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機型命名一直很佛系,每代都能猜到叫什麼,無非就是數字+S+Plus。不過從 iPhone XS Max 開始就進入一個混亂的時期,這代更是出現了 iPhone 11 Pro Max 這樣的稱呼。手機名稱有多複雜,就表示手機市場混戰的狀況有多嚴重。前段時間傳說中小螢幕 iPhone 終於發佈了,不過和很多人猜的不太一樣,它不叫 SE2,也不叫 iPhone 9,而是延續了四年前的命名 iPhone SE。
就算放眼整個手機圈,關於機型的命名也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它代表了廠商對於某個系列的定位、希望,也是品牌進行差異化競爭的工具。
Plus、Note、Max:大螢幕趨勢不可逆
除去百花齊放的功能機時代不說,智慧型手機的機型命名其實一開始沒有多複雜,最常見的就是表示大的「Plus」機型。以蘋果的 iPhone 6/6s 為例,最開始 Plus 就真的是字面意思,在 4.7 英吋外提供一個 5.5 英吋的版本,給使用者多一個選擇。當然 Plus 版由於機身內部空間變大,電池容量也會增加,另外大螢幕版本價格也更貴。
說到這裡還不得不提三星 Galaxy Note 系列,在 3.5 英吋手機為主流的年代,三星一下拿出了 5.3 英吋的機型,在當時還是很震撼的,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當然手機螢幕的從小到大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就像現在從非全面螢幕到全面螢幕一樣。當大螢幕手機被大眾接受後,Note 也就不再是三星的專屬了。
中間還有一段時間出現了巨螢幕手機,就是單純的大尺寸,配置一般是中階,比如小米 Max 系列。
後來的 Note 就和 Pro 一樣,代表更強,不過在廠商的用法裡都是個相對概念。目前大家對 Note 最深的印象,只剩下三星 Galaxy Note 系列,手寫筆就是其區別於其它 Note 手機的特徵。
標準、Pro、Pro+:細分市場競爭激烈
後來 Plus 的概念,已經慢慢和代表更強的「Pro」融合了,廠商會把大螢幕、長續航、大運存放在 Pro 機型上。當然這個 Pro 是一個相對概念,在中低階產品上也會用,與普通版機型進行區別。
今年手機廠商的刀法變得愈加精湛,很多品牌都使用了中杯、大杯、超大杯的概念,他們會把更強的鏡頭、高更新率螢幕放在更高階的機型上。華為在 P40 Pro+上加入潛望式長焦鏡頭,三星在 S20 Ultra 上提供 4000 萬像素前置、一億像素後置。其實這背後體現的是市場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廠商需要在每個價格區間精準覆蓋人群,同時又不敢把太過超前的技術集中在一兩款機型上,於是命名就變得愈加混亂。
這也是廠商開始推子品牌的原因之一,目的是在細分領域充分競爭,同時保持旗艦品牌的認知度,當然,還留給旗艦產品更多的命名空間…… 當前比較通用的命名規則,就是在普通版之外提供 Pro、Pro+的選擇。
但要從命名來區分每個版本的區別,對非數位愛好者來說已經很難了。
SE、lite、青春版:低價手機的體面說法
正如剛才提到的,螢幕從小到大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所以從一開始,小尺寸就和低價、低性能掛鉤。新款 iPhone SE 雖然處理器用了最新,鏡頭進行了升級,但其它方面基本都是三年前 iPhone 8 的水準,安卓手機則一般用 lite、青春版來稱呼低階系列。
現在除了蘋果為了清庫存(原因之一)推出新款 iPhone SE,其它廠商已經不會再專門推出小尺寸手機,青春版更像是中杯的概念,主要是低價、低性能。當然隨著廠商對機型後綴的濫用,普通版和青春版的概念也逐漸模糊,由此帶來的品牌認知問題,可能是後續廠商需要思考解決的。
X、Alpha、Zero: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一些機型身上肩負了特別的意義,廠商會以特別的方式來命名,比如一加 X 是一加首款也是唯一一款中階機型,魅藍 X 代表了魅藍品牌衝擊旗艦的願望。可能命名真的是一門玄學,這兩款手機都沒再有後續升級機型。
對於一些探索型的手機,廠商也會以不同尋常的方式來命名。小米推出過環繞螢幕手機小米 MIX Alpha,魅族推出過一款沒有量產的真無孔全無線手機魅族 Zero。這些命名一看就有一種破釜沉舟的架勢,根本沒有想過出後續機型。
手機命名通貨膨脹,影響的是旗艦品牌的認知度
到今天,除了幾個旗艦系列的命名還比較正常外,其它中低階系列的命名已經進入一個混亂的情況。這還只是一些常見的、通用的機型命名規則,如果去看每家各自的系列以及內部代號,討論起來要更加複雜。
從這個角度其實可以看到手機市場的一些發展變化。從小螢幕到大螢幕、從高階系列競爭到爭奪細分市場,現在的手機命名已經出現了「通貨膨脹」。靠子品牌能分擔一部分壓力,不過未來廠商要考慮的,是使用者對各種 Pro、Plus、Max 脫敏後,如何重新建立對旗艦品牌的認知。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愛范兒)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