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Studio & Studio Display 評測:最強 Mac 組合,體積不用大、效能翻倍才是厲害

Mac Studio & Studio Display 評測:最強 Mac 組合,體積不用大、效能翻倍才是厲害

蘋果在今年春季發表會上,發布 M1 Ultra 晶片,是將2個 M1 Max 晶片封裝在一起,讓規格加倍、效能再加乘,同時也推出全新設計的 Mac Studio 電腦,出奇精巧的外型,展現最強 Mac 的新樣貌,同步也推出 Studio Display,成為 Mac Studio 的最佳組合。

文章目錄

M1 Ultra:2個 M1 Max 晶片合而為一

認識 Mac Studio 之前,得先來了解一下 M1 Ultra 。因為就在我們以為Apple M1系列晶片,在推出M1、M1 Pro、M1 Max 後,就會進入M2世代時,Apple 卻又再發表效能更強大的 M1 Ultra ,且首款搭載的機型就是全新設計的 Mac Studio。

由M1到 M1 Ultra ,電晶體數愈來愈多,晶片也愈大,且 M1 Ultra 是透過 UltraFusion 封裝架構,將2顆 M1 Max 晶片組合在一起。

整合2顆M1 Max晶片

M1 Ultra 是採用自訂的UltraFusion封裝架構,將兩顆 M1 Max 晶片,以矽中介板連接,建構出系統單晶片(SoC),帶來比 M1 Max 更強大的效能表現,並強調可同時傳遞超過10,000個訊號,提供每秒2.5TB的超低延遲,同時也能讓軟體視為單一晶片,開發人員不用重新編寫程式碼,直接發揮效能表現。而在連接兩顆 M1 Max 晶片的架構下,也讓 M1 Ultra 具備1,140億個電晶體,且 CPU 與 GPU 記憶體共用的設計下,最高可共用128GB LPDDR5記憶體容量,及每秒達800GB的傳輸速率,由數字來看,效能是以 M1 Max 為基礎的雙倍成長。

M1 Ultra 可共用最高128GB LPDDR5記憶體容量,及每秒達800GB的傳輸速率,足足比 M1 Max 多一倍。

低功耗、高效能特色

M1 Ultra 具備20核心 CPU,包括 16 個高效能核心和 4 個節能核心,以及最高 64 核心 GPU。標榜在同功率範圍內,比16核心的桌上型電腦晶片,高出90%的多執行緒效能,且使用少100 瓦的功耗,就能達到桌上型電腦的最大效能。這也表示除了具備更低的功耗、更省電之外,風扇還可安靜運作。此外,32GB 的神經網路引擎,也能更快完成機器學習的任務。

由Apple公布的資訊來看,M1 Ultra 效能將比16核心的桌機型 CPU,高出90%的多執行緒效能,同時功耗少100瓦。

內建ProRes加速器

在 M1 Max 晶片中,整合 ProRes 加速器,在 Compressor、Final Cut Pro、Adobe Premiere Pro…等專業影音編輯軟體上,執行 ProRes、ProRes Raw 檔案時,可以加速啟動,讓軟體運算更流暢。而在 M1 Ultra 中帶來雙倍的H.264HEVC 和 RroRes 運算能力,同時也標榜在播放18軌8K ProRes 影片串流下,CPU 和 GPU 仍可同時處理其他工作。

Apple M1、M1 Pro、M1 Max、M1 Ultra規格差異

 

M1

M1 Pro

M1 Max

M1 Ultra

電晶體數

160億

337億

570億

1,140億

CPU 核心數

8

8 / 10

10

20

效能核心數

4

6 / 8

8

16

節能核心數

4

2

2

4

GPU 核心數

7 / 8

14 / 16

24 / 32

48 / 64

神經引擎核心

16

16

16

32

記憶體

16GB

32GB

64GB

128GB

記憶體頻寬

68.25GB/s

200GB/s

400GB/s

800GB/s

ProRes加速器

1

2

4

5個 Mac Studio特色:配置最高規M1 Ultra晶片,豐富I/O滿足擴充需求

在 M1 Ultra 發表時,同步推出第一款搭載 M1 Ultra 的 Mac Studio,同時也是 Mac 家族的新成員,乍看之下,就像 Mac mini 的放大版,但不管是核心規格、硬體配置或是輸出入埠,都較 Mac mini 更為強悍與豐富。

