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飛一整年,華航為何慘虧12億元?100億公司債背後,預告航空業史上最長寒冬

辛苦飛一整年,華航為何慘虧12億元?100億公司債背後,預告航空業史上最長寒冬

政府先救航空業,不單只是旅客數下滑,背後更牽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華航、政府動作頻頻,辛苦飛一整年,華航為何慘虧12億元?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停機坪上滿是空蕩蕩的飛機,出境大廳裡,員工人數還比旅客多,這恐怕,是航空業史上最漫長的一次嚴冬。

華航本周公布2019全年財報,因為中美貿易、罷工等因素,整整虧損12億元,是五年來首見。18日在董事會中,華航除了決定不發放股息,因應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決定籌備銀彈自救,計畫發行100億元的公司債。此外,政府針對航空業的專案貸款,初步方案也出爐。

政府先救航空業,不單只是旅客數下滑,背後更牽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華航、政府動作頻頻,解析背後的決策脈絡。

罷工、貿易戰、陸客限縮三大因素重擊華航

疫情重擊航空業,華航二月份財報出爐,營收為93.42億元,跌破百億大關,較去年同期衰退24.8%,創下2009年7月以來最慘紀錄。

疫情是有影響沒錯,然而攤開年報,華航營運狀況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性,去年(2019)一共虧損足足12億元,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是去年初華航機師罷工,上半年虧損6.87億元;第二,是下半年的香港反送中事件、陸客團限縮;第三,是中美貿易導致全球貿易量下降,第四季營運表現不佳,貨運收入較前年(2018)衰退近19%。

▲為了自救,華航宣布規畫發行國內無擔保普通公司債,總額預計不超過新台幣100億元,每張面額為新台幣100萬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開南大學空運管理學系系主任盧衍良分析,華航去年營運狀況不佳,加上這波疫情,等同是雙重打擊,他直言:「比起2003年的SARS,這次影響造成的不確定性更高。」

去年沒賺錢,華航董事會通過今年不配息的決議,為了自救,宣布規畫發行國內無擔保普通公司債,總額預計不超過新台幣100億元,每張面額為新台幣100萬元。

【什麼是公司債?】公司債是股份制公司向市場籌措資金的一種金融工具。公司企業發行的債券,就叫做「公司債」,目的是向投資人借錢,利息及本金的償還,由公司企業擔保。投資人買進債券後,公司營運若順利,就能定期領到利息,並在到期時領回本金。不過也有風險,如果公司不賺錢,就有倒閉的風險,投資人不只拿不到利息,本金也可能一去不復返。

盧衍良分析,航空公司獲利空間不大,只有約3%~5%,也就是在最好的狀態下,每100塊營收,只能賺到5塊錢;因此,航空公司必須維持充足的現金流,若低於安全水平,可能面臨經營困難,甚至倒閉。

進一步分析,華航自2016年以來,四年內已經歷經兩次大規模罷工,公司跟工會因為簽有團體協約,必須支付機師飛安獎金,這些都增加許多資金成本,加上疫情導致航班停飛,華航才需要發行公司債,維持足夠現金流。

國際油價殺紅眼,為何航空業無法立即嘗到甜頭?

疫情未見好轉,行政院18日也在跨部會會議中,協議以專案貸款方式,協助航空產業度過難關。

具體方式會協調中華郵政及公民營銀行,提供航空公司資金貸款,最高額度取消先前討論的300億上限,還會補貼一年利息。這套方案已經獲得院長蘇貞昌支持,將提供中華航空、長榮航空、華信航空、立榮航空、台灣虎航、星宇航空等六大航空申請。

凱基證券研究部資深副理曾繁仁分析,若疫情持續到六月以後,今年華航合併營收,恐怕將較去年減少約13.7%。最近OPEC+各國大打價格戰,導致國際油價下跌,不過航空公司油料都採長期投資策略,是否能馬上受惠,現在仍說不準。

▲疫情發生突然,政府出手解決短期資金缺口後,航空公司重新調整財務規劃,在疫情趨緩後,才能穩住腳步。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推估,全球航空業需要政府協助的資金高達2,000億美元,各國政府也都正設法提供協助,各國政府優先拯救航空業,除了因為營運受到最直接衝擊,也跟整體國家經濟的戰略有關。

台灣是海島國家,高度仰賴航空運輸,若無法營運,影響的不只是乘客,一但貨運能量出狀況,連帶會影響其他產業供應鏈,造成原物料由上而下中斷,最後造成百業蕭條,「政府必須跳出來,這並不是圖利特定廠商,沒處理好,會影響整體經濟結構。」盧衍良分析。

學者認為,無論是紓困方案、專案貸款,現階段政府的作法,已經是最容易推動的方案,因為疫情發生突然,政府出手解決短期資金缺口後,航空公司重新調整財務規畫,在疫情趨緩後,才能穩住腳步。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