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NFT 從幣圈躍上主流媒體版面以來,才短短不到一年間,就已形成巨大的狂潮,隨著交易數量與規模不斷擴大,從各種品牌、創作者與一般民眾,甚至是成人產業和詐騙集團,都想要進入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市場。
但受到蛋塔效應以及市場制度尚未成熟的影響,導致許多人對於 NFT 這項新玩意,可能僅有片面的資訊,有些人覺得它毫無價值,不過是一串數位資料;有些人奉為瑰寶,視為一種數位時代的文藝復興;還有些人則是本著投資炒作的角度,將 NFT 當作賺大錢的工具。
這些答案或許都對,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元宇宙構想與區塊鏈生態系的日益壯大,在可預見的未來,NFT 無可避免會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NFT 究竟帶來什麼改變?又有哪些專用術語?如何入手喜歡的 NFT 創作?該如何把自己的作品轉為 NFT 上架販售?本次主題學習將透過操作教學實作,一步步帶你認識 NFT 的運作法則。
為數位藝術締造實際價值
NFT 意指Non-Fungible Token一詞的縮寫,中文譯為「非同質化代幣」,就性質上而言,它也是屬於加密貨幣的一種,然而它的主要用途並非是作為貨幣來支付,而是用以代表某一段數位資料,例如圖片、影片或是聲音等等,此外在 NFT 被「鑄造」生成的當下,其實就已透過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賦予其獨一的特質,無法與另一個 NFT 相提並論,也無法拆分為更小的單位,這即為 NFT 的「非同質化」特性,而就算是兩筆完全相同的數位資料,根據編號或持有者的不同,價值也可能天差地遠,這就導向了另一個問題,NFT 的價格究竟由誰決定,為何一張小小的圖檔,竟能夠賣出天價?
市場共識決定價格
NFT 的價值判斷以及運作形式,在某種層面上和現實世界的藝術品拍賣頗為類似,例如畢卡索的抽象畫,普通人看起來有如隨筆塗鴉,但是卻能賣出上億美金,原因不單是作品本身好壞,還包含畢卡索的知名度、作品原創性與影響力,加上收藏家及畫商炒作等眾多因素交織之下,其價值才得以不斷堆高。NFT 亦同,它的最終價格並非是由作者或內容物所能決定,只要買家市場認定有其價值,並形成一股共識,即使是小雞啄米圖亦可能衝出高額的成交價格,也因此那些經過名人加持(收藏、按讚)以及具備品牌基礎的 NFT,一推出往往都會被秒殺,就是因為被大多數人認定有很高的增值空間;反之,毫無行銷發展策略的項目,也很難靠著發行 NFT 而獲利。
對於創作者的回饋
某些高價 NFT 或許已淪為有錢人的遊戲,但 NFT 的應用和發展並不是如此狹隘,例如有些商家選擇與實體商品結合,成功運用 NFT 帶動品牌行銷,還有遊戲產業透過導入 NFT,創造出邊玩邊賺錢的全新遊戲機制,更長遠一點來看,NFT 對於有志投身數位藝術的人來說,也確實提供了一種更便利的管道,能夠兼顧創作和收益。隨著 NFT 交易平台的興起,為鼓勵更多創作者投入,各平台都祭出了版稅政策,每次當 NFT 轉手賣出,作者即可獲得一定比例的收入,由於 NFT 基於區塊鏈技術,它的創作者乃至於歷任收藏者,都會完整記錄於鏈上,供所有人追溯查閱,這就確保了原創者能夠獲得該有的回饋,對於數位創作的生態,還是有正向的意義的。
10個NFT常用相關術語解說
想要獲得 NFT 的最新相關資訊,必然得從各大討論社群開始著手,但對於新手來說,剛加入一定會被各種有如黑話般的術語弄得心慌意亂,由於 NFT 風潮最早起自國外,所以這些專有名詞大多是英文,有些是沿襲自加密貨幣領域,或是借代現實世界的名詞去表示虛擬的事物,下面我們就整理出一些在 NFT 社群中經常出現的專有名詞,幫助你快速融入 NFT 的世界。
1、Mint
NFT 雖是一組透過智能合約在區塊鏈上所產生的代碼,不過大家約定俗成使用「鑄造」(Mint)一詞去描繪它的製作過程,以賦予它更為具體的形象,其實在許多 NFT 項目的官網,在首次發行時也都是用標示為 Mint 的按鈕來進行交易,亦即在買方申購的當下,才會將 NFT 鑄造產出。
2、Burn
將 NFT 從區塊鏈上刪除的過程稱之為「Burn」,中文則稱為「銷毀」,這是來自於加密貨幣圈的術語,不過概念相似,加密貨幣會透過銷毀的手段實行貨幣緊縮,進而提高貨幣價值,而 NFT 雖具備非同質化特性,但依然能夠透過銷毀的方式,降低整批 NFT 的供應量,提高稀缺性。「Burn」目前也發展出其他玩法,某些項目方允許持有者銷毀手中多個同系列的 NFT,藉此換取更稀有的 NFT。
