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pple)在去年秋天發表了搭載 Apple M1 SoC 的新款 Mac mini,緊接著又於今年春天,推出了同樣搭載了M1處理器的24吋 iMac,這兩台「核心相同」但外觀卻有著顯著差異的桌機產品,即成了蘋果電腦生態系的兩大重要支柱。
只不過,當消費者實際面對,擁有近乎相同效能的 Mac mini 與 iMac,想要擇其一下單入手之時,卻容易產生「不知道選誰比較好」的疑惑。因此,本次的特別企劃即應運而生,將 Mac mini 與 iMac 間的主要差異進行徹底分析與比較,幫助消費者釐清自己的需求,選出最適合自身使用情境的蘋果桌機產品。
搭載Apple M1核心的Mac mini
在開始進入比較環節之前,我們不妨先來認識一下,蘋果於去年推出,全新改款後 Mac mini 迷你電腦,跟過去的產品到底有何差異。
圓角四方經典外型
首先以外型而言,新款 Mac mini 與過往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長、寬、高的尺寸數據,維持自2010年大改版以來,完全相同的19.7公分、19.7公分與3.6公分,唯獨機體外觀從2018年版本的太空灰色,變成了與舊款更為相近的銀色。
由於換上 Apple M1 SoC,新款 Mac mini 的重量相較於 Intel 版本,輕了大約100公克,機身重從1.3公斤下降到1.2公斤,不過實際手持的感覺上,兩者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新款 Mac mini 依舊能感覺出蘋果產品的簡潔與俐落,包裝盒內除了主機跟電源線外,就僅剩一紙單薄的說明書,其他相關配件與擴充線材,就得仰賴使用者後續自行入手。
效能進化但售價更便宜
雖然搭載 Apple M1處理器的新款 Mac mini,推出至今已接近一年時間,但當前的蘋果官方網站上,仍然販售擁有 Intel 處理器版本的產品,讓消費者得以自由挑選。
以客觀的 Geekbench 跑分軟體平均成績來看,2018年款的 Intel 核心 Mac mini,與2020年款的 Apple M1核心 Mac mini,雙方大約有1.5~1.8倍左右的效能差距,後者無論單核心、多核心表現,事實上都遠遠優於前者。
效能進化帶來的好處,令人意外的是更低廉的售價,Intel 版本的 Mac mini 現今仍需32,900元起跳,但 Apple M1版本即便搭載相同儲存空間,也僅需27,900元,顯著的價格與效能差距,讓消費者很難不對新款 Mac mini 感到心動。
史上最高CP值的蘋果電腦?
效能面的大幅進化,配合比過往更為親民的售價,使 Apple M1處理器版本的 Mac mini,有著「史上最高CP值蘋果電腦」的響亮稱號。
確實,若只是與過往的 Mac mini 產品進行比較,新款主機幾乎是無懈可擊,但如果跟同樣處於蘋果生態系內,最新推出且同樣搭載 Apple M1 SoC 的 iMac 一體式桌機競爭,誰又會是獲得勝利的一方呢?接下來我們就從數個層面進行徹底分析!
Mac mini vs iMac:核心規格與效能
只要談到桌上型電腦,消費者對於硬體通常都會有著一定程度的要求。相較於更注重輕薄、續航力與可攜性的筆記型電腦,即便是在蘋果生態系中,無論 Mac mini 或 iMac,其實都同樣肩負著進階工作運算,以及處理大型作業相關任務的使用情境,因此自然有必要對兩者硬體規格上的差異進行探討。
運算效能十分接近
在2020年推出的新款 Mac mini,以及今年推出的24吋版本新款 iMac,皆搭載了蘋果自主研發的 Apple M1 SoC。
起初外界認為,雖然這兩台蘋果裝置都選用了同樣的核心,但由於散熱設計與功耗條件不同,所以M1版 iMac 的效能,應該會比新款 Mac mini 來得更好。
但是,根據後續各種實測結果陸續出爐,我們發現無論是桌機產品的 Mac mini、iMac,甚至於筆電產品的 MacBook Pro、MacBook Air,只要搭載了M1處理器,效能幾乎都落在同一條水平線上,使蘋果生態系裝置形成了「大家都一樣強」的特殊景象。
因此,當消費者實際比較新款 Mac mini 與 iMac 之間的差異時,基本上可以直接忽略運算效能層面的區別。只不過在此也要特別提醒讀者,Mac mini 並沒有8核心 CPU 加上7核心 GPU 的款式選擇,因此兩邊的效能與各種差異的比較基準,應該都要以總計16核心的版本為前提。
儲存空間選擇相同
由於普通消費者想自行擴充 Mac mini 與 iMac 的儲存空間,通常是既麻煩又有一定風險的事情,所以通常在入手產品之時,就會先預估好自己需要多少硬碟容量,一次購足減少後續困擾。
