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年前,幾乎每家手機品牌的新品發佈會上,都會在 PPT 裡掛上 Hi-Fi 這個「玄學」名詞。但是,最後一台在我腦海有印象,採用了高規格音訊晶片的手機,是今年 6 月 12 日在上海發佈的 vivo NEX,旗艦版的 vivo NEX 採用了 CS43199+SSM6322 的音訊晶片組合。
Hi-Fi 就像燎原的野火一般,從智慧型手機的草原上掠過,燒的猛烈,也落得悲涼。vivo 帶起了手機 Hi-Fi 的風潮,如今也不得不說,大眾使用者已經不在乎手機 Hi-Fi 是什麼,手機 Hi-Fi 在哪裡,手機 Hi-Fi 向何去的問題了。
過去幾年,有多少家廠商在發佈會上吹過自己的 Hi-Fi
2012 年 11 月 20 日,vivo 在北京水立方發佈了 vivo X1,除了 6.55 mm 超薄機身設計之外,還號稱具備 Hi-Fi 領域的音質,算是正式拉開了手機 Hi-Fi 的序幕。
而等到 Hi-Fi 真正成為智慧型手機圈中的寵兒,則要等到 vivo 第二年發佈的旗艦設備 vivo Xplay。2013 年 5 月,vivo 正式發佈主打「Hi-Fi 極致影音」的 Xplay 產品系列,把手機 Hi-Fi 作為主要賣點推廣給大眾,以內建 CS4398+CS8422 DAC 以及 OPA2604 晶片的形式,成功用這種堆硬體的模式打開了大眾市場。
之後的事,就是一擁而上。vivo 、魅族、小米、錘子等等中國品牌都曾經擁抱過 Hi-Fi。
這些 Hi-Fi 手機的消失,一個避不開的點是 3.5mm 連接埠
2016 年,手機 Hi-Fi 轉為下坡,並迅速進入了冷卻期。各家品牌也彷彿像約好似的紛紛把 Hi-Fi 劃掉,開始尋找像雙鏡頭這樣的新營銷點,手機 Hi-Fi 像是一夜之間就被打入了冷宮,逐漸在大眾視野中消失了。
對於 2016 年手機 Hi-Fi 的消失,其實當頭一盆涼水來自蘋果,儘管 iPhone 從來沒有宣傳過 Hi-Fi,但它帶起的一個風氣對整個智慧型手機行業的設計都造成了影響。那一年 iPhone 7 在還沒有發佈時就傳出幹掉 3.5mm 耳機孔的消息,一時間還鬧得滿城風雨。
對音質稍微有一點瞭解的人都明白,耳機和前端都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聲音表現,所以手機廠商堆料去做音質和調音只是完成了一半功能,另一半工作則需要使用者根據自身需要去選擇價位合適的耳機。兩者就像是 螺絲和螺母一樣彼此配合才能完成對聲音的享受,去掉了 3.5mm 耳機孔,對手機 Hi-Fi 完全是致命的打擊。
iPhone 似乎永遠是智慧型手機行業的風向標,隨著 iPhone 7 發佈,之後小米、HTC、OPPO 等品牌也迅速跟進,3.5mm 耳機孔在高階手機上也就成了一件稀罕物。儘管通常情況下還能在手機包裝盒中找到一條 Type-C to 3.5mm 的轉接線,但誰會想出門再多帶一根線呢?況且插在手機上也不太美觀。
蘋果放棄 3.5mm 的原因很好理解,即便蘋果不說也會有人為蘋果想出一套很有力的說辭。比如減少對機身內部空間的佔用,比如賣耳機配件等等,但最後從結果上還是要接受 3.5mm 不再受歡迎的事實。雖然 iPhone 7 將 3.5mm 耳機孔去掉了,但蘋果也給出補(賺)償(錢)的方法,那就是 AirPods。
真無線耳機的崛起讓方便最終戰勝了音質
今天走在街上可以看到 AirPods 等無線耳機已經成為了智慧型手機最受歡迎的配件,仍然使用有線耳機的人比起幾年前已經大幅減少。分析師郭明錤從供應鏈報告中指出,AirPods 將會成為蘋果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配件,2017 年這個小小的無線耳機賣出了 1600 萬個,而在 2018 年這個數字還將增長至 2800 萬,預計到 2021 年還將迅猛增長至 1 億。
難以否認的是,AirPods 以及同類產品像 iconX 2018 等真無線耳機確實帶來了體驗進化,它們讓「聽音樂」這個動作變得更加簡單直接自然,不被線材束縛的感覺彷彿告訴你聽音樂本來就該如此簡單。
但事實常常告訴我們科技帶來的體驗提升並非是沒有代價的,AirPods 的使用固然簡單自然,但同時也面臨著有續航限制,容易丟失和音質普通等幾個問題。你看,問題這就來了。
由於體積限制和藍牙音訊傳輸協議等問題,真無線耳機的音質一直都只能說是馬馬虎虎,甚至有一大部分可以說是比較差的。而這對於要求更高耳機發燒友來說只能說是玩具等級。由於與 3.5mm 連接埠在原理上的不同,真無線耳機接受的是透過藍牙傳輸的數位音訊信號,由此傳輸的速率和音訊編解碼協議就成了對音質影響最大的地方。
