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給手機「換電池」是一件讓人感覺很舒暢的事情。遇到當機,拆下來電池就好,就算是系統遇到卡頓情況,大部分人的操作都是掀開後蓋,卸下電池,假模假樣的吹吹看看,再重新裝回去開機。我們總是願意相信這類玄學操作所帶來的幸運,給手機拔電池就好比是一勞永逸之法,不僅省時省力,也更容易見效。
很可惜,當手機廠商們決定將後蓋封起來後,我們再也找不回可拆卸電池所提供的這種安全感了。
最開始,連蘋果 MacBook 都是可以換電池的
鍾情於封閉文化的蘋果,似乎也一直都決意和「可拆卸電池」劃清界限。所以不管是 iPod,還是之後的 iPhone,它都沒有為自己的行動裝置留下可以被用戶掰開後蓋的開關。
但最初的蘋果並不完全是這樣。如果你用過 2009 年以前的 MacBook Pro 電腦應該還記得,蘋果其實也給自己的設備做過可拆卸電池倉的設計。就和早期大部分筆電一樣,我們出差或是坐著長途飛機時都會遇上筆電沒電的情況,然後你就可以給像手機一樣,給自己的筆電換上一塊全新的電池。
可很快,MacBook 就變成和 iPhone 以及 MacBook Air 一樣了。為了增強續航,蘋果全面擁抱了一體式機身和內置電池的設計,使得新款 17 英吋 MacBook 可以在維持原有體積和厚度不變的情況下,將電池容量直接提升 40%,而且蘋果還宣稱它的使用壽命會是可拆卸電池的 3 倍。
雖然就和砍掉 USB-A 一樣,蘋果最初砍掉筆電的可拆卸電池也遭到了不少的抗議,但這種決策很難說是蘋果單方面的獨斷,其實也和在整個使用習慣趨勢改變有關。
按照當時 NPD 研究集團的統計資料顯示,事實上只有不到 5% 的消費者會購買備用電池,這意味著真正會使用備用電池的人遠比我們想像中要少得多——雖然這裡說的只是筆電,但手機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些影響。
▲圖片來自:The Droid Guy
在 iPhone 初代剛剛面世之時,大部分手機廠商還會以「不能換電池」嘲諷 iPhone ,但隨著時間的演進,「不可拆卸電池」逐漸成為了各類行動產品的主流選擇。
智慧手機自然不用多說,另一個手機巨頭三星從 Galaxy S6 時代開始也用了內置電池的設計,還有各類掌上遊戲機,平板電腦,甚至是包括無線滑鼠和鍵盤,彷彿一切不需要被電源線束縛住的裝置,都開始朝內置電池的方向去發展。
如今,如果你還打算買一台可拆卸電池的手機,那麼可供挑選的數量大概就和小螢幕機一樣,已經是這個星球上的「保育類生物」了,其中有不少是已經上市了兩三年的次旗艦產品,要不就是低階的功能機。
是什麼導致了可拆卸電池的淘汰?對手機來說,原因估計還不止一個。
追求更長的續航,並不是砍掉可拆卸電池的唯一原因
智慧手機會拋棄可拆卸電池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前文所說的靠增大電池體積提升續航時間外,還有一個是老生常談的結構問題。
儘管可拆卸電池的好處可以信手拈來一大把,但從一體化、防水防塵等角度來看,為電池預留一個電池倉就和預留 3.5mm 接口、SIM 卡槽一樣,你得專門騰出一塊空間,但這種老舊的結構也會導致手機內部多餘零件的增加,這對於寸土寸金的智慧手機來說無疑是首要考慮的清除對象。
▲圖片來自:Ubslk
另外,這和電池本身也有一點關係。在諾基亞時代,我們使用的是足夠堅固的鋁製或鋼製外殼電池,但為了滿足更大容量的需求,現在大部分手機更願意使用鋰聚合物的軟性電池,這種電池的外部只是包裹了一層很薄的鋁膜,自然比以前的硬質外殼更容易被劃破。
但就和手機外觀在尋求「最優解」設計一樣,電子設備的內部結構也是一個謀求「最優解」的過程。誰說電池就一定要做成方方正正的形狀了?難道在手機裡只允許塞一塊電池嗎?