3、Gas price
又稱為燃料費,其實就是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所產生的手續費,用來支付給礦工進行運算,不同區塊鏈上的計價也都不太一樣,例如在以太坊上的費用動輒需要數十美金起跳,但在其他鏈上可能台幣幾塊錢就搞定。不過最令人害怕的是,當有一大群人都想要搶某個熱門的 NFT 項目,他們往往會調高 Gas price 以提高交易速度,增加搶到的機率,這時就會演變成恐怖的 Gas war,手續費成本很可能是 NFT 價格的數倍之多。
4、Drop
當項目方決定要發行 NFT 後,會透過官網揭示開放購買 NFT 的確定日期與時間、預計釋出的 NFT 數量,以便讓有興趣的買家可以提前準備,開放的那一刻即為「Drop」,代表 NFT 首次被鑄造出來並投放到市場當中,此時的 NFT 價格為項目方或創作者所定,所以通常相當便宜。但大多數的 Drop會 採取限量發行並限制購買數量,以免被投機客直接掃光。還有一種 Drop 形式稱之為 Open Edition,也就是在投放期間內無限量地鑄造 NFT,一直到投放時間結束為止,此類 NFT 價格通常較低,多用於行銷或促進二級市場的流動性。
5、AirDrop
空投是項目方用來推廣的手段之一,意指免費發送加密貨幣或 NFT 到用戶的錢包當中做為獎勵,目的在於增加持有者數量,並透過空投的發放消息來吸引更多人的關注,空投雖然是一種免費獲得 NFT 的管道,但除了有特定的投放時間,需要持續關注社群公告外,由於數量上的限制,通常也會限制領取的權限,例如需按照留言順序排隊、已持有官方指定的 NFT,或在官方社群內達到一定的等級,才能獲得空投資格。
6、Auction
已具備一定知名度基礎的項目方,其 NFT 自然是眾人搶破頭的焦點,因此官方未必會採取單一定價,而是會透過拍賣會(Auction)的方式來販售 NFT,若能成功拍出高價,對於品牌更是一大助益。拍賣形式主要可以分為英式拍賣與荷蘭式拍賣兩種,端看項目方如何選擇,英式拍賣在拍賣時間截止之前,出價最高者便可標得 NFT,荷蘭式拍賣又稱減價拍賣,NFT 的標價會隨時間逐漸遞減,並由首位應價者得標,相比於 Gas War 的惡性競爭,這種拍賣方式更有古典風格。
7、白名單
簡單來說,白名單是 NFT 項目方所提供的一種保證,當你擁有該項目的白名單資格,便確保你具有優先購買 NFT 的權利,不用跟著眾人排隊搶購。只不過,官方並非佛心免費發送白名單,想獲得必須滿足許多特定條件,例如需邀請好友加入社群、轉推官方訊息,或是透過抽獎活動才能取得,如果你本身是 KOL 或明星,也可能會收到免費的白名單或空投,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幫助 NFT 的行銷。
8、二級市場
要是你既沒有拿到白名單,又錯過了 NFT 的投放,還是可以到二級市場去碰碰運氣,除了項目方所自行開設的二級市場外,NFT 收藏家也會將他們持有的 NFT,放到 Opensea、Lootex 這類第三方 NFT 交易平台進行售賣,其概念有點像是網路拍賣,是持有者之間的交易,不過價格通常會比 NFT 首次投放的價格要高,某些熱門的 NFT 項目,很可能一轉手就直接翻了好幾倍,當然,也有可能出現花大錢買下的 NFT,在熱度消退後大幅貶值的情況。
9、Floor price
從獲利的角度來看,NFT 項目方不會只發行一個 NFT,而是會推出一整個系列,再透過演算法賦予該系列 NFT 不同屬性與外觀,讓買家們既能獲得獨一無二的形象,又能夠藉著持有同系列的 NFT,而形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如知名的 CryptoPunks 就是最佳例子。而在二級市場中,就算是同一系列的 NFT,價格也有高低之分,其中的最低價格就稱之為地板價(Floor price),雖可以視為一種判斷 NFT 價值的參考指標,但也可能會因為投資者的操作而產生變動。
10、FOMO
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FOMO)並非是幣圈所獨有的詞彙,而是在數位時代下,人們面對資訊爆炸,擔心錯過重要訊息所產生的一種焦慮感,不過這個詞也精準描繪了 NFT 生態圈中,新手因為害怕沒有跟到某個可能會賺錢的 NFT 項目,所產生的衝動性購買行為。FOMO 雖然帶有負面意味,但現在其實也常被當成形容詞來使用,用來描述熱門 NFT 項目對於人群的高度吸引力。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