Mac Studio & Studio Display 評測:最強 Mac 組合,體積不用大、效能翻倍才是厲害

特色1外型就像Mac mini放大版

第一次拿起 Mac Studio 時,會意外覺得重量相當沉,倒不是重量特別重,只是就面積來看,Mac Studio 的外型與 Mac mini 一樣,都是197×197(mm)的正方形,先入為主的觀念下,會覺得跟 Mac mini 差不多重,而忽略高度已由3.6公分,變高成19.7公分,重量也由1.2公斤,變成2.7( M1 Max 版)或3.6公斤( M1 Ultra 版)。

而這也就是為什麼 Mac Studio 就像 Mac mini 的放大版,且就算 Mac Studio 變重,但以體積來看,仍算是小桌機的範疇,機身維持以 CNC 單塊鋁金屬材質打造,堅固性相當不錯,不過,機身上的蘋果標誌,由 Mac mini 的銀色,變成黑色,這也呼應 Apple 高階機型的定位。

雖說 Mac Studio 的高度來到9.5公分,但其實整體也不算太大,高度還比 iPhone 13 Pro Max 矮。

特色2:M1 Max及M1 Ultra晶片

Mac Studio 分別有 M1 Max 及 M1 Ultra 晶片的兩種版本,M1 Max 首次是搭載在 MacBook Pro 14吋及16吋上,而 M1 Ultra 則是第一次應用在 Mac Studio。

但嚴格說起來,該是四種版本,因為 M1 Max 版本雖都為10核心 CPU,但 GPU 有24核心及32核心二種,價差為6,000元。而 M1 Ultra 是以 UltraFusion 封裝技術,將兩顆 M1 Max 晶片結合在一起,因此具備20核 CPU,但 GPU 也同樣分別48核心及64核心,價差則為30,000元。其他依記憶體、儲存空間的不同,也會同步反應在價格上。

也就是說最基本款的 Mac Studio,採用 M1 Max 晶片(10核心 GPU、24核心 GPU)、32GB記憶體、512GB SSD 儲存空間,售價為59,900元。而最高階款的 Mac Studio,採用 M1 Ultra 晶片(20核心 GPU、64核心 GPU)、128GB記憶體、8TB SSD 儲存空間,售價為239,900元。雖然這不是 Apple 最貴的 Mac,但換算下來,一台最高階版本,可以買四台基本版,不僅價差大,價格也高。

特色3:高達12個輸出入埠

在 Mac Studio 配置的輸出入埠,當然比 Mac mini 多了不少,扣除充電埠,大大小小共計有12個輸出入埠。

主要輸出入埠維持在機身後側,有4個Thunderbolt 4,可支援最高6K解析度的顯示器,以及40Gb/s的高速傳輸,也能支援充電使用,其他還有 RJ-45埠、USB Type A×2、HDMI、3.5mm耳麥孔,但可惜 USB Type A 只有 USB 3.1 Gen 1規格,只提供5Gbps的傳輸速度,以 Mac Studio 的定位,配上 USB 3.1 Gen 2帶來10Gbps的傳輸速度會更佳。

至於機身前側的輸出入埠,雖然都是 USB Type-C 埠與 SDXC(UHS-II)讀卡機,但因晶片版本不同而有差異,M1 Max 版是搭載 USB 3.1 Gen 2帶來10Gbps的傳輸速度,而 M1 Ultra 版則是2個 Thunderbolt 4,支援最高40Gb/s的傳輸速度。

