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人行》到《生活大爆炸》,如果要說這些時代背景各異、文化元素不同的熱門情景喜劇有什麼冷門的共同點的話,很多行家可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劇中都出現了“罐頭笑聲”(Canned Laughter)。
由於錄音的笑聲播出來總是千篇一律的,就像罐頭食品吃起來總是同一味道那樣,人們將電視節目中播放的那些提前錄製好的笑聲稱為“罐頭笑聲”。
我們經常能在各種情景喜劇或電視節目中聽到罐頭笑聲。它的存在感有時微弱,在不知不覺間影響我們的觀看體驗;有時卻又太強,也因此招致不少厭惡與批評。無論如何,罐頭笑聲確實能提示觀眾此處是一個笑點,同時幫助觀眾進入到劇情氛圍中。
世界上最早的罐頭笑聲誕生於1950年,距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
笑盒:一台能“發笑”的機器
“罐頭笑聲之父”查理·道格拉斯(Charley Douglass)是一名音響工程師,電視行業勃興之際,他就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工作。
彼時,電視情景喜劇剛在美國興起,《我愛露西》等大受歡迎的節目延續了廣播的現場觀眾模式。但對電視製作人來說,這種製作模式極不可控,因為觀眾有時候笑得時間太長,有時候笑得又不夠長,有時笑聲會過大或過小,有人會在靜默場景中發出聲音,更有很多不安分的觀眾在拍攝前就離開了。
這些干擾因素不但影響節目的製作流程,更影響節目的播出效果。作為一名音響工程師,道格拉斯也頭痛不已,直到他借鑑了電台節目使用笑聲錄音的做法,發明了一台“笑聲機器”,這一問題才得到了妥善解決。
道格拉斯發明的機器叫做“笑盒”(Laff Box),借助這台神奇的機器,能夠在後期製作中按需增加或減少笑聲,放大或縮小笑聲。笑盒上的每個鍵都與不同的笑聲錄音相連接,只要按下按鈕,它就能發出類型各異的笑聲。根據描述,笑盒外表像一個小冰箱,高約3英呎,內裝32盤磁帶,每盤可容納10種笑聲。
為了製作笑盒,道格拉斯錄製了多種類型的真實人物的笑。根據歷史學者的追溯,道格拉斯先是在節目《雷德·斯凱爾頓》(The Red Skelton Show)錄製現場錄下觀眾的笑聲,然後在節目《漢克·麥庫恩秀》(The Hank McCune Show)中首次使用了這些笑聲錄音。
自此,節目的笑聲就完全由製作者所掌控,不必依賴現場觀眾的表現。此時是1950年,以此為元年,這種將錄製笑聲應用於節目中的做法逐漸成為行業標准。
20世紀60年代之後,電視節目開始從現場直播轉向錄影帶,罐頭笑聲也同樣被延續了下來,甚至《打火石》和《噴氣機》這兩部動畫片也採用了笑聲軌道(laugh track,罐頭笑聲的專業術語)。
1965年,CBS喜劇節目《霍根英雄》(Hogan’s Heroes)進行了“對照實驗”,節目組製作了兩個版本的節目播放給觀眾,一個版本有罐頭笑聲,另一個沒有,測試的結果是:觀眾對帶有罐頭笑聲的版本反映更好。
在那個年代,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在借鑑美國發達的電視業操作方法,因此,在20世紀餘下的時間里,全世界的情景喜劇幾乎都採用了罐頭笑聲。一些拉美國家的製作人在道格拉斯的基礎上做出了創新,他們在節目錄製現場雇傭現場觀眾,指引他們在某些時刻明確地發笑,以使笑聲更加自然真實。這些觀眾被稱為“Reidores”,即“笑匠”。
一半是偉大發明,一半是噪音機器
罐頭笑聲為什麼會被廣泛採用,並且被電視製作業長期採用?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可以簡要把原因歸為以下三點:
首先,罐頭笑聲的首要作用就是為了增強節目效果。對於電視節目來說,如果現場觀眾的笑點與編導設置有所出入的話,在正式播出的時候,就會讓電視機前的觀眾不明所以、一頭霧水,進而選擇轉台,這顯然不是電視製作方想要看到的。而提供罐頭笑聲,就是對笑聲的“把關”,能夠引導觀眾反應,使觀影體驗達到最佳。
其次,罐頭笑聲是為了創造喜劇的情感距離。實際上,罐頭笑聲一方面能提醒觀眾“笑的時機”,另一方面也賦予了觀眾“笑的權利”。它的存在是在提醒觀眾:我們正在觀看的東西不是真實的。這在觀眾與影視角色之間創造了一種情感距離,使前者能夠將真實生活與喜劇區分開來。
正因如此,即便劇中的人物在遭受痛苦(想想《湯姆貓與傑利鼠》里可憐的Tom)或有一段異常倒楣的經歷(經典的喜劇橋段),我們也不會感到悲傷,而是能瘋狂大笑。
西雪梨大學的喜劇敘事學者 Marty Murphy 解釋說,“喜劇距離”的存在,就是允許我們嘲笑角色不幸的經歷,安心欣賞戲劇中的沖突環節。而罐頭笑聲就是創造喜劇距離的方式之一,“喜劇距離”是透過尷尬的沉默、侵入性的敘述或者是高度的滑稽風格來創造的。它們的存在減少了我們對角色的共情,並向我們發出訊號:節目純屬虛構,請放心笑吧。
最後,罐頭笑聲的應用是為了實現觀影的“公共性”。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罐頭笑聲誕生時,電視行業剛剛興起,在此之前,大部分人的習慣是在劇場看現場表演,或者是在電影院觀看影片。這兩種方式都是公共性的。
