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要每週只工作四天?對「躺平」更深層的焦慮,來自於面對更多空閒時間

好想要每週只工作四天?對「躺平」更深層的焦慮,來自於面對更多空閒時間

在職場的超高負荷工作模式之下,一些年輕人開始選擇「躺平」。同時,一些西方國家在過勞死的背景下,開始思考每週工作四天的方式。

作為人類,技術進步讓我們不再終日為基本需求擔憂,可為什麼還需要永不停歇的工作呢?

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早在 1930 年,就在大蕭條威脅到他個人財富和世界的繁榮之際,他寫了一篇《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的經典文章。

他在文中認為,長期的經濟和技術趨勢實際上表明,不出一個世紀(也就是現在),我們可以高效地滿足所有需求,只會出於習慣或為了樂趣而工作,且即便如此,每週工作時間可能也不超過 15 小時。

只作粗略瞭解,你會發現凱恩斯在某些方面是多麼正確,而在其他方面又是多麼令人困惑。是的,盡管貧困尚未消除,可是現代人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的經濟學問題——稀缺性。如今,富裕國家的大多數人都可以輕鬆地為自己和家人提供衣食住行。

然而,近幾十年來,人均工作時間僅略有下降,仍遠高於凱恩斯的預期。在大多數國家/地區,標準工作周被定義為 40 小時左右,但現實情況是因為正式或非正式的加班,工作時間通常要長得多。

然而,就算收入高的工作,往往也是最辛苦的。中國新興的上班一族嘆息自己「996」的工作模式。你去矽谷上班,你會發現一些同事每週工作 100 小時。這就是導致過勞死的生活。

除了凱恩斯,我們的狩獵採集祖先也會認為這種現象讓人費解。人類學家詹姆斯·蘇茲曼(James Suzman )在新書《工作: 從石器時代到機器人時代的深刻歷史》(Work: A Deep Histor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Age of Robots)中總結道:在石器時代,人類這一物種在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實際上就像凱恩斯所期待的那樣,工作時間短,但仍然健康甚至感到滿足。

蘇茲曼談到,這一定程度上歸因於當時人類的時間觀念和平等主義。因為相信大自然每天有能力餵養自己,狩獵採集者很少提前計劃,主要活在當下。而且因為居住在不在乎地位平等的小群體中,積累財富基本上沒有意義,每個人都可以要求你分享任何多餘的東西。

之後,時間來到大約一萬年前,農業出現了,這種純真隨之消失。人類不得不「為未來而活」,今天播種,幾個月後才能收獲,需要儲存種子和作物以備不濟。

後來人類生活在規模更大的、久坐不動的社會中,社會變得明顯不平等。如今,窮人與富人共同勞動,無論飢餓與否,人們出現了新的物質慾望。工作不再是為了滿足基本需求,而是為了滿足內心的需求,而需求,只受想像力的限制。

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推動了這一發展。廣告出現了,它滿足人們對未來消費和地位的幻想。最近,社群媒體佔據了主導地位,不斷地展示似乎其他人比你擁有著更多的資源。我們沒有哪天不是在比較中艱難度過,感覺自己不夠好,並且得出結論,一定要加倍努力。

所以我們猶如倉鼠,在輪子裡並排奔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會原地踏步而又感到筋疲力盡。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學中的「稀缺性」再不能為我們現在的生活作出解釋,佛教哲學則給出了答案:現在驅使和折磨我們的不是身體的需要,而是心靈的渴望。

幸運的是,在某些文化中,優先事項開始發生變化。德國人曾經以勤奮著稱,如今卻因在西班牙東部的馬略卡島度長假而臭名昭著。西歐人普遍發現了放慢腳步的樂趣,和美國人相比時更是明顯。因此,英國人的“休閒”(leisure)和“快樂”(pleasure)押韻,美國人則和“發病”(seizure)押韻。

甚至在東亞,這種趨勢也在萌芽,比如日本就在討論工作周的設置。如今,中國的年輕人也選擇「躺平」,實際上是把懶惰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在大多數工作中,只有經過僱主允許,你才能放慢腳步,而僱主需要更多的證據,證明面對面的時間減少並不一定會降低生產力——盡管冰島的近期試驗已經證明這件事。無論如何,如果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真的讓一些工作變得多餘,很多人擔憂是否會搶走自己的工作。

事實上,歷史已經證明了,在科技的發展下,職位或許會消失,但是工作永遠都存在,而且只會更多。二十年前,電腦剛普及的時候,試算表、文書軟體的出現,造成了一波新的工作機會。以前人工處理需要幾天的報表,變得只要半小時就可以完成。但是,多餘出來的時間並沒有讓工作者更空閒,反而是成倍的工作繼續的出現。

就連凱恩斯也已經知道了「技術性失業」的恐懼。但他基本上不屑一顧,推測更深層次的焦慮,其實來自於面對更多空閒時間,我們將如何處理自己的事情?事實證明,想要不虛度光陰,我們必須培養人性中新的,或者更確切地說,古老的一面,那甚至可能有點像工作。

凱恩斯認為這是值得努力的,因為「我們長期被訓練為努力生活,而不是享受生活。」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