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Card 作為蘋果的在 3 月 25 春季發佈會上最受關注的產品,至今已經過去了三個多月,春季發佈,夏天開放申請,最近終於陸陸續續開始有一些實際的上手體驗了。而現在,《華爾街日報》的這篇體驗可能會幫助你知道關於這張卡更多的使用感受。
實體版的 Apple Card 就一如發佈的時候那樣漂亮,讓人印象深刻。在白色的鈦金屬板上沒有我們常見的卡號數字和有效期,只有你的名字,蘋果的 Logo 和一塊晶片。當你把它不慎掉落在桌面上時,那種金屬碰撞發出叮噹作響的聲音就首先彰顯了它的特別之處。
這張卡漂亮的讓人愛不釋手,但實體卡片本身並非重點,因為對於 Apple Card 本身其實可以說是一個數位產品,它是你手機裡帳單與付款的結合體,也是 Apple Pay 的廣告。
Apple Card 會依據消費類型給予現金回饋:
- 3%:蘋果商品,包括 Apple Store、蘋果官網、App Store、iTunes、iCloud、Apple Music 等消費。
- 2%:任意使用 Apple Pay 的消費。
- 1%:使用實體 Apple Card 的消費。
對於那些喜歡累積紅利的人來說,就算沒有年費,這張 Apple Card 可能對你也沒有多少吸引力。但是對那些沒有時間或者精力把積分權益價值最大化的人來說,Apple Card 會是一種非常簡單直接的購物方式,你可以方便追蹤你的消費記錄,並按時支付帳單。
還記得錢包這個APP嗎,以前它主要是加入登機牌以及音樂會門票等等,現在它也是 Apple Card 的家了。
Apple Card 會提示每月支付的全部帳單,如果你選擇不全部還款的話,還會提示你需要支付多少利息。介面上會顯示一個圓圈,並且隨著你還款比例的減少,顏色會變得從藍色向紅色變化,讓人有點焦慮。
至於這張卡怎麼申請,其實也非常的簡單,你可以在錢包這個APP中直接申請,APP會引導你完成一系列的簡單步驟,點開右上角的「+」號,輸入一些個人訊息與收入狀況,然後提交申請就可以了。
Apple Card 的銀行合作夥伴高盛會審核你的申請,包括信用審查等等,然後你的申請就會被接受或者拒絕。此外審核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在註冊一個APP帳號的時間裡這個申請就得到了批准,而如果你想要一張實體卡,還需要再等待一週左右的時間,但其實當你的審核被批准之後就可以在手機上直接使用了。
用 Apple Card 買東西很簡單,和其它的信用卡沒有什麼不同,你可以直接刷卡或輸入卡號。注意卡號不在卡面上顯示,而是隱藏在設置選單中,也可以用Apple Watch刷卡,商家會把 Apple Card 當做一張標準的萬事達卡對待。
Apple Card 會自動按照日期、商家和消費類型對商品進行分類,與錢包APP一起使用的話它會是一個絕棒的消費記錄APP,但是要記得它不會跟蹤你所有的消費記錄。
在體驗中,最讓人驚訝的事情是發現了很多地方都支援感應支付(Tap to Pay),蘋果表示在美國有 65% 的零售店支持這一服務。
而最有趣的地方實際是你買完東西之後,購物訊息會顯示在錢包APP程式中,顯示你花了多少錢以及是在哪裡消費的。這其實讓人感覺很人性化,不像其它的信用卡就是個冷冰冰的訊息,甚至讓你無法想起你究竟買了什麼。而蘋果不僅會告訴你是在前街的沃爾格林,還會附上電話號碼以防有什麼問題。
這讓 Apple Card 成為了一個很棒的消費記錄工具,你能夠看到你所有的錢都確實的花去了哪裡,而不必再手動進行記錄。但蘋果沒有把這張卡的消費記錄和其它信用卡一同整合到你的 Apple Pay 帳戶中,所以你無法在一個地方看到你所有的支出,此外你也不能把消費記錄導出到更強大的APP中。
最後,Apple Card 並非適合所有人,但如果你想要避開一些典型的信用卡麻煩,那這會是一種簡單而快捷的消費方式。
關於 Apple Card,之前 TechCrunch 還曾曝光過更多細節部分:
- 實體卡的磁條上包含有一個固定卡號,它可能與 Wallet 中的虛擬卡號完全不同,但使用者只能在 Wallet 中查看到實體卡卡號後四位。
- 實體卡遺失可免費補卡,可直接在 app 中凍結卡片。
- Wallet 將為 Apple Card 生成虛擬卡號和虛擬安全碼(CVV),這兩項訊息都是半永久性的,也就是說你可以一直使用,但也可以讓系統重新產生新的卡號,舊卡號隨之失效,適用於不得不將卡號告之他人(如電話訂票等)又擔心後續被盜刷的情況。
- 卡號僅支持手動產生,不會自動刷新,並將同步至 Safari 的自動填入工具。
- 每次支付都需要確認碼,這樣即使卡號被他人知曉,也很難直接進行線上購買。
- 一帳一卡,暫時不支援多名使用者(個人理解是多台設備)共用一張 Apple Card。
- 使用 Apple Card 必須開通 Apple ID 兩步認證。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