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以手機起家的小米來說,橫向拓展產品線早已是駕輕就熟的事。所以在四個多月之前,雷軍首次把小米電競筆電(中國稱為小米遊戲本)推到了大眾眼前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這再正常不過了,唯一不正常的是這個時間點有點尷尬,因為僅僅幾天之後,英特爾就在國內正式更新了第八代酷睿處理器。
而這次升級幅度之大,成為了小米電競筆電八代增強版登場的直接原因。
表面克制,內在躁動
相對於輕薄筆電來說,電競筆電給人的印象要麼是「傻大黑粗」,要麼是「極致炫酷」,而把電競筆電做的像商務筆電的並不多見,小米算是一個,只不過把這台重達 2.7kg 的筆記本在拿到桌子上並不輕鬆。
即使合上蓋子放在那裡也能感受到是一台「頗有份量」的筆電,表面是磨砂材質處理觸感順滑,但手指按上去馬上就會留下手印。
雖然 A 面看起來像是黑色的,但其實並不是,在光線好的環境下看起來有一點菸灰色,官方名為「深空灰」。
A 面完全沒有 Logo 出現,觀感上很內斂,或許是延續了小米當年沿著無印良品前進的思路。細節方面, A 面前部有一道凹槽作為裝飾,平衡了稍顯空曠的視覺元素。
在打開 B 面之前,我們先看下機身周圍的連接埠,後面的連接埠很豐富:一個 Type C 連接埠、一個 HDMI 連接埠、一個 USB 3.0 連接埠,以及一個網路連接埠。
側邊連接埠左邊是一個耳機連接埠,以及一個耳機麥克風二合一連接埠,還有兩個 USB 3.0 連接埠;右邊有一個 USB 3.0 連接埠和讀卡器(升級為UHS-I 104MB/s)。
散熱風口左右三個,加上後面的八個一共十四個散熱風口,三面散熱設計是現在電競筆電的主流。
D 面是散熱的主力,雙風扇散熱組合,和之前一樣巨大的金屬渦輪扇葉與熱管。
來到 B 面,阻尼不大打開很輕鬆,螢幕依舊是 15.6 英吋,霧面設計。解析率為 1920 x 1080(142 PPI ),可視角度178°,72% NTSC 色域,300 nits 亮度,這些都沒有變化,。
頂端是一顆 100 萬像素的鏡頭,能夠以 1280×720 影片通話。
C 面可以說是電競筆電的靈魂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沒有酷炫鍵盤燈的筆電根本不能叫電競筆電好嘛。預設的鍵盤燈光效果如圖,從左至右是紅色、藍色、綠色、黃色,有呼吸、波浪和炫彩三種模式調節。
但是因為左邊一排自定義鍵的存在,鍵位相比正常的筆電略微右偏,需要一定時間適應,此外按鍵手感也偏軟。
左上角是一鍵「龍捲風」模式按鈕,開啟之後風扇會轉得非常猛烈。此外下面是五個可以自訂的按鈕,可以通過自帶的小米遊戲盒子設置自己需要的功能。
電源鍵在右上角,和鍵盤的手感不同,這顆電源鍵手感「很硬」,對於防止「一鍵休眠」誤觸很有效。
與前一代改變有多少?
和前幾天的小米 8 透明探索版主打的透明變化不同,小米電競筆電八代增強版這次在模具上和上一代是完全一樣的,說是半代升級也勉強了些,倒有些像手機中某些較晚上市的高階版。
那麼這裡把我們體驗的這款 i7 頂配款配置列出來:
- CPU 換成了 Intel 第八代處理器 i7-8750H 六核十二線程
- 海力士 16G 2666MHz DDR4 雙通道
- 固態和機械混合硬碟,256G SSD + 1TB HDD
- NVIDIA GTX 1060 6GB
上代似乎永遠找不到規律的散熱風扇引起了不小吐槽,那麼在這次升級的新品上,能否看到更聰明的風扇運轉情況?
從實際體驗來看,小米遊戲筆電八代增強版的散熱依然可以歸納為四個字 —— 簡單粗暴。
上代產品在進行負擔較大的任務時,噪音很可能會突然非常嚴重,而實際上只是多打開了幾個網頁,CPU 溫度與負載並沒有很高。新款會稍微好一些,但有時風扇也還是會莫名其妙猛轉起來,所以這裡還有相當一部分可以優化的空間。
另一方面的驗證重點就是更換了八代 U 的小米電競筆電,究竟在性能上有多少提升?首先進行跑分測試,這裡選用了最常用的兩款跑分軟件—— Cinebench R15 和 3Dmark11。
可以看到性能提升很明顯,在 CineBench R15 的 CPU 測試中,分數由 744 cb上升到 1009 cb。
在跑分測試中,增強版的八代 U 性能要明顯強過採用七代 U 的版本,3Dmark11的成績也有一定提高。
對於電競筆電,自然還是要有遊戲體驗,對此我選擇了 Steam 上的遊戲《絕地求生:大逃殺》(以下簡稱「吃雞」),一方面是因為這款遊戲到現在依然非常流行,另一方面是開發商藍洞的優化非常差,讓這款畫面很一般的遊戲卻有著很吃硬體的體驗。
而從實際體驗來看進入,進入「吃雞」後會自動設為低畫質,感覺有點瞧不起小米電競筆電?低畫質下壓力太小,體驗雖然很順暢但畫質有點簡陋。手動調到最高畫質發現大場景戰鬥還是有較明顯的幀數波動現象,綜合來看高畫質應當是比較好的選擇。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