不上成熟的中國市場,也能掀起一番熱潮。
teamLab 北京展駐場攝影師斯科拉·克魯尼,一位長年遊走於國際上不同藝術展的美國攝影師,也對中國消費者表現出對藝術的熱情發出由衷感嘆:「場館外排起一百多米的長隊,讓我懷疑自己到底身在柏林還是北京。」
但這翻熱鬧,真的是來自對藝術的熱情嗎?
到底是藝術還只是背景板?
對於 teamLab 的展覽,雖然選在藝術氛圍濃厚的北京 798 藝術區開展,但中國國內藝術批評家王明賢對它的定義卻是「燈光秀」,而不是藝術展。
即便在日本國內,關於 teamLab 也存在不小爭議,那就是他們的作品到底算不算藝術。除了作為青年男女取景拍照的地兒,看不出它到底傳遞給人們哪些思考。
王明賢說道。在他看來,這只不過是用燈光包裝出來的一場秀,是一種單純的體驗,而作品本身也簡單得不需要任何輔助說明。但藝術的精粹在於傳達的思想,而不是耀眼的載體。
藝術博物館數字宣傳負責人 Jia Jia Fei 在一次 TED 演講上,也提出過類似觀點:
像 Sol LeWitt 這類藝術家的作品中也有非常精美的彩色牆。
如果不結合解讀語境,你也許會認為那也只是為拍 Instagram 而生的。但藝術家的作品的確有細微差別。它在討論極簡主義,以及這種藝術風格誕生的那個年代。
而《洛杉磯時報》的藝術評論家 Christopher Knight 則說得更加直接了斷:
這些娛樂根本就不是什麼藝術展覽,它們就和快餐店裡裝飾的拱門以及樂高店裡的展品一樣。不過就更加勢利罷了。
但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展覽毫無價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它們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很合適年輕人的胃口,而父母也可以帶孩子來玩。而這個娛樂性,也為它們帶來了很大商業潛力。
而風靡美國的 Museum of Ice Cream,在今年紐約站的展出,已經為 多芬、Fox、Dylan's Candy Bar 甚至「約炮神 app」 Tinder 推出主題展區,而 29 Rooms 也接受了不少品牌的贊助來做主題互動區。
相對於毫無新意的推廣活動,這些帶有「藝術」標籤的品牌互動,當然是更加有趣的行銷手段。
但它們是否會啟發我們,或者為我們審視世界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嘿,咱們還是專心拍照吧!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