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了4500名9-10歲兒童的大腦,結果發現每天螢幕時間超過7 小時的兒童,大腦結構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大腦皮層提早變薄了。而研究證明大腦右半側的皮層越薄,人就會遭受越多的認知問題,難以正常處理社交刺激,甚至加重憂鬱症的風險。
春節將臨,成年人的假期剛剛開始,可熊孩子們寒假已經放了一半。不堪其擾還要提起精神招待親朋好友的家長們,此時已經接近崩潰邊緣。
這時很多家長的處理方法,往往是把手機或平板丟給孩子。平時三令五申不讓玩的遊戲,到今天也因為一句「大過年的」解了禁。
在這時,我們又要掃興地說一句,關於兒童螢幕時間的研究,又有新成果了。
從懷疑到證實,原來玩手機真能把腦子「玩壞」
所謂螢幕時間,既是人在手機、平板、電視、電腦等設備上花費的時間。一般來說螢幕時間一詞是帶有負面意味的,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有專家開始提醒家長注意孩子花在電視前的時間,甚至曾在70年代掀起一陣「家庭無電視」運動。
但事實證明,人們當年之所以對電視那麼敏感,是因為他們還沒見識到智慧型手機。要說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之於兒童的罪狀,相信人人都能說出那麼幾條——小學生lol上癮衝出草叢大喊「德瑪西亞」、孩子偷拿父母手機打賞女直播主、長期用眼疲勞導致視力下降……光是這些停留在行為認知層面的負面影響,就足以養活起龐大的戒掉網路成癮的產業鏈,如今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螢幕時間與兒童發育成長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的被量化,因此我們也獲知了一些非常可怕的結果。
就在最近,卡爾加里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螢幕時間過長會導致兒童發育遲緩。
研究團隊從2008年就開始跟踪近2400名兒童,調查他們日常螢幕使用時間,並且在兩歲、三歲和五歲這三個節點測試兒童們的溝通能力、運動協調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跟踪結果表明大多數兒童的螢幕時間都超過了加拿大兒科學會提供的「每天一小時」指導意見,尤其在兒童三歲時,平均螢幕時長甚至達到了3.6小時/天。而調查顯示螢幕時間越長的兒童在與人溝通、精細運動以及表達自我需求方面的能力越差。
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當孩子坐在螢幕前時,他們往往什麼都不做,也就不能鍛煉到以上任何一種能力。
面對同樣的問題,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則用更「石鎚」的方式證明了這一事實。研究中心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了4500名9-10歲兒童的大腦,結果發現每天螢幕時間超過7 小時的兒童,大腦結構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大腦皮層提早變薄了。而研究證明大腦右半側的皮層越薄,人就會遭受越多的認知問題,難以正常處理社交刺激,甚至加重憂鬱症的風險。
相關的研究結果還有很多,例如現在已有研究證實睡前螢幕時間會影響青少年的睡眠時長和質量,甚至還會影響體重。總之螢幕時長這四個字幾乎已經到了十惡不赦的地步。
螢幕時間的困與惑
我們也能看到,很多科技企業已經開始努力對抗螢幕時間帶來的副作用,像是一些手機廠商開始把螢幕時間展示到前端UI上,讓使用者意識到自己在某款軟體上花費了多少時間。以及加入強行鎖定手機功能,在一定時長累積下讓使用者無法再運行設備。
但在兒童的螢幕時間上,很多事情又不一樣了。
首先最大的矛盾就是,所有研究都告訴我們螢幕時間是壞的,可螢幕在兒童的生活中卻又無處不在。
從大人的角度看,網路和科技產品確實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孩子遠離這些代表著當代尖端科技,影響著無數人就業的產品真的是健康的嗎?尤其是當成年人的生活本身就與電子設備緊密相連時,我們又該用什麼立場來約束兒童呢?
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講,即使家庭能夠把螢幕使用時長壓縮到最低,只要孩子還處在當代社會之中,就一定會被螢幕包圍——同學們會討論遊戲與社交網絡,完成作業時需要使用搜索引擎,就連學校也經常佈置需要在手機或者電腦上完成作業。在美劇《摩登家庭》中就有一集描寫了爸爸媽媽帶著家中的三個孩子一起「戒網」,結果最先破戒的竟是家中最為乖巧優秀的二女兒,原因是沒有搜索引擎時,翻大部頭書本的效率根本無法完成學習必要的課業。
對於兒童來說,當螢幕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家長卻又對螢幕時間嚴加約束時,很容易形成困惑。
對大人來說,如何甄別好的螢幕時間和壞的螢幕時間同樣也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因為同樣也有研究表明,電視教育節目和互動式教育遊戲是有益於兒童的。
數位一代正在長大,我們還能對螢幕時間做些什麼?
在關於科技網路的一系列問題裡,關於兒童螢幕時間的問題應當是最迫切需要被解決的。因為時間永遠奔流不前,一代人長大了就是長大了,那段浸淫在數位設備中的童年時光,沒有任何修正和優化的途徑。
所以,今天在孩子玩手機時享受到片刻安寧的家長們,或許也該正視這一問題。
從目前的趨勢來說,處理兒童螢幕時間問題大概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建立家庭數位教育規範。
隨著數位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關於如何使用數位設備,已經不是每週兩堂電腦課能解決的問題了。現在在歐美,越來越高的呼聲是讓數位教育成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由家長去指導孩子如何使用社群引擎、如何甄別行銷內容與普通內容,甚至如何面對網路上的色情內容。
澳大利亞政府和相關企業支持成立了一個名為「養育兒童網站」的項目,其中就將家庭數位教育列為重點,清晰地告訴家長們應該讓多大年齡的孩子接觸哪一階段的數位設備,應該如何提供指導。
另一個則是技術不斷發展,將兒童逐漸帶離螢幕。
不是一切數位設備都要透過螢幕介質來展示內容,在語音互動技術發展下,智慧型音箱的熱賣更證實了這一點。隨著技術的發展,互動性更強的全像投影、語音技術、體感技術都會改變很多以往螢幕時間的弊病,例如無語言互動或讓兒童久坐等等。
即使是以現在的技術水平,一些智慧型音箱也能進行簡單的語音互動、類似凱叔講故事這類媒體也再不斷提供著非螢幕式的兒童向內容。兒童對於數位產品的消費途徑是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寬廣的。
如今數位一代正在以分秒為單位,飛快地成長。為了不讓「數位一代」四字與認知遲鈍、身體素質差、表達能力差等負面標籤畫上等號,關於螢幕時間的參與和乾涉,越快越好。
- 本文授權轉載自腦極體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