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你都做不好」、「我就是和你開玩笑的,你太敏感了」、「這不是常識嗎? 」或許你常常聽到這些話,有時你會觀察到,某些人嘴中特別常講這類型的話,這時你可能就要注意了。
有些人會利用人們內心最深的恐懼、最急切的擔憂來操作一個人的想法,來達到自我想要的目的。
是不是很可怕?有時我們對此毫無覺察。1940 年黑色懸疑電影 《 Gaslight(煤氣燈)》 中把這些現象稱為 「煤氣燈效應」。
它是一種情感控制,操作者試圖讓你想像你記錯或誤會、曲解了自己行為和動機,從而在你的意識裡播下懷疑的種子,讓人變得脆弱又困惑。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網路上都有這種新聞,操縱者可能是男性或女性、主管或同事、伴侶或戀人甚至父母和兄妹,共同點就是「讓你懷疑自己對某件事的認知,你是錯的」。
與PUA(Pick-up Artist)不同的在於,它表現的似乎沒有那麼極端,「煤氣燈效應」就像兩人踢皮球一樣迴旋在兩者之間,這種情況,太普遍又難分辨。
普通到開會時你說個案例,對方來句「這難道不是常識嗎」,讓你驚訝;這種狀況難辨到很多人習以為常;怎麼辦呢?
「煤氣燈效應」的雙方或許都有責任,它受到環境的制約或關係的牽制又無法擺脫,這是本質。唯有正視彼此的關係和彼此存在的問題,並從自我內部打破,形成自我穩固的人格,才能改寫「回應的正確方式」。
關係與類型
「煤氣燈效應」現象的形成,大體有三個原因:1)家庭,2)工作,3)社群
從出生開始每個人成長中都有各方面影響,年幼時總能聽到父母拿別人家孩子、家庭相比較的聲音,如時不時出現:
「你看你爸多沒用,還不出去賺錢;功課怎麼又退步了,隔壁小張居然考到全班第三」諸如此類只關注現象不關注內心的狀態,這無疑從心智中給自己打下積淀。
當我們開始長大,意識到這些存在的情感操控不對,想說出來時,但又被「孝」字大大地壓在心口,繼續隱忍;也許還有些人逃離原生家庭,走的遠遠的,可工作中總會投射出同樣的困擾。
習慣被情感操縱的人終究會不自覺的碰到「相似的主管或老闆」,因為他們對我們的職業前途擁有無盡的「控制權」。
他們跟你說:「我這麼說你都是為你好,你再努力點下個月總監職位不就是你的......?」「大家出來工作不就是為多賺點錢?」
也許,為了生存或證明自己的能力,我們不得不自覺地進行對號入座的模式,接受無止境的操控,又把這一切從內心合理化為進步的動力,彷彿有條鞭子抽著我們,不斷不斷像驢一樣勇往直前......
可能,這些都不值得拿出來談,畢竟大家都這樣。
撇開工作,從社群層面而言,你有沒有發現每個人相比以前更孤立了?
