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號稱用AI糾正客戶財務流程錯誤,結果「AI」被踢爆是外包給菲律賓會計師來手動查帳

新創公司號稱用AI糾正客戶財務流程錯誤,結果「AI」被踢爆是外包給菲律賓會計師來手動查帳

有間軟體公司號稱用人工智慧可以幫助企業提升財務自動化流程,可以糾正公司中帳簿或是軟體中的會計錯誤,聽起來很完美對不對?不過這間公司最近被踢爆,所謂的「AI」其實是他們把工作外包給菲律賓的會計公司,然後用人工揪錯的方式手動去糾正會計錯誤。而這樣一家公司,成立至今獲得了1億美元融資,它是怎麼做到的?

ScaleFactor 這間公司,宣稱自己致力於為小企業提供人工智慧記帳工具,去年年中完成一筆6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成立以來總融資額達到了1億美元,投資方當中包括「初創企業加速器」之稱的 Techstars Austin、矽谷著名雲端運算投資人 Byron Deeter 以及知名對沖基金 Coatue Management。 

這間公司官網上的宣傳十分美好,稱其可以讓小公司花在記帳上的時間減少85%,「夜晚留給家庭,而非經濟」。

但今年三月新冠疫情肆虐美國時,ScaleFactor 上升的趨勢被切斷,公司走向破產。 該公司CEO Kurt Rathmann 表示,破產原因是疫情縮減了中小客戶的開支,沒人想為了記帳這件事情再來花錢。 

不過,《富比士》記者隨後對這家公司進行了徹底的調查,發現真相併非如此簡單。

1億融資之後倒在疫情前,真是疫情的錯?

6月23日,《富比士》對該事件進行了調查,CEO Kurt Rathmann 稱,破產是因為疫情使小企業收入驟減,對記帳軟體需求縮小,所以公司業務受到了不小的打擊,疫情期間 ScaleFactor 收入驟減了50%。而在2019年底,該公司的收入是700萬美元。 

ScaleFactor 目前有1000多個固定客戶,軟體起價6,000美元,固定收入每年3萬美元左右。因小企業縮減開支,這部分收入已經枯竭。 

不過,事情並沒有Kurt Rathmann說的那麼簡單。

ScaleFactor 成立於2014年,它為小型公司提供財務自動化軟體剛好切中了市場空白,是 Shopify 和 Square 等面向大中型客戶的產品補充。 

誠然,疫情會讓一些企業縮減開支,但能影響至破產的大多數是房地產、旅遊等行業, ScaleFactor 提供的財務自動化軟體可以說是企業必需品。甚至,在疫情的影響下,不少企業都會更注重自身的自動化轉型。工作流軟體初創公司 Notion 或基於雲的設計公司 Figma 等估值都在逆勢增長,已經飆升至10億美元以上。  

並且,ScaleFactor 的危機從疫情前就開始顯現。去年籌集資金後,ScaleFactor 僱用了數十名客戶服務代表來改善客戶關係,但由於公司的盈利受到影響,他們在2月解僱了40名客戶服務代表。 

更詭異的是,6月23日當天 Kurt Rathmann 解僱了50名員工,到8月底,將只有10名員工留下處理公司「後事」,被辭退的員工將在今年年底之前獲得12周的遣散費和醫療保健費用。一部分融資也將被退還給投資者,Kurt Rathmann 並未透露具體的退還市佔率。 

不過,《富比士》發現,這邊在裁員,那邊又在領英上發佈了招聘訊息,招聘了一名高階使用者體驗設計師。不過目前招聘訊息已經被刪除。

該設計師表示,自己是被「誘騙」進來的。 

報導發出後,ScaleFactor 認為報導不實,於是記者又去深挖了這家公司,結果這一調查扯下了公司最後的遮羞布。 

ScaleFactor 所謂的「人工智慧」實際上是「人工智障」,多名員工爆料稱,該公司根本就沒有用來記帳的人工智慧工具,而是用外包工人。

人工智慧or人工智障?

「數十名會計師沒有使用軟體做出財務報表,而是從 ScaleFactor 的奧斯汀總部或菲律賓的外包辦事處手動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一位匿名前員工爆料稱。有趣的是,ScaleFactor 對員工下達了「封口令」,所有員工都只敢匿名爆料,否則會收到公司的報復。 

人工會計師記帳時需要儘可能詳細的諮詢以瞭解公司帳簿的細微差別,進而避免一種帳單支付兩次或根本沒有支付的情況發生。 

ScaleFactor 以五個自動化工具來實現數位化過程:簿記,財務預測,帳單支付,完稅和工資單。客戶只需要交付文件、收據和帳號訊息。其中核心的簿記工作將由人工智慧驅動完成,主要做法是從其他軟體(Quickbooks或Xero)中提取編號,然後確定如何列出或組織交易。 

不過,實際交易中該工具其實有問題故障,無法準確的對交易進行分類。所以,ScaleFactor 借助菲律賓的一家離岸公司 The Outsourced Accountant 僱用了一個簿記員和會計師團隊,手動糾正客戶帳簿或軟體中的錯誤。 

但這並不能提高記帳的精準性。很多客戶表示 ScaleFactor 的產品記帳結果錯誤頻出,不得不重新僱傭會計師或者自己收拾爛攤子。Lindsey Reinders 表示該公司將1.7萬美元的金額錯誤的計入了另一家電子商務客戶的貸方,6個月後才發現這個問題,但已經因期限到期無法收回這筆錢。 

Lindsey Reinders 說,一開始接觸這家公司時,覺得他們記錄的帳非常清晰、乾淨,因為這點自己才「入了坑」。事發後 ScaleFactor 給她提供了每年23,000美元的合約的部分退款,但前提是簽署保密協議,不聲張這個事情。 

