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想在9個人工島上建築它的「矽谷夢」

丹麥想在9個人工島上建築它的「矽谷夢」

矽谷,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誰都想朝聖,也誰都想模仿。而在各種花樣百出的勁敵中,歐洲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勁敵。

不過,往常提到「歐洲矽谷」,我們第一時間能想到的,可能是瑞典,一個全球人均獨角獸(估值達10億美元的科技創業公司)數量最多的地區,坐擁Spotify、Skype、True Caller 等知名網路公司;也可能是英國,那裡是歐洲最強大的人工智慧中樞, 19萬科技公司聚集的倫敦更是有著像DeepMind這樣的頂級明星。

丹麥想在9個人工島上建築它的「矽谷夢」

亦或是德國。全球AI論文產出最多的10家科研機構中,德國占到3家。並憑藉強大的工程背景,在仿生機器人、智慧工業、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等領域都頗具競爭力。

跟這些星光璀璨走花路的鄰居相比,丹麥不論是在經濟、文化還是政治影響力上,存在感都相形見絀。

因此,最近丹麥準備建九個無人島打造歐洲矽谷的消息傳出,立刻讓全球人民滿頭黑人問號,連他們自己的民眾都覺得不可思議,紛紛投出了「反對票」。

不過,丹麥的「矽谷之夢」,大致可以看做是整個歐洲大陸的一個縮影:如果高科技之潮遲早要席捲全世界,本土國家又為什麼在建「矽谷」這件事上屢戰屢敗?

愚蠢還是新生?丹麥用9座人工島做一場「矽谷夢」

今年1月,丹麥政府和哥本哈根市長,共同宣佈了一塊310萬平方公尺的土地開墾計畫「Holms」,其中包括用填海的方式建造9個人工島,用來發展綠色科技和創意產業,整個項目預計於2040年完工。

該項目公佈了一些未來商業計畫,比如建立一個北歐最大的廢棄能源處理工廠。可以將150萬居民的生活廢品和廢水轉化為清潔的水、資源和沼氣。加上蓄熱、風力渦輪機和其他綠色技術,預計每年將減少至少7萬噸二氧化碳,並生產30多萬兆瓦的清潔能源。

每個島嶼還有一個自然帶,用來打造綠色遊憩區,設有單車道、水上運動設施及觀景台,為遊客與動物們提供愜意的娛樂活動場所。

丹麥想在9個人工島上建築它的「矽谷夢」

但是,儘管官方人員聲稱此舉將有助於增加丹麥的國際競爭力,打造「歐洲矽谷」,未來將吸引380間企業進駐,創造3萬個就業機會。但民眾們顯然沒有那麼好忽悠,紛紛提出了反對意見。

畢竟與政治家畫出的大餅相比,引入外來勞工可能擾亂當地的交通系統,帶來文化衝突以及當地人工作機被搶走、加劇不平等的擔憂,恐怕還更真實一點。

更何況這個項目一旦被國會通過,除了依靠賣地獲得建設資金外,還要動用大筆政府財政和退休基金。在沒有清晰合理的商業模式和更好的城市空間解決方案之前,貿然花費重金開疆拓土,自然很難得到支持。

理想豐滿,現實總是骨感:可望不可即的「矽谷」

從事實來說,丹麥發展高科技產業是有一些優勢的。

首先是哥本哈根的商業環境友好度,稅率低,辦公室租金也十分美好(比斯德哥爾摩低50%,比柏林低20%),讓企業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運營,解決中小微創新企業的資金困境;

丹麥想在9個人工島上建築它的「矽谷夢」

勞動力市場也很優質。僱主不需要支付社會保障費用,用人機制更為靈活。並且,丹麥的教育質量以高水準聞名,高素質的勞動力能夠支撐高科技產業的人力需求。

另外,丹麥的可再生能源、工業機械化、基因生物等技術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社會的訊息數位化水準很高,也並不缺乏這方面的高科技企業。比如前不久就有來自丹麥的創新企業,發佈了名為Corti的AI助理,可以通過語音辨識軟體,利用機器學習判斷來電者的言語線索,判斷出患者是否心臟病發作,準確率高達95%。

丹麥想在9個人工島上建築它的「矽谷夢」

政策和學界方面的動靜也不小,2018年1月發佈的《丹麥數位技術增長戰略》,每年撥款 1.25 億克朗,用以發展AI、大數據、物聯網等尖端技術,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也已經將人工智慧引入了大學課程,培養未來人才。

可以肯定的是,丹麥在歐洲甚至世界的高科技版圖中,將會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那麼,為什麼一旦打起「歐洲矽谷」的小算盤,就被嘲笑了呢?