無論 Mac mini 或 iMac,目前蘋果官方提供的儲存空間選項,最低皆從256GB起跳,最大能夠支援2TB的 SSD。
至於在擴充成本方面,兩款產品皆為升級512GB需加價6,000元;升級1TB需加價12,000元;升級2TB需加價18,000元,並沒有售價上的差異。
記憶體皆有支援上限
過往 Intel 版本的 Mac mini,在記憶體容量的支援上,最大能夠到64GB,但由於 Apple M1 SoC 改採「統一記憶體」架構,因此最高容量被限制到了16GB,這點無論新款 Mac mini 或 iMac 皆相同。
若要升級16GB統一記憶體,Mac mini 與 iMac 都得額外付出6,000元,而依實際使用狀況來看,記憶體的升級成本對於桌機來說,似乎是非常有必要。
考量到桌上型電腦相較於筆電裝置,會有更加繁重、更為複雜的工作負荷,在記憶體無法自行擴充的狀況下,預先升級對消費者而言會較為有利。
事實上還有不少消費者認為,新款 Mac mini 和 iMac 最高僅支援16GB記憶體,在特殊工作情境下仍遠遠不敷使用,但由於蘋果至今仍尚未給出更大容量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們只能就現況進行考量。
Mac mini 與 iMac 款式差異與升級價格
|
Mac mini |
iMac 基本款 |
iMac 進階款 |
核心硬體 |
Apple M1 |
||
CPU 數量 |
8 |
||
GPU 數量 |
8 |
7 |
8 |
記憶體 |
8GB/16GB 升級加購價格6,000元 |
||
基本儲存空間 |
256GB SSD |
||
升級512GB |
加購價6,000元 |
||
升級1TB |
加購價12,000元 |
||
升級2TB |
加購價24,000元 |
(無此選項) |
加購價24,000元 |
Mac mini vs iMac:擴充連接能力
相較於筆電上的各種連接埠,由於會考量機身的輕薄、散熱等等因素,而遭到製造廠商移除、犧牲,通常在桌機領域方面,擁有充足且實用的各式 I/O,依然是桌上型電腦需要具備的基本要求,更是消費者判斷裝置連接擴充能力的主要指標。
iMac僅具備USB-C埠
蘋果今年推出的新款24吋 iMac,基本款與高階款在外觀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後者相較於前者,新增追加了2個 USB 3.1 Gen 2 Type-C 連接埠。
但即便是高階款的新款 iMac,機身上依然連一個 USB Type-A 插孔都沒有,這對於相容使用者現有的鍵盤、滑鼠、隨身碟甚至於 USB 有線耳機來說,都會構成一些困擾。
由於機身缺少 USB Type-A 連接埠,消費者若購買了新款 iMac,後續肯定會再額外添購 USB-C轉 Type-A 的集線器或分接器,即便市面上已經有非常多相關的周邊產品可以購買,但若追求品質與相容性,勢必也會成為一筆可觀的必要開銷。
Mac mini保留了Type-A
相對於新款 iMac 在連接埠方面的貧乏,搭載 Apple M1 SoC 的 Mac mini,則完整保留了,產品一直以來都具備的2個 USB Type-A,只不過前一代 Intel 處理器版本的4個 USB-C,到了新款 Mac mini 就只剩下2個,但是於規格上有所升級。
新款 Mac mini 的外接裝置擴充能力,為2個 USB Type-A 以及2個Thunderbolt/USB 4連接埠,雖然與其他小主機或迷你電腦相較,依然是有些不足,但至少比起 iMac 來得豐富,對於各類型裝置的相容性也更高,起碼大部分的隨身碟都不需要透過轉接,就可以直接插到主機上。
有線網路的支援性
雖然說新款 Mac mini 與 iMac 都有 Wi-Fi 6無線網路的支援能力,但許多消費者終究希望桌機能夠連接到更穩定的有線網路環境,而兩款產品在這方面的規格上則產生了一點差異。
新版 iMac 所給出的有線網路解決方案,是在電源變壓器上新增了網路孔,高階款為標配,基本款則需加購,且規格上皆為 Gigabit;但是 Mac mini 則將乙太網路埠那入標配,並提供使用者 Gigabit 與10 Gigabit 兩種選擇,僅需加價3,000元。
換句話說,假如使用者家中的有線網路速度已經超過1Gbps以上,或者有意打造更快速的內部網路連接環境,那麼則唯有升級10 Gigabit 網路卡的 Mac mini,才有辦法完整發揮應有的速度。
Mac mini vs iMac:螢幕與周邊設備
即便新款 Mac mini 與 iMac 在核心效能上幾乎沒有差別,但以產品的本質來說,Mac mini 是一款單純的準系統、迷你電腦或小主機,而 iMac 則是帶有完整螢幕、鍵盤與滑鼠的AIO一體式電腦。