一家咖啡店也表示自己交了錢但沒有得到應有服務,最後 ScaleFactor 放棄了該筆訂單,「這有多難?我們只是一家咖啡店。如果連我們都服務不好,那沒辦法服務任何人。」 

有客戶甚至公開罵道,「如果您是向這個小丑提供一億美金的投資者之一...您應該知道他們早就用糟糕的產品和服務將這些錢衝進了馬桶裡。」 

被曝光後,起先 CEO Kurt Rathmann 拒絕接受《富比士》採訪,只用電子郵件回覆訊息,並且表示對方郵件中的內容不實。最後,Kurt Rathmann 終於鬆了口,「客戶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電腦。我們真的認為我們可以使整個小型企業的後台辦公自動化。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只靠錢是不能實現的。」

產品價值無法撐起巨額融資

ScaleFactor 獲得投資人青睞,和其創始人不無關係。Kurt Rathmann 在創辦 ScaleFactor 之前,曾任職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也在一家小型電信公司擔任過首席財務長。透過這些經歷,他深知小型企業對財務處理的痛點。財務處理是一項極其繁瑣的工作,但又非常重要,企業不得不在這上面花費大量精力。

ScaleFactor的首席執行官Kurt Rathmann

因此, ScaleFactor 在2014年成立的時候,就提出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會計自動化工具,以實現財務處理。他們還表示,中小企以極低的成本就能搞定記賬、賬單和稅務。 

這個工具是 Shopify 和 Square 的其他產品的補充,使小企業可以線上操作。ScaleFactor 向商業客戶收取固定費用的軟體,套餐起價約為6,000美元,最高可達到每年約30,000美元。 

在成立的頭三年這家公司還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司。直到2017年,ScaleFactor 加入 Techstars 推出的 Techstars Austin 加速器計畫,讓公司得到了曝光,也引起了投資人的關注。 

從 Techstars 的 Austin 加速器畢業後,ScaleFactor 獲得了25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就包括 Techstars Ventures,NextCoast Ventures 和兩家堪薩斯城的投資公司-Firebrand Ventures 和 Flyover Capital。 

就在這之後,ScaleFactor 的融資之路越來越順暢,投資人裡面就包括一些知名投資人,為這家公司品牌背書。老牌風險投資機構 Canaan Partners(現為Coatue)的合夥人 Michael Gilroy 就領導了 ScaleFactor 的1000萬美元融資,並成為 ScaleFactor 產品的使用者。 

2019年1月,ScaleFactor 宣佈獲得由 Bessemer 合作夥伴 Byron Deeter 領導的3000萬美元B輪融資。Besseron是矽谷著名的雲端運算投資者,曾對 Box、DocuSign 和 Twilio 進行過有先見之明的下注。

當時 ScaleFactor 表示,2018年的一整年裡,它的客戶增長了700%。並在2018年的9月與商業軟體巨頭 Salesforce 整合了其產品。 

緊接著2019年的8月,ScaleFactor 宣佈獲得6000萬美元C輪融資,由 Coatue Management領投,融資後公司估值 3.6 億美元。Coatue Management 是電子商務公司 Square 和 Shopify 的早期投資者。它對 ScaleFactor 表示非常看好。

當時,Coatue Management 高階董事總經理 Thomas Laffont 表示,「為什麼中小型企業無法像大型公司那樣擁有按需簿記服務,而沒有一個由50名財務人員組成的團隊並無法獲得最好的會計服務。」 「如果您想到 Shopify 和 Square 這樣的平台,它們就會吸引個人或小商人,並賦予他們執行以前僅適用於大公司的功能。我們相信 ScaleFactor 發揮著巨大的價值。」 

ScaleFactor 的融資事蹟可謂是光鮮亮麗,但正因為是這樣,也引起很多投資機構的注意,想「驗明正身」,看看這家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資。 

結果不出所料,經一些投資機構的盡職調查後發現,這家公司確實存在問題。據富比士援引知情人士報導,多家風險投資公司反映「 ScaleFactor 與其說是軟體平台,不如說是服務業務」。 

在盡職調查期間,其中一位潛在投資者瞭解到 ScaleFactor 擁有一個客戶服務團隊,被告知他們是「客戶經理」 。進一步調查顯示,這些僱員是會計師。潛在投資者說,「該軟體看起來可能是自動化的,但實際上所有這些人都在後端工作。」 

潛在投資者最後經員工確認,唯一具有真正自動化組件的工具是一個內部工作流引擎,或者說是 ScaleFactor 員工的 「指導性待辦事項清單」,主要是組織關閉客戶帳目所需的任務。 

投資者的調查結論與知情的會計的說法一致。一位在 ScaleFactor 工作的會計在接受富比士採訪時表示,「ScaleFactor 幾乎就是一家被美化的記帳公司」。這位會計並未向媒體透露其身份,並要求匿名,因為簽署了保密協議,並擔心遭到公司的報復。 

最後的結果與這家公司的初衷完全背離。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告訴他的大牌投資人,稱其已經開發出突破性的人工智慧來為小企業做帳。實際上,大部分工作都是人類在做。 

早期這家公司因為創業產品切中行業痛點而備受關注,現在這家公司已經失去了絕大多數人的信任。迫使它倒下絕不僅僅是一場疫情,更在於被美化、放大的產品價值已經無法撐起這家公司的發展了。

PingWest中文網
作者

PingWest是一家全球視野的尖端科技媒體,提供關於中國與美國的最尖端科技創業資訊,致力於成為溝通這兩個全球最大互聯網/移動市場的互聯網社群。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