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相關風險對當今的城市造成越來越大的威脅,漂浮的城市可以成為應對這一挑戰的新模式。無論如何,這也給人類未來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性,除了遷居地下城,還可能飄在海上。
在電影《水世界》中,2500 年的地球兩極冰川大量消融,地球成了一片汪洋,人類只能建起浮島在水上生活。
雖然這樣的未來未必會到來,但隨著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不少國家和城市確實正在消失,例如有數據表明馬爾地夫將在 100 年後沉入海底。
在這種背景下,漂浮城市也開始被排上時間表了。
最近知名建築事務所 BIG(Bjarke Ingels Group)就聯手麻省理工學院海洋工程中心和非營利組織 Oceanix,公佈了一個可容納 10,000 人的漂浮城市專案,也被聯合國人居署納入了《新城市議程》進行討論。
按照計畫,整座漂浮城市面積約為 75 萬平方公尺,由六個正六邊形的浮島構成,每個浮島將承擔不同的公共用途,例如醫療、教育、購物和文化中心等,累計可以容納約 10,800 名居民。
為了應對惡劣的氣候條件,這座漂浮城市被設計成可抵禦洪水、海嘯和 5 級颶風。其支撐底座將採用一種叫做 Biorock 的生態岩石,這是電解積聚溶解在海水中的礦物質形成的物質。
Biorock 這種材料只要有電流流動,結構就會無限制地增長,如果損壞也會自動修復,也就是說隨著時間遷移,建築結構反而會越來越堅固。更神奇的是這種材料的硬度是混凝土的 3 倍,卻依然可以漂浮在海面。
按照 BIG 的設計,這座漂浮城市將會是一個可持續的人造生態系統,完全做到自給自足,實現能量、水、食物和廢物的循環流動,這一設計理念體現在城市中的各個細節中。
漂浮城市的飲用水來源主要是三個,一是屋頂或建築表面收集雨水的系統,二是城市底部的海水淡化工廠,還有就是透過太陽能電池板等裝置直接從空氣中提取水分,類似的裝置已經在一些國家投入使用。
因為水資源稀缺,因此留給農作物灌溉的,漂浮城市的農作物基本採用新的種植技術,所需的水量比傳統農業少 90%,同時利用魚類的排泄物來作為農作物的肥料,而且城市底部還會發展海洋養殖,例如海藻、牡蠣、貽貝、扇貝等養殖。
在漂浮城市裡,也看不到任何高排量的汽車和卡車,居民出行都是搭乘電動車甚至無人駕駛汽車。生活垃圾則透過氣動管道運動到分揀站進行回收,部分垃圾直接進入厭氧消化池轉化為土壤肥料。
而且每袋垃圾的袋子都會有一個感應器來記錄這些垃圾來自何處,所有垃圾數量都將被計量,就像今天統計電費和水費一樣,以此來鼓勵人們減少浪費。
零廢棄物設計中心(Center for Zero Waste Design)是漂浮城市專案的合作方之一,其創始人 Clare Miflin 認為在這座城市上共享經濟將會成為主流,從手機電腦到汽車,人們都不再購買,而是租用,所有物品都要達到最高的利用率。
雖然目前漂浮城市的計畫還在概念階段,但是主導這個專案的建築事務所 BIG 的實力不容小覷,Google 總部和紐約新世貿大廈中心背後都有 BIG 的身影,Fast company 曾 BIG 將評為 10 家最具創新力的建築設計公司之一,稱其為「探索實用主義的烏托邦」。
因此 BIG 提出漂浮城市這樣的計畫也不讓人意外了,BIG 的的合夥人 bjarke ingels 表示,到 2050 年,世界上最大的 10 個城市中有 9 個都將面臨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問題,而海洋可能會成為我們的未來。
這個計畫在聯合國人居署以「可持續漂浮城市」(Sustainable Floating Cities)的圓桌討論會上首次公佈,聯合國常務副祕書長阿米娜‧默罕默德在演講中表示:
氣候相關風險對當今的城市造成越來越大的威脅,漂浮的城市可以成為應對這一挑戰的新模式。
無論如何,這也給人類未來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性,除了遷居地下城,還可能飄在海上。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