因此,消費者通常不會忽略蘋果生態系的各種周邊設備,以及 iMac 隨附顯示器對整體使用體驗所帶來的影響。
iMac 顯示器成最大價值
新款24吋 iMac 具備4.5K Retina顯示器,最高4480 x 2520解析度,擁有500尼特亮度與P3廣色域規格,加上抗反射鍍膜和原彩顯示技術(True Tone),使它成為蘋果有史以來最漂亮的電腦螢幕之一。
無論是在規格或實際體驗方面,新款24吋 iMac 所搭載的顯示器,雖然仍比不上蘋果自家的旗艦螢幕 Pro Display XDR,但對於大多數消費者甚至於影像工作者而言,這塊顯示器絕對都是堪用而且令人驚豔。
在蘋果仍維持著優異品質的狀況下,要說消費者可以僅為了螢幕所帶來的體驗,進而入手新款的 iMac,絕對都算是合情合理。
螢幕任搭選擇更自由
相對之下,沒有附帶顯示器的 Mac mini,則帶給了消費者選擇上的自由。新款 Apple M1處理器版本的 Mac mini,機身仍帶有一個 HDMI 2.0連接埠,這代表使用者可以透過4K解析度、60Hz更新率,將電腦畫面輸出到現有或額外購買的顯示器上。
那麼如果使用者想在新款 Mac mini 上,追求比24吋 iMac 內建顯示器更高的更新率,例如120Hz或144Hz呢?雖然蘋果並沒有在官方規格表上註明,但根據實測結果,若消費者選用了正確的 USB-C 轉 DisplayPort 線材,那麼在1440p解析度下,Mac mini 確實能夠支援到144Hz更新率。
畢竟,官方規格表早已指出 Mac mini 的 Thunderbolt 連接埠,足堪輸出一路6K解析度、60Hz畫面訊號,單純以頻寬考量而言,即便是4K、120Hz的規格,Mac mini 其實都能透過一些手段進行支援,只是方法無法如此直接,對於顯示器跟線材相容性也有部分限制。
沒有巧控周邊並非壞事
隨著 iMac 一同登場的巧控鍵盤與巧控滑鼠,雖然說是官方傾盡全力所打造,但以實際使用者的反應來看,蘋果巧控周邊的設計跟使用體驗,似乎並不是人人都非常喜歡,尤其是握持方式跟普通PC 滑鼠不太一樣的巧控滑鼠,通常會需要一段時間的操作適應期。
和搭配螢幕的邏輯相同,使用者可以自由為 Mac mini 換上喜歡、慣用的滑鼠與鍵盤,如此一來既不需要操作適應期,也不用擔心缺乏 USB Type-A 的有線連接問題,能夠完全相容於舊有的設備和個人使用習慣。
但同時也不可否認,iMac 若搭配具備 Touch ID 功能的巧控鍵盤,在登入電腦與付款之類的操作上,確實是又快又方便;巧控周邊無線化、傻瓜化的連接,也減少了桌面的雜亂感,更免除了配對第三方產品時,繁瑣的設定過程,充分展現蘋果生態系無縫整合的優勢。
Mac mini vs iMac:售價與隱藏成本
前面提到,搭載 Apple M1處理器的 Mac mini,被譽為「史上最高CP值的蘋果電腦」,其原因不僅僅是由於跟先前的 Intel 版本產品比較,雙方有著顯著的效能提升與售價落差,更是因為若將同為桌機的 iMac 也納入考量,Mac mini 同樣具備了許多獨到之處。
小小投資換來超高CP值
體驗蘋果生態系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購買一台256GB儲存空間、8GB記憶體,且售價僅21,900元新款 Mac mini 。
Apple M1 SoC 本身就具備足夠強大的效能,再加上 Mac mini 本身並沒有基本款、進階款的差別,所以會影響售價的硬體條件,僅有儲存裝置、記憶體與網路規格,使用者只要依實際需求進行挑選即可。
即便將 Mac mini 的記憶體升級至16GB,儲存空間擴充到1TB SSD,總價39,900元,也不過剛好到達24吋 iMac 最低規格的起跳價。
換句話說於售價相同的狀況下,只要對 Mac mini 多投資18,000元,就能擁有完整的8核心 CPU 加上8核心 GPU,還有4倍的硬碟空間,以及2倍的記憶體容量,這不僅確保了桌機該有的處理效能,更兼具了一台工作用電腦該有的實用性。
iMac 周邊的隱藏成本
除了售價之外,Mac mini 擁有兩埠 USB Type-A 以及一埠 HDMI 顯示輸出,則為消費者的現有硬體設備,開展了一條康莊大道。
無論有線或無線滑鼠、鍵盤,Mac mini 原生的 USB Type-A 連接埠,都能夠直接為第三方設備進行對應支援,消費者並不需要另購轉接器或集線設備,當然也不必購入售價高昂的巧控系列周邊。
此外,為了對應 iMac 僅有 USB-C 插孔的狀況,消費於未來購買需要連接電腦的相關周邊時,應該都會優先考慮比較貴但擁有 USB-C 接頭的產品,例如耳機跟行動硬碟,如此一來 iMac 的隱藏成本又會因此增加。
買效能還是買螢幕?