把大量時間花在工作上因業務的需要又經常更換同事;好不容易有個週末,現代人多半選擇以比較私密的方式度過,而非參與到社會型的活動中去。
這造成,身邊任何一個人都會對自身產生巨大的影響,自身除他們外也很難接觸到更多「中規中矩有效的評價和反饋」。
進而,伴侶成為我們唯一的精神支柱,密友成為忙碌時、孤立的生活中寥寥無幾的人情紐帶之一。
結果呢,我們把自己希望得到外界認可的需求全寄託在這些「七分熟」的聯繫上,並通過他們來給自己下定義,完成自我認知。
也就是說,在傳統社會裡,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廣泛的精神紐帶來獲取安全感。 而在現代社會里,繁忙的生活與精神壓力只能靠一個人(伴侶、密友或者家庭成員)來釋放。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理解與共鳴不是任何單一的關係可以滿足的。
正因迫切想證明「我們是優秀的、有能力、招人喜歡的」,加上越來越孤立,慢慢也就成為煤氣燈操縱的首要對象。
當意識到你不需要別人給自己下定義時,也許不論操縱者怎麼想「我們都是有價值和值得被愛的人」。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至少可通過洞察操縱者類型來防止自己踩坑;根據總結有三種類型的人實屬常見:1)好人型,2)魅力型,3)威脅型。
有些看起來像虐待,有些看起來反而給人造成又愛又善良浪漫的錯覺,真讓人頭疼;比如「好人型操縱者」。
你跟這樣的人交往可能會經常感到困惑;可能覺得在某些程度上被忽視、被侮辱,但又說不出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舉個例子:
主管喊你去辦公室談話,表面上對工作高度評價認可,但談話之後渾身感覺發抖,充滿不安;或者朋友為我們做很多事,但出於某些原因總是擠出時間見他一面。
還有,理論上講男朋友非常優秀,你應該很愛他對不對?但好像又覺得這人不靠譜不足以託付終身;親戚是個品德高尚的人,每次從她家回來總是又生氣又沮喪。
跟這類人打交道總覺得哪裡不對勁,雖然他們都看似通情達理,實際上鐵了心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會表面對你無微不至的關懷,實則通過各種「溝通、說服」的方式把障礙擺到面前,討論之後讓你信心全無。
此現像在心理學中稱之為「不尊重的順從」(Disrespectful obedience),表面頭頭是道,心中全是自私的小伎倆;長期下去即使你贏了商討,可還是有「自責感」。
比起好人型,「魅力型操縱者」更討厭,這是男人常用的方式。
假設你的男朋友突然消失兩周不見人,中間打各種電話都找不到,這時突然出現在你面前,並拿束花還有一款名貴的包在你面前求原諒,你會怎麼辦?
我想,你又愛又恨對不對?恨的是去哪里了,而愛的是為你準備的禮物,讓你好好享受美好週末的心情。
這類人他們已經反復練習好為你寫好的劇本,就等你跳入當中;就像魔法師一樣給你創造電視劇中的“情節”,讓你認為是幸福的。
換句話說,你知道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但又很享受那種浪漫的感覺,因此你沒辦法只好同意。
很多人會說戀愛不就應該這樣嗎?
其實一段健康感情的開端是「極度坦誠」,不應該被設計;假設相處中感受到內心的惶恐感或控制慾,那就不是最佳選擇。
在煤氣燈操縱者眼裡這是循環不斷的過程,直到某天讓你深陷其中捨不得放棄,就會走入極端中。
再來講第三種。
你是否經常看到某些人在公眾場合大發雷霆,或說「你真難伺候,怎麼跟我媽一樣」;沒錯,這種用吼叫、貶低、排擠、嫁禍於人的懲罰屬於「威脅性煤氣燈」操縱者的典型。
這也是比較容易識別的一種類型; 問題在於, 脅迫你的方式也許是冷暴力,更難的是如果他和 「好人型與魅力型」交替出現,就更難識別了。
也就是說,前兩者身上的標籤是溫柔、善良、浪漫或給你關注,後者更容易覺察。
我們也將第三種類型稱為PUA,它不僅能改變與自身與別人的相處方式,還能改善你忍受威脅的能力的尺度,令那些不愉快的行為過段時間感到屈服。
總而言之,煤氣燈效應是在一段關係不設防的情況下進入「身心的」。那是什麼讓我們很難察覺,一步一步陷入更深的呢?