既然不用考慮將電池「取出來」的問題,自然也可以讓電池去迎合新結構做改變。在去年的新 iPhone X 裡,我們就看到蘋果大膽選用了 L 型並聯設計的雙電池結構,還有像更早的 New MacBook 採用的梯形電池設計,它們都是為了最大化地利用機內空間。
最後一個原因可能和外殼材質的演變有關。橫向對比三星 Galaxy S6 前幾代的手機你會發現,雖然其中有一部分採用了金屬中框的設計,但只要是能換電池的,基本都是用的塑膠後蓋。
包括過去大部分可以拆後蓋的手機,也都是用的那種可以輕易掰彎的塑膠材質。
但從 S5 開始,三星這種「塑膠旗艦」已經沒辦法再吸引消費者了,當時採用了全金屬機身的 HTC One M8 甚至用「OK蹦」來嘲諷三星「仿皮革」設計,致使三星不得不在一年後的 S6 中祭出了首款採用雙曲面螢幕和玻璃後蓋的Galaxy S6,自此可拆卸電池結構也正式退出了三星的旗艦手機陣營。
▲圖片來自:Geeklisto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用了金屬和玻璃後蓋,就不能用可拆卸電池設計了嗎?這倒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兩年前使用了模組化設計的 LG G5 手機,雖然它採用了看似一體化的金屬機身,但 LG 巧妙地將幾個重要的元件塞進了底部的可插拔模組中,其中也包括了電池的部分。
所以,給這款手機換電池並不需要把後蓋掰開,我們只要把這個「下巴」拔下來再換一塊新的上去就好了。不過 LG G5 手機的最終銷量並不算太好,這種模組化設計只做了一代就沒有再延續下去。
比電池更快老化的是消費者心理,廠商也希望你多換幾部手機
先是三星 Galaxy Note 7 的自燃事件,然後再到蘋果 iPhone 的「降速門」,這兩起事件讓我們看到,如果手機內部結構出問題後,廠商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如果說前者的激進結構設計影響的僅僅只是一款產品,那麼後者則時讓我們再一次對當下不可拆卸電池的設計進行了反思。
試問,如果更換一塊電池就能變相「復活」和「延長」一款手機的生命週期,那麼這是否也意味著,我們手上的裝置其實本可以被我們使用更長的時間,而不是在兩三年以後就被大量淘汰?
再陰謀論點甚至可以說,蘋果是否也是在有計畫的放任電池的老化過程,再促使消費者不斷購買和更換新產品?
但很顯然,聲討之餘,我們已經很難在這種問題上達成一致性了。哪怕是換一塊電池就能續命,換一塊電池就能讓你的手機再多用兩三年,大部分人還是更鍾情於帶著行動電源,而不是多帶一塊電池的日子。
究其根本,智慧手機早已經成為比過去更加重要的存在。我們都已經習慣保持 24 小時的聯網,以及除手機更新和沒電之外從不主動關機的生活,與其說是廠商拋棄了可拆卸電池的結構,倒不如說是我們自己主動告別了那個斷電換電池的時代。
別說拆電池了,連以前討論得火熱的 Root、刷機和越獄等各種行為,如今也漸漸銷聲匿跡。賣手機的人每年想方設法地改進產品,不止是為了獲取更好的銷量,同時也是在告訴消費者:「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好,你只要安心舒服地用就好了。」
所以,懷念歸懷念,可拆卸電池的好我們都銘記在心,但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僅僅只是讓手機陪伴在身邊,而不是摔在地上時,還會和以前一樣摔成看上去令人膽顫心驚的三塊。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愛范兒)
NOKIA 由於在傳統手機長年是銷售量的龍頭,
所以相關的電池產業非常盛行(副廠電池),
而扁平式的電池又比16850 圓筒電池還不占空間
造成有些小型裝置可以借用這些電池使用
例如某些扁平設計的可充電式LED電筒...
其實很多人想買可換電池手機不是為了要經常換備用電池,而是考慮到未來電池衰退時的維修性。
一旦廠商將手機設計成不可換電池,
更換電池將要承受拆機的風險,更換的人力成本也將大幅提高,
替換電池也會因為需求不高缺乏市場競爭而昂貴,甚至早早就斷貨。
這些負面因素都會降低手機的殘值,甚至讓很多本來換了電池就能重生的手機直接報廢。
維修性並不只影響省不省錢,也影響環保性。
智慧手機發展的前幾年進步快速,維修性的重要性不高。
而在現在這個手機效能過剩進步緩慢的時期,維修性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