至於螢幕方面,雖然24吋 iMac 的4.5K Retina 顯示器確實令人驚艷,但其是否價值兩萬多元的差額,消費者絕對該為此進行深度思考。
在市場上售價同樣兩萬元的螢幕,絕對不乏許多比24吋 iMac 顯示器尺寸更大、更新率更高、規格更好、色域更廣、色準更佳、附加功能更多的選擇,而且消費者還能夠於挑選過程中,根據需求過濾後再入手需要的商品。
我適合Mac mini還是iMac?
從前面一連串的分析與比較中,我們不難發現,消費者對於選擇 Mac mini 或者 iMac 的疑惑,主要落在了「售價」與「擴充彈性」兩大面向。既然如此,哪種人適合入手24吋 iMac,而誰又適合購買超值的 Mac mini 呢?
完整蘋果體驗選iMac
雖然說 Apple M1處理器版本的24吋 iMac,相較於過往產品並沒有便宜多少,且若要加購硬體升級到足夠實用的程度,勢必會形成一筆可觀的支出。但是即便如此,iMac 仍保留了蘋果一直以來強調的「整合式」使用體驗。
當消費者購入 iMac 後,首先可以獲得一款工作、娛樂兩不誤的4.5K Retina顯示器,以及手感非常不錯,兼具實用性的 Touch ID 巧控鍵盤,再加上主機內建的六揚聲器音響系統,以及1080p前置視訊鏡頭,統整起來即是一套完整的桌機解決方案,使用者後續不需要再為添購其他周邊設備而煩心。
簡而言之,假如消費者手中預算充裕,沒有過多舊款周邊設備想延續使用,同時也有添購螢幕的需要,對顯示器的規格條件亦無特定要求,那麼 iMac 確實是個不錯的入手選項。
低成本高彈性
至於在 Mac mini 方面,首先適合的族群即是購機預算有限的消費者。Apple M1 SoC 已具備足夠強大的效能,再加上即便升級儲存空間、記憶體,也不算是太高昂的售價,使 Mac mini 在性價比上處於完全的優勢地位。
此外,如果消費者手上已具備堪用的舊款設備,例如鍵盤、滑鼠、螢幕、喇叭、耳機等等,並且希望沿用到新桌機的使用環境,那麼 Mac mini 則擁有比 iMac 更好的支援彈性,這不但能夠降低添購新品的成本支出,也大幅縮短了使用者於環境轉換後的適應期。
Mac mini 規格搭配建議
在本次特別企劃的最後,筆者為想添購 Mac mini 的消費者,提供一些簡單的選購建議。首先在記憶體方面,請消費者務必在訂購時就直接升級至16GB,假如蘋果於未來開放更高規格的選項,那麼加好加滿基本上完全不用猶豫。
再來是儲存空間方面,考量到桌機的使用性質,消費者應該以512GB為底線開始選擇,若常態儲存的資料較多,則可以升級至1TB SSD,至於2TB則由於官方開出的加購價有點太高,因此不太推薦。
若是未來有再擴充儲存空間的需求,Mac mini 擁有高速的 USB 4規格支援,屆時再以外接硬碟方式提高容量,相對之下肯定會比直接內建2TB硬碟,來得更有CP值與利用彈性。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