三個不同階段
它的發展有三個階段:1)不相信,2)辯論,3)壓抑
第一個階段的程度比較淺,你可能都注意不到它的存在; 比如: 男朋友邀請你去參加他的聚會結果遲到了,晚上回去的路上他悶悶不樂說句 「這人好沒信用」 ,你以為正常現象,也許他是 “故意找茬”。
那麼,基礎階段的特徵一般表現在「不相信對方的話」或者「懷疑對方說的話有問題」上,判斷標準是什麼呢?我把它總結為兩個字:「離譜」。
日常狀態下他不會說出那種話,但在過激時突然冒出的某些語言,你就會有種覺得「自己理解錯了」或「他怎麼了」的疑問。
如果沒有來的及糾正也就慢慢過去,原因是你也不會放心上,畢竟不是什麼大事。
比如這類情境:
男朋友日常對自己很正常,噓寒問暖相處也比較愉快,一般情況下你們也會時不時因為某些「小事」而不愉快,但突然某天來了句「你吃個飯好慢,居然要20分鐘」。
這是種危險信號,從此以後就要小心,也許他在過激時會動不動拿出來用此來表達「自己的態度」,但時間久了你真會懷疑,我吃飯是不是真的很慢。
第二個階段特徵主要表現在為自己的言行辯解上; 你可能盼望別人他的角度考慮問題,晚上睡覺時也會回放你們之間的對話,並在第二天找到合適的理由與之反駁,嘗試證明自己。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
他去家公司上班是夥伴介紹的,可夥伴走之後身邊的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他,認為他也要走。經過跟主管溝通攤牌後,腦子裡不斷回想兩人的對話同時,還不忘向身邊的人證明「自己沒有想走的打算」。
類似的情況很多 ,如,開會時拼命與同事解釋自己的想法、反復琢磨主管說的每句話,試圖不被帶跑偏、時刻注意自己與同事間的關係等。
這種只關注別人認可,不問內心是否舒服的方式,那恭喜你進入第二個階段;此刻你玻璃心也會嚴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瞬間磨滅。
第三個階段主要是「自我壓抑的狀態」; 當開始主動證明別人說的一切是對的,因為那樣你就有可能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會被「批判」,並獲得最終認可,也許你已經完全失去 “自我”,真正變成那個討厭的自己。
我想,此時你也會有所抑鬱。
誇大困難、習慣性的自我貶低、常常把關係放在首位是典型的特徵,內心的潛台詞就是我不夠好有缺陷,自足自受。
這種消極認定讓自己常常感到自責,內疚以及羞恥,不論優點有多顯著,注意力依然放在缺點和不足上。
女生會表現的「過度禮貌」,男生則表現為「非常拘謹」 ;一旦遇到親密關係訴說又控制慾極強,但外表看上去是可靠謹慎的模樣。
這三種階段的發展是條「迂迴的道路」,有人一輩子在初期,有人是維持一段關係時不停的在「辯解和抑鬱」兩者間切換。
他們之所以爭論又無法退縮的根本是「沉沒成本」太大,同時思想和情緒又被煤氣燈操縱式關系所佔據。
總而言之,真的令人討厭。那有人會說,為什麼不早點選擇離開呢?有兩個方面原因:1)幻想的力量,2)情感末日的恐懼
為什麼離不開?
人是感性的,在現實生活中所缺失得不到的,在幻想中能夠輕而易得;因此多半人被社會所磨煉的幹練時,思維也就變得比較理性;這時他們就會想「我已經堅持這麼久,等等自然就會變好吧」。
那麼,幻想也就成為一種精神期待,以此藉口來彌補內心的空缺,這裡不是壞事而是種力量。
什麼是「情感末日的恐懼」?