特色4:外接5台顯示裝置

此外,以 Mac Studio 的核心規格,再加上輸出入埠的配置,為4個 Thunderbolt 4及一個 HDMI,最多可外接5台顯示裝置,當中,Thunderbolt 4可外接6K解析度、60Hz螢幕更新率的顯示裝置,而 HDMI 則可外接4K解析度顯示裝置,以小小體積的主機,即可打造多螢幕輸出的工作環境,對於工作室或影像創作的工作需求來說,絕對是有效節省空間,換取更大的顯示效果。

特色5:全新散熱因晶片有別

Mac Studio 的高度為9.5公分,Mac mini 的高度為3.6公分,幾乎是2.5台 Mac mini 的 Mac Studio,由內部結構的分佈來看,全新的散熱設計,也占去機身大約5分之3的空間。在核心零組件的上方,以雙離心風扇散熱,再加上精準設計的氣流通道,以及機殼背面和底部有超過4,000個散熱孔,能引導氣流通過內部零組件,並由散熱孔排出,為高性能晶片有效散熱。

另外,搭載 M1 Ultra 晶片的 Mac Studio,重量比搭載 M1 Max 晶片的機型重約0.9公斤,這是因為 M1 Ultra 版本是採用銅製降溫系統,而 M1 Max 是使用鋁製散熱片,因此在重量上有所差異。不過,同樣都強調在超高速度運算下,仍可保持相對的低噪音,甚至大部分的工作運算,不會聽到風扇運轉的聲音。

由內部結構的分佈來看,全新的散熱設計,也占去機身大約5分之3的空間。

Mac Studio外觀特色

機身前側有 SDXC(UHS-II)讀卡機,以及2個 Thunderbolt 4或USB 3.1 Gen 2。

機身後側有排序整齊的4個 Thunderbolt 4,以及 RJ-45有線網路孔。

後側還有2個 USB 3.1 Gen 1,以及 HDMI埠、3.5mm耳麥孔。

開機鍵設計在機身後側,在設定鍵盤上的 Touch ID 時,需要連按兩下。

機身後面的上方,有一大排散熱孔,內部是主要的雙離心風扇散熱系統。

機身底部還有環形的散熱進風孔,強化散熱機制,有助於高效能運算下的穩定度。

Mac Studio重點規格

晶片

M1 Max

M1 Ultra

CPU 核心數(效能 / 節能)

10(8 / 2)

20(16 / 4)

GPU 核心數

24

32

48

64

神經網路引擎核心

16

32

記憶體頻寬

400GB/s

800GB/s

記憶體

32GB(可選配64GB)

 

 

64GB(可選配128GB)

儲存裝置(SSD)

512GB(可選配 1 / 2 / 4 / 8TB)

1TB(可選配 2 / 4 / 8TB)

正面輸出入埠

USB Typc-C(10Gb/s)、 SDXC(UHS-II)讀卡機

Thunderbolt 4×2、 SDXC(UHS-II)讀卡機

背面輸出入埠

Thunderbolt 4×4、RJ-45埠、USB Type A×2、HDMI、3.5mm耳麥孔

尺寸

197×197×95(mm)

197×197×95(mm)

重量

2.7公斤

3.6公斤

售價

59,900元

65,900元

119,900元

149,900元

6個 Studio Display特色:5K Retina顯示器,內搭A13仿生晶片

隨著 Mac Studio 的發表,同步也推出 Studio Display,這也是 Apple 繼 Pro Display XDR 後,再推出的顯示器產品,外觀看似 iMac 的造型,實則是款27吋的5K Retina 顯示器,同時具備1,200萬像素超廣角相機、內搭A13仿生晶片,也成為 Mac Studio 最佳搭檔。