當我們談矽谷,究竟談些什麼:「歐洲矽谷」們為何屢敗屢戰

其實也不能怪丹麥太心急,畢竟整個歐洲的大城市,比如柏林、倫敦、慕尼黑、愛爾蘭,甚至愛沙尼亞,都曾經「被矽谷」過。「歐洲矽谷」稱號不要錢似的免費發放,缺啥不能缺排面,怎麼能不給哥本哈根安排一個呢。

雖然說「有夢想誰都了不起」,但要是真想這個flag立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並沒有那麼容易。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的是,人們眼中的矽谷,到底是什麼意思。

關於矽谷之所以為矽谷的種種緣由,狗頭軍師和分析專家能比成功敲鐘的網路CEO多幾百倍。總結起來其實就一句話:矽谷是一個集工程專業知識、蓬勃的商業網路、深厚的資金池、強大的學術和冒險文化於一體的超級現象,這些苛刻而精密的條件構成了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使得矽谷無法複製,儘管其他國家曾經無數次地嘗試過。

丹麥想在9個人工島上建築它的「矽谷夢」

如果我們抽絲剝繭、去粗取精地找出那些矽谷高科技公司成功的必要條件,它們或許是這些:一是高校研究人才供給和多元產業融合;二是巨量的數據資源;三是風險投資與政府雙雙護航的創投環境。

而目前的丹麥對這些優勢的占據,雖然有,但顯然是很不充分的,與同類城市相比卻不具備太大的優勢。

比如,相關行業的頂尖人才早就被巨頭和資本壟斷的差不多了。從論文發表的數量和研究成果來看,丹麥產學界的研究能力與世界一流水平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另外,丹麥雖然完成了基礎的訊息化,但只停留在資料採集方面,至於如何利用智慧型感應器和AI演算法將其化為真實可見的「技術武器」,目前還沒有見到有說服力的案例。

另一個關鍵點是,在風險投資和成果轉化上,丹麥也是非常love&peace,以政府出資為主,也就少了一點企業家精神和冒險的文化氛圍,加上沒有完善的退出機制,自然也就不像美國那樣有充沛的市場資本湧入,推動創新公司快速成長並向著商品化轉化。

如此一來,對於丹麥乃至其他「矽谷們」來說, 「小富即安」或許可以,缺乏讓「最強大腦」們前來安家拚搏的生態環境,想要孵化出一個充滿活力、引領整個大陸的創新集群幾乎不可能。

換個角度想,或許本就不該有下一個矽谷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換個角度想一想,或許「下一站矽谷」這樣的願望,本身就毫無意義。

矽谷對世界的影響力和不斷湧現的造富神話固然令人嚮往,但拋開那些強者的光環和濾鏡,它也並不是一個終極的理想國,仍然充斥著這種各樣的問題。

最常見的比如貧富差距、交通堵塞、性別歧視、巨頭壟斷等等,一直為評論家們所詬病。加上苛刻的簽證和越來越不友好的政策,儘管它依然是高科技的勝地,但重要性已經開始下降。而越來越多的資本機構,科技投資者的全球活躍,加上即時通訊、虛擬現實技術等的發展,也讓另一種全球協作創新模式成為可能,某一個地區成為技術中樞的理由似乎開始站不住腳了。

創業公司甚至還掀起了「逃離矽谷」(「Off Silicon Valleying」)風潮。有調查顯示,46%的受訪者計畫在未來幾年離開灣區,而矽谷投資人也開始將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資金投入灣區以外的初創企業。

鳳凰城和匹茲堡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中心;紐約成為媒體初創企業的中心;倫敦成為金融科技的中心;深圳成為智能硬件的中心。未來,也許丹麥會成為生物醫藥或能源創新中心。

丹麥想在9個人工島上建築它的「矽谷夢」

從這個角度講,創新並不需要copy一個原汁原味的矽谷。

縱然這些地方無法單獨與矽谷相媲美,但它們卻代表著另一種可能性:一個創新更加分散、偉大的想法能夠在世界各地被歡迎的未來。

總而言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矽谷第一大創新集群的地位沒有被撼動的跡象。但它的單一文化正在被越來越多元的創新文化所衝擊。從這個角度來講,「歐洲矽谷」們雖敗猶榮。

當然,各國政府和創新者如果能拋棄對「矽谷夢」的原始崇拜和命名審美,走出自己的路,那就再好不過了。

腦極體
作者

你的困惑,來自於無路貼近未知。我們在技術、思想、傳播的異界,販來極限腦量下的TMT。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