大多操縱者好像都有項秘密武器,就是能「夷平一切、毒害周圍環境長達數周之久的情感爆炸」,換句話說就是情緒的「突然爆炸」,遇到這種狀況,處在被操縱關係裡的人難免會害怕對不對?因此他們會不惜一切的想法避開。
比如: 男女相處之間你不知道男朋友什麼時候發怒,但你能感知到他可能會有「徵兆發生」,於是盡可能對方說什麼,都表現出同意狀態。
此類狀態還有很多,如生活中因為資金的壓力,一份工作投入很久不想失去它、便使勁的委屈自己妥協同事和主管間的關系。
這種避開的方法可以滿足主管的「絕對正確」,而不讓自己陷入麻煩事情中;那煤氣燈操作一旦開啟就會快速過去恢復平靜,自己也會產生「都過去了」的錯覺,實則是種逃避。
可怕處在於:情感末日是被馴化的過程,你承認別人的絕對正確實則是種「共情的能力」,試圖通過轉移的方法來掩蓋所出現的問題,來彌補內心的空缺;這反而讓自己陷入「解釋的陷阱」。
你會思考主管這麼生氣是不是「我真的哪裡說錯話了,對象說我吃飯太慢,是真的比別人慢」,煤氣燈操控者很擅長利用你的痛處,把它轉化為武器讓你無法擺脫。
還有最可怕的,你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但他用「冷暴力」來對待你,工作中不給你安排工作試圖邊緣你; 處對像你要分手他非要堅持說「強扭的瓜不甜」等; 這種顛倒是非的語言總能讓你患得患失。
簡而言之,你想離開有時又不捨,直接造成跳入對方設下的全套中;而反之有時是對方不經意的一句話,卻讓自己想的很多;這一切的根基在我看來不過是「我們變得孤獨了」而已。
佛羅里達州的執業心理學家托尼·費雷蒂(Tony Ferretti)、《愛之戰》一書的作者說,「煤氣燈效應的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權力和控制,他們這麼做實質上是在轉移自己的深層不安全感。」
那麼對所有操控者來說,我們覺得很自私又可怕,遇到這種人還廢什麼話,趕緊離開就是了,對不對?
其實,如果不是被訓練過的人,是不容易達到這種狀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方像個皮球一樣,也是受害者」。
對方也是皮球
行為雖然邪惡,但他們的出發點和內心有時並沒有如此黑暗。
我認為首先要學會分辨哪些狀態是「煤氣燈操控者」?哪些是真正的「就發發脾氣」而已的人。
在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很重要:1)播種懷疑,2)扭曲現實
我們可以把前者理解為「你本身相信的事情」,經過對方的加工就變得「半信半疑」或者說「它把所有障礙進行誇大」到讓你認為難度無法跨越而放棄。
後者比較有意思,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結合駭人的眼神、口若懸河的表達能力、過人的意志力,以扭曲事實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一種高級、複雜的掩蓋行為;也稱之為最大的洗腦,一種欺騙的方式。
也就說: 這種能力是不能按照親眼所見的常理,實際的計劃去行事。
它來源對眾多規則的不滿,以及通過不斷的努力讓現實屈服於自己的一種掌控力量; 由此從定義看來它是沒有「對錯之分的」,而在於運用的人,所做之事。
比如:
很多電子產品的發布會,演講者運用此能力來達到現場共鳴的煽動性,以滿足使用者對「新品」的追逐;或電商平台促銷、通過文案視訊,滿減的宣傳讓人看似優惠很大的搶購,實則折扣僅一點點等。
那麼,從人相處角度出發,操控者的暴力多半來源「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明知道自己做錯事或信錯人,但為避免面子受挫帶來一些列的焦慮,還要繼續欺騙下去。
認真點說就是: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負面情緒的影響,然後加上原生家庭、工作壓力、各同事間的排擠與嘲笑,讓一個人的情感教育缺失,而形成自我的一套防禦機制。
如同:
當某件事發生時觸發到「焦慮」開關,一個非操縱者可能會承認「最近壓力大,好焦慮怎麼辦」。
而操縱者就告訴自己,負面情緒是不對的,自己需要完全掌控它或者釋放它以獲得安全感,那無形中「別人就會中傷」。
當誤傷時,解釋會讓你誤以為找到「溝通的誤解」,但其實越解釋越不安,最好的辦法是「課題分離」。
這時候你要理解的就是:我的焦慮從哪來,我要解決什麼煩惱;我們兩個誤傷的根本是什麼?把它拿出來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我也經常看到很多溝通到最後,就以「你要這麼想我也沒辦法」結束,這像操縱又不像,對不對?記住,只要不是扭曲事實,都是情緒的傳達。
而操縱者會利用「共情、解釋、反思」三個方面在你的反饋之上設計各種看似合乎邏輯又不符合「現實」的情境。
三個方面認知
說這麼多,該如何擺脫煤氣燈效應呢?它的開關在雙方手裡,就像乒乓球誰接球誰發球一樣;這有三個方面的認知也許能幫到你。
1)正視關係,決定權交給自己
大多數被操縱者都會「習慣性無助」,他們由於內化操縱者施加的職責和壓力變得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事實上,自身可以完全有所作為,畢竟公司離開誰同樣轉,人離開誰也能生存,對不對?