罐頭笑聲的出現,就是為了透過為觀眾提供集體笑聲,來模擬一種公共的觀影行為。1995年,《告示牌》(Billboard)雜志對罐頭笑聲的存在意義做出了精準描述:“因為電視觀眾希望有其他觀眾在場。”
借助罐頭笑聲,在家的觀眾能夠參與到一種更傳統的、共同的觀影體驗中。罐頭笑聲創造的是即時性和親密感,電視觀眾們不必再窩在沙發里孤單地盯著螢幕,而更像是在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劇院里享受節目。可以說,罐頭笑聲被發明,就是為了幫助觀眾接受一種相對較新的媒介形式和觀影習慣。
罐頭笑聲深刻地影響了電視行業,也以一種難以被意識到的方式塑造著我們觀看喜劇的行為。但是,作為“製作人中心制”的表徵,罐頭笑聲也讓不少觀眾產生了困擾。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它實際上是在引導甚至有時是強迫觀眾發笑,頻繁但不精準的假笑不但令人尷尬,也損害了觀影體驗。
誕生之初,就有不少批評家指出,罐頭笑聲的應用會損害影片的真實性和藝術性。1955年,演員兼製片人大衛·尼文在一次採訪中說:“笑聲軌道是我所知道的對公眾智力的最大侮辱。它絕對不會被強加給任何我有發言權的節目的觀眾。”
20世紀70年代,戰爭喜劇《MASH》的聯合創作者拉里·蓋爾巴特(Larry Gelbart)拒絕在他的節目中使用罐頭笑聲,以“還原真正的戰場”,但CBS高層拒絕了這一提議。
接下來的十年里,雖然飽受爭議,罐頭笑聲繼續出現在許多經典喜劇中,比如《黑爵士》和《豆豆先生》。但當經典英劇《銀河系便車指南》放棄了這一機制之後,罐頭笑聲的地位在英國電視行業率先開始動搖。
在廣播公司ITV的堅持下,政治諷刺節目Splitting Image也放棄了罐頭笑聲。其他國家,特別是墨西哥和加拿大,也是抵制罐頭笑聲的主要市場。深受英國“尷尬風格”喜劇影響的美國電視業緊隨其後,開始放棄使用罐頭笑聲。
例如,那個時代的《搖滾30》(30 Rock)、《發展受阻》(Arrested Development)、《人生如戲》(Curb Your Enthusiasm)和美國版的《我們的辦公室》(The Office)等節目在播出時都沒有使用罐頭笑聲。
你聽到的,可能是70年前的笑聲?
到了今天,不管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的電視節目中,罐頭笑聲顯然已經式微,除了極少數情景喜劇,已經很少有劇目會採用罐頭笑聲。
BBC曾對2016年秋季美國廣播網放映的喜劇進行統計,只有三部採用了罐頭笑聲。更有說服力的是,當年獲得艾美獎提名的七部喜劇片中,沒有一部使用罐頭笑聲。
從增強觀看體驗,到影響觀看體驗,罐頭笑聲的浮沉背後,實際折射出的是觀眾對電視喜劇的態度已然發生變化。
一方面,隨著內容供給側的極大豐富和觀影方式的變遷,觀眾的觀影趣味日益分化、個性化,過去可能更希望融入福斯口味,喜歡看令人捧腹大笑的熱鬧場面和合家歡喜劇,但現在不少人卻以觀看《馬男波傑克》這樣的黑色喜劇來標榜自身獨特的品味。曾經是情景喜劇標配元素的罐頭笑聲,現在卻被視為不成熟、不討喜的福斯化節目的標志。
罐頭笑聲式微,另一方面原因是電視節目拍攝技術的變化,這要歸功於多機位拍攝技術的發明。借助幾台而不是一台攝影機來拍攝,使節目能夠同時捕捉到同一場景的幾個不同角度。隨著多機位喜劇的出現,反應鏡頭開始被大量運用,它能夠改變觀眾對一個笑話的反應時間,避免尷尬的沉默,也以此擺脫了對罐頭笑聲的依賴。面對觀眾觀影口味的變化以及新式節目製作方式的湧現,罐頭笑聲的衰落,顯然是在情理之中。
在2002年的小說《搖籃曲》中,作者查克·帕拉紐克寫道:“電視上的大部分笑聲軌道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錄製的。這意味著,你聽到的大多數笑聲,它們的主人都已經死了。”這句話意味深長,但可能不是真的,畢竟為了笑聲類型的豐富性,各個時代的音訊工程師都在不斷地更新“笑聲庫”。
作為曾經情景喜劇的標配,罐頭笑聲正在電視節目中消失,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本身已經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記憶,很多年過去了,我們仍懷念那個時不時冒出幾聲“哈哈哈哈”的電視時代。
【今日互動】
還記得上一次聽到罐頭笑聲是什麼時候嗎?
參考連結:
2.https://www.abc.net.au/news/2020-04-16/history-of-the-laugh-track-laff-box-charles-douglass/12117866
3.https://www.britannica.com/story/why-do-television-shows-use-laugh-tracks
- 本文授權轉載自:PingWest(品玩)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