目前來說,藍牙音訊協議集中在主流的幾種,比如 AirPods 配合 iPhone 使用時採用的 AAC 協議,比如SONY為了提升藍牙設備音質開發的 LDAC 編碼協議,不僅最高能夠支援到 990kps 位元速率,而且使用此編碼技術對於音質的損失也非常小,但目前真無線耳機們卻普遍不支援這個協議,而是採用比較古老的 SBC 編碼協議,本身就會對音訊有損編碼,等耳機解碼再傳到我們的耳朵中時已經經歷了幾次有損編解碼,自然遠遠及不上有線耳機了。
從實質上說,真無線耳機的流行是方便戰勝了音質,或者說對普通使用者而言,平衡成本、需求、便攜三方面,最終選擇了真無線耳機,同時這個串流媒體的盛行的時代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串流音樂的盛行也印證了使用者對音質並不敏感
除了前端和耳機的影響,聲音檔案格式經常是會被忽略的那一項,而如今對音訊的獲取方式也早已和過去不同了。
串流媒體的盛行,讓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網路去獲取龐大的資源庫而不用再去下載到本地,簡單地說就是「下載收聽」和「線上收聽」的區別。從影片領域得來的經驗來看,能在線上即時獲取的最高畫質,總是要低於下載到本地的最高畫質。比如 YouTube 雖然已經有了 8K 資源,但如果拿高位元速率的 8K 影片檔案直接到本地播放進行對比, 顯而易見 YouTube 會是輸的那一方。
對於音質方面也是一樣,從 MP3 時代過來,一路走過 AAC、ogg 等高位元速率有損編碼格式,再到 FLAC 和 APE 這樣的無損編碼格式,同樣長度的聲音檔案的體積一直是在變大的,更別說像 DSD256 這樣怪物般體積的音訊格式,一首普通長度的歌曲就要 1GB 以上的體積,再上面,還有 DSD 512。
在平衡伺服器成本和網路傳輸的可靠性之後,串流媒體服務商都會選擇較為實惠的音訊編碼格式,比如 Apple Music 通常提供 256kps AAC 格式的音樂,但因為蘋果有能力直接從唱片公司的母帶中轉換,所以音質還是相當不錯的,而另一音訊流媒體巨頭 Spotify 則是採用了 ogg 格式,最高到 320kps 位元速率。
雖然這些有損格式和不算很高的位元速率完全餵不飽發燒友們,但是對於大眾來說這樣的音訊品質已經足夠了,或者說流媒體商提供的音訊品質已經在使用者們接受的及格線之上。你說 Hi-Fi?不好意思,那是什麼?
Hi-Fi 本就是行銷名詞
其實從根本上說,大眾使用者就沒有特別在乎過音質,因為手機 Hi-Fi 從一開始就是個行銷的策略,在更新換代極為迅速的手機業,不存在一招吃遍天下的可能性,蘋果也是建立了龐大的軟硬體生態體系才能在自己掌握節奏發佈新品。
對於其他品牌來說,就需要主動去找行銷詞彙了,而一個賣點能夠吃兩年撐到下一個賣點出來就足夠了,所以才會看到品牌對 Hi-Fi 一哄而上,之後又對雙鏡頭一哄而上,再之後是全螢幕,是人工智慧,再往後還會有其他的賣點來代替這些已經「過氣」的賣點。
有句話叫「沒有需求創造需求也要上」,其實這麼幾年過去回頭再看,使用者一直是被牽著走的那一方,品牌說使用者需要 Hi-Fi ,品牌說使用者需要瀏海,需要三鏡頭四鏡頭,需要說三遍才能聽懂的人工智慧。
好在,使用者或許不知道想要什麼,但還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的,那些路走偏了的更早就被丟進了垃圾桶。
另一個問題是,在經歷了一輪 Hi-Fi 風潮之後,真的促進了整個手機產業在音質上提升了嗎?或許誰也沒有辦法肯定,畢竟研發費用和成本就那麼多,拿錢砸在 Hi-Fi 上,可能拍照就沒那麼好,砸在拍照上,可能螢幕就不能上到頂級,如今都是恨不得一塊錢拆成兩塊花,Hi-Fi 這種砸錢堆料的設計就像一場夢一樣了無痕跡了。
現在,Hi-Fi 這個詞彙又回到了小圈子,真正有需求的人還是會去瞭解,沒需求的人也樂於戴著 AirPods 聽著 Apple Music,也挺好的。
- 本文轉載自ifanr
也在店面聽過耳骨式的藍芽耳機
聲音聽起來感覺已經有可以接受的水準
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底噪太嚴重,幾乎毀了音訊協議所提升的音質
在小小的耳機內,要過濾掉藍芽產生的雜訊,或許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不過也沒聽過太多藍芽耳機,說不定有些耳機處理的不錯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