那麼,識別對方在操縱自己是最難的一關,假設已經意識到自己無形在配合對方,就可以嘗試打破這種格局;首先要思考同事、伴侶還是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是什麼讓煤氣燈效應出現很重要。
其次,不妨從小事開始讓自己做決定而非動不動就「詢問對方」;即便自己還無法破除「我不行」的心理,也要暗示自己可以。
這個過程不要去思考「對於錯」「好與壞」,而是想想我自己的直覺感受怎麼樣,這才能慢慢積累自己的信心和力量;另外留意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看哪些可能引發對方的煤氣燈行為。
重點強調下,如果自己的話引起對方有操縱行為,這並不意味著有錯或你要為他的過錯負責,也不意味著為避免讓對方生氣而把負面情緒憋在肚子中,不過選擇一些不同的表達,也許能改善。
2)學會放棄,到底在爭奪什麼?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煤氣燈之所以陰險,部分原因是總意識不到對話的實際內容發生了什麼?如:團隊之間關係的博弈、領導間權利的博弈等。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闡述自己的感受和想要的東西,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總是試圖表達而沒想過聆聽,直接造成完全對立的情況,怎麼能讓兩人都快樂呢?
因此,你發現問題所在不妨邀請對方坐下來盡管放開的聊,假設問題足夠重要會頻繁出現在未來情境中,我想,反覆的討論會使你們關係更好,也更能找到答案。
事實上,溝通目的並不是「觀點一致」,而是過程中給予對方的尊重。
但如果是權利的爭奪,你必須停下,這並不代表自己放棄某種機會;而是識別可能引發該行為的話題和情景,讓別人參與進來主導或更有效解開迷霧,切記你無法控制任何人的意見,即便你是對的。
3)不依賴,建立社群人脈
我想,對於家庭主婦類型的人來說因長期在家看孩子而沒有機會社群,那就有必要建立屬於自己的人脈圈子。
一方面自己完全不用依靠丈夫的收入來供養家庭,另一方面社交圈也能讓自己獲得不同的資訊交換。
沒有「隔離」這一步的發生,操縱從家庭層面幾乎不可能發生 ;這意味著來自朋友、家人,以及所有愛你、關心你的人,是幫你離開操縱式關係的最重要的保護性因素(Kathryn, 1996)。
有些人投入家庭後幾乎與外界朋友失聯,不過沒有關係,趁此時去重新認識他們,將自己的情況和感受分享給他們。
尤其是當初擔心「引起矛盾」的那些朋友,這樣做可以獲得勇氣的支援,更能幫你接觸外部真實世界,去除「情感末日」。
對於工作中的人來說「不斷建立新的人脈也非常有效」,大家日常比較忙,週末又很容易被孤立;我週末就喜歡參加不同行業的活動,也有行業論壇和各種圈層社群活動。
他們可以令我放鬆心情,有些則給我的工作帶來不同啟發,也許只有勇敢面對內心的恐懼,對自己真實才能得到解脫。
總結一下:
任何以強制「我都是為你好」為名的「好」多半是打壓,以後面對質疑時,我希望你有勇氣說出一句:「那只是你的看法,我沒必要跟你解釋」。
如果適當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界限,而對方仍然不尊重或惱怒,這個人極其缺乏界限概念的同理心,請遠離他們。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