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科技阿媽給我們不少使用科技產品的建議,應該打中不少人的心。不管是使用科技產品還是網路服務,其實都有一套微妙的哲學,每個人的使用方式也都不盡相同。尤其光是在 Facebook 加好友,就有非常多不同的觀點存在,要不要按下那個確認按鈕,其實不少人心中都會有所掙扎。
複雜的不是社群網站,是人心
Facebook 是不少人的精神糧食,在上頭維繫人際關係已經是現代人平時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有時總會想要有一個出口說說不爽的話,Facebook 也就成了不少人說話的出口。只不過,因為 Facebook 是公開的平台,你的好友們都會看到你所發佈的訊息,有些話,總是不好讓人聽到。
對於有些人來說,媽媽是個可怕的生物,並不是說媽媽很糟糕,而是媽媽向來是關心自己的子女,總是想要知道子女在想些什麼,是不是有吃飽穿暖。有時候,一不小時就會過度關心,或是忍不住要好好教育自己子女正確的價值觀。只是在網路世代中,兩代非常容易產生極大的觀念差距,媽媽的話自然就不太容易吸收。所以科技阿媽才會說:「如果你想結束社群網站生涯就加入你媽為好友吧。」
但其實不能加好友的人還有很多,像是前男/女友,光是看到對方的頭像,大部分人應該都不能好好地對話,要是對方關心你的狀況,還可能會有一波新劇情。像是前任的關心引發現任的戰爭,或是看到前任的訊息就產生了一些愧疚等等,隨便都可以扯出一堆。
另外像是老闆、客戶這種對於有些人是常需要掛在嘴上唸兩句的,也是很不適合當好友。不少人應該都會想要說:「我們還是當陌生人好了。」只是有時老闆熱心的送出了邀請,到底要不要按下確定呢?這個問題,相信困擾著不少人。
不過這些也都有解決方案,像是使用第二個帳號,或是利用群組方式來發送訊息,就可以讓你的訊息不被不想看到的人看到。但也要記得,Facebook 是開放的空間,你說過的話難保不會被轉給不想看的人,而且你也不能預期你的好友回了什麼。真要隱私的話,還是謹慎發言,別說一些太敏感的話,或是乾脆別用 Facebook。
在這個社交網絡氾濫的年代,朋友轉發了一個博客鏈接,講的是一個重度“臉書”用戶“挑戰自己”,決定停用這個社交網絡平台,並且記錄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有些直指這個“最牛浪費時間機器”(world's biggest time sink)的痛處。
1. Facebook上的交流通常都是都是“次重要的”
2.你需要為衝動型分享(impulse sharing)付出代價
3.朋友們不再是有個性的個體,他們變成了一個整體
4. FB造成了一種虛假的並且滿意度不高的社交體驗
5. FB是電腦之間的交流,而不是人際交流
6.朋友並不是真的朋友
7.你不過只是上了癮而已
8. FB是一種懶惰的社交方式 是時候來好好審視一下你在FB上花的時間是否給你帶來了有效果有意義有回報的交流體驗和人際關係價值了,這些有沒有幫助你鞏固某些關係,讓你得到有益的啟示和教導,還是只是讓你和一群無所事事的人一起每天無所事事? 你可能會交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但那些遠遠比不上你所浪費的時間。 作者最終的結論是,他永遠不會重返FB了。 那你呢?
覺得留言方式太簡陋 至於其他功能都沒用到
覺得留言方式太簡陋 至於其他功能都沒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