Mac Studio & Studio Display 評測:最強 Mac 組合,體積不用大、效能翻倍才是厲害

特色1:27吋、5K Retina顯示器

Studio Display 為27吋、5K解析度的 Retina 顯示器,採用 IPS 面板,螢幕比例為16:9、對比度為1200:1,亮度最高可達600尼特,並符合P3廣色域,顯像效果細膩漂亮,同時也支援原彩顯示技術,會依當前環境光源,自動調整最適合的色溫顯示。不過,在產品的規格及定位上,並沒有超越32吋、6K解析度的 Pro Display XDR,再加上 Studio Display 因為沒有支援 HDR 規格,無法播放或編輯 HDR 影像較為可惜,但這也反應在價格,Pro Display XDR 基本款159,900元,Studio Display 則為45,900元,兩者有近3.5倍的價差。

特色2:標準與Nano-texture玻璃

27吋的 Studio Display 與32吋的 Pro Display XDR一樣,都有兩種抗反射玻璃可以選擇,分別為標準與 Nano-texture 玻璃。

雖然兩種玻璃都強調低反射率,但視覺感受上,標準會有亮面的效果,而 Nano-texture 玻璃則像霧面面板,但不同於一般在玻璃上加一層鍍膜的方式,Studio Display 是直接在玻璃上以奈米等級蝕刻而成,因此可提供極低的反射與降低眩光的發生。

如果經常會在強光下使用螢幕,Nano-texture 玻璃可以帶來更好的顯像效果,但若是平時僅在一般環境下使用,並沒有特別偏愛霧面的視覺感覺,標準玻璃也已具抗反射鍍膜,倒不用多增加9,000元,選購 Nano-texture 玻璃。

27吋的 Studio Display 與32吋的 Pro Display XDR,都有標準玻璃與 Nano-texture 玻璃可選擇。

特色3:1 ,200萬像素相機及A13晶片

在 Studio Display 上還配置1,200萬像素的視訊攝影機,鏡頭為f/2.4光圈,具備122度的視角,規格與 iPad 上搭配的前置相機一樣,且透過 iFixit 公司拆解後得知,幾乎與 iPhone 11的鏡頭相同。此外,更搭載與 iPhone 11一同推出的A13仿生晶片,這也讓 Studio Display 的視訊鏡頭有了「人物居中」功能,不管是在視訊會議或與家人通話,都能隨時保持在畫面的中央,特別是在人物移動或多人加入時,都會自動調整,這也是近期 iPhone、iPad 都強調的功能,且除了在 FaceTime 使用外,也支援 Zoom 或 Webex 等視訊軟體上使用。

特色4:高傳真六揚聲器系統

而 Studio Display 也配備六揚聲器系統,共有兩對(四個)消除激振力的低音揚聲器,可產生飽滿重低音並降低多餘的振動;兩個高音揚聲器可帶來全音域效果,透過六個揚聲器的組合,能提供渾厚低音、精準中音和清晰高音的高品質音訊體驗。而透過內建的A13仿生晶片,也能處理多聲道的音效環繞效果,讓揚聲器可以支援空間音訊與杜比全景聲影片,打造身歷其境的音場效果。另外,也配置錄音室等級三麥克風陣列,具備高訊噪比及定向波束成形,且在A13仿生晶片運作下,也能夠支援呼叫語音助理「嘿!Siri」。

特色5:內藏電源供應的電路板

雖說 Studio Display 看似與 iMac 27吋相似,但機身厚度卻厚了不少,甚至比M1版 iMac 24吋厚50%,對於定位在顯示器,並非一體成型電腦來說,這樣的機身厚度打破 Apple 產品向來的輕薄風格。

不過,在透過iFixit公司拆解得知,除了內建視訊攝影機、六場聲器系統,還有A13仿生晶片外,內部還藏了電源供應器。過去,iMac 是採用外接電源供應器方式運作,但 Studio Display 是將電源供應器直接放置在螢幕內部,並設計成如主機板的薄度與體積,因此一打開機身就會看到全新設計的電源供應電路板,並再配置風扇協助散熱,也因此機身厚度變厚了些。

▲ 打開 Studio Display 可見外觀像主機板一樣的電路板,用來支援供電和數據傳輸。(圖片來源:iFixit)

