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科技公司的內部,總有一些非常核心、暫時還不能公開的新技術或原型產品蟄伏在某個角落。在 Google,它可能是由「ATAP」,即創新項目團隊負責;在蘋果,你可能得先找到工業設計師們的上班地點;至於在微軟,時常被提起的則是位於雷德蒙德市那棟編號 87 的大樓,微軟的硬體研發團隊就是在這裡辦公。最近,TechCrunch 對這支向來神秘的團隊進行了一次深度訪問,向我們揭開了其中人體工學實驗室、音訊實驗室和原型研發中心的面貌,還分享了不少產品開發的趣聞。
在人體工學實驗室中,我們會在實驗室內看到一桌子的「手指」、「耳朵」等不同的人體組織模型。
這看起來很像是醫院裡的「解剖室」,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工程師用來模擬人類使用習慣的道具,以確保產品在不同使用狀態下的舒適度和穩定性。
比如在鍵盤的測試環節中,開發人員會先使用高速攝影機錄製「手指」敲擊鍵盤的過程,隨後會將影片降速,觀察手指皮膚是如何延展和拉伸的,這種細節往往可以精確到毫米級。
不僅如此,為了能照顧到所有用戶,微軟對於做測試的模型也有嚴格劃分。像「手指」就會分為兒童或成年人大小,這樣硬體團隊就能提前為「手小的人會不會覺得產品很難用」這樣的問題做好準備。
還有像「耳朵」、「眼睛」和「鼻子」等,這些人體組織的生理結構本身就很複雜,模型也會根據不同年齡和人群,儘可能在造型、材質上表現出對應的差異,並逐一放置在獨立包裝內。
另外,實驗室內還有一把椅子,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四周環繞擺放著 36 台單眼相機,可以精準還原出被測試者的頭部模型,供微軟建立相應的相貌特徵資料庫。
不僅如此,對微軟來說,他們還會用這套設備尋找硬體產品的缺陷和不足。
具體來說,測試者會被要求坐在椅子上使用鍵盤、耳機或滑鼠等產品,相機會從各個角度捕捉用戶的操作過程,同時會用不同顏色來標註皮膚的拉伸特徵,方便調整產品的結構細節。
在探訪中 TechCrunch 瞭解到,微軟團隊不僅會考慮產品設計中的客觀因素,同時也會收集主觀印象。
好比我們認為一款鍵盤、滑鼠或耳機不好用,但若是進一步問「到底是哪個部分沒做好」,很多人往往都談不出個所以然。
打個比方,一位用戶打字速度很正常,但事實上由於某個按鍵結構的不合理,他的中指按壓鍵盤可能需要施加更大的力氣,進而加劇手部的疲勞。
但很顯然,用戶自己是很難察覺到這種細微差異的,只會單純地覺得「不太好用」。
不過在工程師視角中,他可以透過慢速影片觀察用戶的手指運動細節和使用姿勢,並結合動捕設備來獲取量化後的測試資料。
87 號大樓內還有一間實驗室,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球最安靜之地」,那就是微軟的音訊實驗室,主要致力於進行各種聲音方面的研究。
這裡安靜到什麼程度呢?據悉,地球上理論上最安靜的聲音分貝為 -23,也就是氣體分子做布朗運動時相互碰撞所發出的聲音,而微軟這間音訊實驗室的環境聲音僅為 -20.3 分貝,非常接近極限值。
這個超級安靜的房間,是微軟在 2014 年完工的,實驗室處於六個混凝土層的中心,房間的天花板、牆壁和門上都佈滿了楔形吸音棉,地板由鋼絲繩製成,底部的防震支架則將實驗室基體與大樓部分隔離開來,中間裝有 68 個減震彈簧。
不過,相比起出色的房間結構,它的實際用途就有些不起眼了。平時微軟工程師們會用它來測試電子設備的聲音效果,比如說 Surface 電腦鍵盤的敲擊聲。
按照微軟團隊的說法,很多產品的聲音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比如你關車門聽到的聲音。有人會認為豪車的關車門聲音「很高級很性感」,看似是一種略為誇張的形容,實則和車門結構、門鎖和密封件的設計都有關係。
同理,鍵盤聲也不例外。微軟在意的並不僅是敲擊的響度和噪聲,同時也會考慮這種聲音能否帶給人正面的情緒感受—-或安靜,或吵鬧,鍵盤噼裡啪啦的敲擊聲,關係到使用者和四周的用戶的心境變化。
它同樣有量化後的資料,工程師們會研究對應的頻譜圖,同時團隊也會讓一些音訊專家提供主觀意見,整合後再調整內部結構。
除了噪聲,微軟團隊還分享了他們在開發鍵盤過程中關注的 7 個核心要點,包括鍵程、鍵距(兩顆按鍵中間縫隙的距離)、鍵中心距(兩顆按鍵正中央的間距)、鍵腹曲線(鍵帽的樣式或傾斜角度)、材質、鍵盤聲、按鍵力量。
只有當指標都達到一定數值後,才算得上是一款合格的產品。
微軟首席人體工程學家 Edie Adams 也表示:「把我們對人體的所有瞭解融入到工業設計中,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最後一間實驗室是微軟的原型研發中心,顧名思義,這裡主要產出各種原型產品。只要你有一份完整的 CAD 圖紙,就能在這裡借助 3D 列印技術,在幾小時內將原本在電腦螢幕上看到的渲染圖擺在桌子上,並進行直觀的優缺點分析。
對於一些包含金屬材質的產品,如筆電的鉸鏈、電腦框架等,則會用到五軸數控機床來製作,或是精密的激光切割系統來製作。
雖然一些問題也可以靠渲染圖來優化,但他們認為最穩妥的方式還是實際上手產品。這種面對纖毫畢現的實物實施的改良,無疑要比直覺或第六感更有說服力。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