特色6:三種支架可選擇

在自選的規格中,還有「可調整斜度的支架」、「可調整斜度與高度的支架」、「VESA吊架連接器」三種可以選擇,在採買時可以先決定需要標準的可調整斜度的支架,又或是VESA吊架連接器,這兩種支架不用加價,但若是選擇調整彈性更大的「可調整斜度與高度的支架」,需要加價12,000元。

雖然「可調整斜度的支架」能調整角度有限,但一支手就可以輕鬆調整。需要更大的調整空間,可加價 12,000 元,選配「可調整斜度與高度的支架」,無段式的設計,手感相當好。

Studio Display外觀特色

搭載1,200萬像素的視訊攝影機,具備122度的視角,在A13晶片運作下,提供人物居中功能。

螢幕頂端佈滿了網孔,這是用來協助散熱使用,機身內也配置了風扇。

六個揚聲器都配置在機身下方,透過A13晶片運算,可以支援空間音訊與杜比全景聲影片。

機身厚度大約是伍圓硬幣的直徑,內有全新設計的電源供應電路板。

配置4個 USB Type-C 埠,只有一個是 Thunderbolt 3,三個為 USB 3.1 Gen 2規格。

連接在機身上的電源線無法插拔,在佈線或移動螢幕時,得多加小心。

Mac Studio效能翻倍成長

目前 Mac Studio 在官網上有搭載 M1 Max 及 M1 Ultra 晶片兩種可以選擇,且又因 GPU 核心數不同,共計有四種版本,而此次測試的為 M1 Ultra 晶片,具20核心 CPU、48核心 GPU、32核心神經網路引擎核心,再配上64GB記憶體,及1TB SSD 儲存空間。

此次測試的為 M1 Ultra 晶片,具20核心 CPU 、48核心 GPU ,再配上64GB記憶體。

不免俗的透過測試軟體來進行效能評測,在支援 Apple M1晶片的 Cinebench R23測試中,多核心部分獲得24,228pts,單核心部分獲得1,537pts,在單核心部分,與之前測試的M1版 iMac 24吋、M1 Pro 版 MacBook Pro 16吋差異不大,但多核心部分,分別又有翻數倍的成長,可見在多核心運算下,M1 Ultra 晶片會有大幅的優勢。

而在 Geekbench 5中的圖形運算測試中,Metal 獲得89,698分,OpenCL 獲得76,675分,除了也比M1、M1 Pro 晶片成長數倍外,由兩者分數的差異來看,M1 Ultra 更適合影像創作的發揮。至於 SSD 讀取速度部分,也與配備1TB SSD 的 MacBook Pro 16吋相當。

在 CrossMark 的綜合測試中,總分獲得1,531分,影像編輯分數相當突出。

Mac Studio ( M1 Ultra )效能

Geekbench 5

Single-Core

1,781

Multi-Core

23,766

Metal  

89,698

OpenCL

76,675

Cinebench R23

Multi-Core

24,228

Single-Core

1,537

MP Ratio

15.76x

Blackmagicdesign Disk Speed Test

Read

5,805.4MB/s

Write

5,271.2MB/s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Overall Score

10,020

Average frame rate

60.0fpsa

影像編輯使用體驗

無法以測試軟體來量化的部分,我們也以操作體驗來分享,實際將5GB的照片以Adobe Lightroom開啟,並進行批次亮度、色調、飽和度調整,大約10秒即完成,這表現並不令人意外,在搭載 M1 Pro的 MacBook 16吋上就已經如此出色了。由於  M1 Ultra 具備4個 ProRes 硬體加速器,我們也利用 iPhone 13 Pro Max 拍攝ProRes格式的影片3分鐘,大約為17GB,再利用 Final Cut Pro 輸出4K、60fps影片,大約需要1分8秒鐘左右速度相當快。

將5GB的照片以 Adobe Lightroom 開啟,進行亮度、色調、飽和度調批次處理,大約10秒左右完成。

利用 iPhone 13 Pro Max 拍攝 ProRes 格式的影片3分鐘,大約為17GB,輸出4K、60fps影片,大約需要1分8秒鐘。

採購Mac Studio & Studio Display前的疑問

由 Mac Studio 及 Studio Display 的命名來看,產品的規格及定位,較適合工作室、SOHO族、創作者…等,對效能有特別要求的使用者,當然,這也不是絕對,一般普羅大眾只要有需求、只要喜歡、預算足夠,都能採購心目中的逸品,以下也整理多數人在選購時會遇到的疑問。

Mac Studio & Studio Display 評測:最強 Mac 組合,體積不用大、效能翻倍才是厲害

Mac Studio要選什麼規格?

採用 M1 Ultra 晶片,無疑是當前搭載 Apple Silicon M 系列晶片產品中,最強效能的表現,不過價格也較 M1 Max 版本多了一倍,基本款售價119,900元,不管是從規格或效能,甚至是價格來看,都不是定位在一般消費者使用,且以測試數字及坊間的使用者體驗來看,M1 Max 晶片的效能,已經可以完成多軌的8K高階剪輯需求,相信這已能滿足80%的用戶。若是有多餘的預算,建議可以升級記憶體或 SSD,且優先考量記憶體升級,因為記憶體是整合在主機板上,未來幾乎無法再升級,儲存空間還有外接的彈性。

當然,若已覺得 M1 Pro 或 M1 Max 不敷使用,該算是20%的金字塔頂端用戶,選擇 M1 Ultra 版本自然是當前 Apple Silicon 晶片所能獲得的最強效能。又或是目前為 Mac Pro 等級的用戶,正考慮進入 Apple Silicon M 系列晶片的生態系中,M1 Ultra 版本就會是當前的選擇。

Studio Display還是Pro Display XDR好?

目前 Apple 官網上自家的顯示器,只剩 Pro Display XDR 及 Studio Display,雖然 Pro Display XDR 是二年前推出的產品,但在規格及定位上還是高於 Studio Display,是款針對專業人士推出的產品。而 Studio Display 在螢幕等級、顯色、背光亮度都沒有 Pro Display XDR 來得好,更不支援 HDR,但價格只要三分之一,又加上新增前置相機、六揚聲器系統,以及A13仿生晶片,算是一款較符合多數人需求的主流消費型螢幕,如果不是有特殊工作需求,倒不必非選購 Pro Display XDR 不可。 

Studio Display與Pro Display XDR重要規格差異

 

Studio Display

Pro Display XDR

尺寸

27吋

32吋

面板類型

IPS

IPS with oxide TFT

解析度

5K(5120 x 2880)

6K(6016 x 3384)

對比度

1,200:1

1,000,000:1

亮度

600nit

500~1,600nit

售價

45,900元

159,000元

買Mac Studio,還是等待iMac 27吋?

要選擇 Mac Studio 還是 iMac 27吋,就是桌上型電腦加螢幕與一體成型電腦(AIO)的決擇。桌機的優勢是效能好、擴充性佳、自選螢幕,AIO 則是外型漂亮、節省空間,在 Mac Studio 與 iMac 27吋上也是一樣。此外,在 Mac Studio 發布之後,Apple 官網已將 iMac 27吋下架,未來若再推出,也將是搭載自行研發的 Apple Silicon 晶片,雖目前已有M2晶片搭載 MacBook 推出,不久之後M2系列也會廣為應用在其他產品線上,效能或許可期,但要與 M1 Ultra 一樣,組合2個 M1 Max 的高效能,散熱也將會是考驗,畢竟在 Mac Studio 上,M1 Ultra 版的散熱系統就與 M1 Max 版不同,且重量也更重,對 AIO 而言,就必需在效能與美型間取得平衡,且何時會推出新款27吋 iMac,目前也沒有明確的時間。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Sony Ear Duo- 無線開放式耳機內建語音助理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WL.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主要負責蘋果、手機、筆電、桌機、平板等產業領域,以及相關硬體的教學以及評測、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