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婦人的數位分身在告別式上與親人侃侃而談,AI技術STORYFILE打破生死界線

英國婦人的數位分身在告別式上與親人侃侃而談,AI技術STORYFILE打破生死界線

逝者已矣,留給人們無限的思念。死而復生一事,通常只會出現在電影之中,然而現今透過AI技術的輔佐之下,得以讓離世的親友再次回到我們身邊。

一位高齡87歲,名為Marina Smith的婦女便是透過這項技術,以數位分身的方式重新出現在自己的葬禮之上,更發表了演講,並回答了許多問題。

Marina的傳奇一生

Marina將一生奉獻於教育與慈善事業。她原先為一名老師,為了使人們對於納粹大屠殺的歷史有更深層的認識,1978年,Marina與她的丈夫在諾丁漢郡購買了一座廢棄的農場,將其改造成了一個基督教教堂和靜修中心,旨在幫助大屠殺的倖存者;1995年,他們將農場改造成了國家大屠殺中心博物館,至今仍然是英國唯一致力於大屠殺教育的博物館。

由於她在教育事業的努力與無私的奉獻,2005,Marina在女王新年榮譽名單上被授予MBE (Memb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大英帝國員佐勳章獲得者的縮寫)的殊榮。

英國婦人的數位分身在告別式上與親人侃侃而談,AI技術STORYFILE打破生死界線

STORYFILE的由來?

這項技術是由Marina的兒子Stephen Smith,洛杉磯人工智慧公司STORYFILE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與該公司的創意家Heather Maio-Smith共同研發。

2010年,Heather計劃與大屠殺的倖存者們共同創作一個關於大屠殺的展覽。當他們討論時,團隊成員意識到端純的展覽無法讓後世孫子有機會親自與倖存者交談、更深入地瞭解他們的經歷。

問題意識萌發後,該公司致力於利用她創造的互動概念來為後代人類保存當代的故事。2017 年,推出了STORYFILE的服務,以創建一個基於雲端、無代碼的自動平台,將互動式影片的力量帶到每個人的手中。

英國婦人的數位分身在告別式上與親人侃侃而談,AI技術STORYFILE打破生死界線

Marin在葬禮上的問答

2022年1月,Marina用了兩天左右的時間,借助網路鏡頭和電腦錄製了STORYFILE提出問題的答案。整個錄製過程大概用了20台同步攝影機,錄製完成後交由專家處理,如對Marina回答問題的片段進行標記,以此來訓練AI系統模仿一般人自然對話的方式來回應他人的提問。

葬禮上,Marina表現得十分大膽,透露了許多生前從未公開的生活細節。舉例來說,一個意外的問提讓她突然開始分享自己在印度的童年時光,這是所有人都不曾知道的一段往事;家庭成員們也是第一次聽到作為印度移民的艱難生活、以及父母離婚後的生活問題等等。

根據Stephen回憶,她還準備回答一些關於政治、環境和未來的更多觀點,而自己此前從來沒有和她探討過這些問題,十分有趣。Stephen進一步表示,正如發生在自己母親身上的事一樣,STORYFILE的技術會吸引那些不敢親自分享生活所聞的人,他說道:「人們在記錄時會感到更為安心和大膽,哀悼者也可能會聽到一些關於已故親人更真實也更私密的生活感受和細節。」

英國婦人的數位分身在告別式上與親人侃侃而談,AI技術STORYFILE打破生死界線

如何以40英鎊創作自己的數位分身

如何創建自己的STORYFILE?十分簡單,只需40英鎊即可。首先使用者需要選擇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可能會問到的話題,比如人際關係或童年秘密,然後他們會用幾分鐘的視訊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透過AI技術,轉化為他們的數位分身來回答問題。通過「自然對話與講故事系統」、「人工智慧互動記憶系統」與其他AI專利技術,STORYFILE可以建立數位與實體的面對面交流。

這項技術與Deepfake大相逕庭。Deepfake能夠模擬當事人說出此前從未說過的話,但是STORYFILE都是用真實的故事來回答問題,如果沒有合適的答案,系統會鼓勵訪問者提出下一個問題。

基於雲端自動化系統的支援,從問題生成、捕獲、轉錄、翻譯、自然語言處理、發佈、分發和最終使用者參與的一切。當有人提出問題時,系統能夠篩選該故事文件所有相應採訪剪輯,以找到直觀的片段進行回應。

STORYFILE鼓勵一些著名的當代人物使用該技術記錄他們的職業生涯。2021年,該公司就與《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的William Shatner合作,創造了一個他的數位分身。Shatner表示這將有助於「為未來幾代人保留他的記憶和遺產。」如此一來,未來的人們都能夠與Shatner進行對話,不是虛擬人物、不是Deepfake,是真正的William Shatner來回答人們關於他的生活和工作的問題。

英國婦人的數位分身在告別式上與親人侃侃而談,AI技術STORYFILE打破生死界線

該公司更進一步希望打造數位時空膠囊,以此連接一個人從過去到未來的點點滴滴。Stephen Smith設想了一個人們不斷記錄生活的世界,建議用戶可以記錄18歲的自己,並在50歲時回首與之對話;或是將年輕時的自己介紹給兒女認識。

反思「復活」一個人,真的好嗎?

近幾年,隨著AI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各式技術寄託自己對於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舉例來說,2020年,一位母親就借助阿里巴巴的AI技術重現了女兒的聲音;同年,韓國一個技術團隊也利用VR技術還原了一位因癌症去世的女兒;2016年,名為James Vlahos的美國記者自學程式設計,為父親量身訂製的人工智慧程式等,皆是活用AI技術的例證。

英國婦人的數位分身在告別式上與親人侃侃而談,AI技術STORYFILE打破生死界線

先前,《華盛頓郵報》記者Joanna Stern透過一個紀錄短片,向觀眾傳遞了數位遺產對於普通人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考慮去世後如何保存自己的身份。視訊中,Stern採訪了一位患有殘疾的年輕女性Lucy,她需要母親的日常照顧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在Lucy看來,如果能創建自己的數位分身,另一個自己可能會比她本人更長壽,但是她的母親卻沒有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去面對這樣的情況。

隨後Stern與Vlahos進行了交談。Vlahos為病重去世的父親創建了一個數位檔案—Dadbot,最大限度地保留父親生前的性格特徵和愛好,這樣他就能保持父親的交流。

最後是一家技術公司Terasem。該公司可以創建一個「意識檔案」(Mind File),方便技術人員將這個文件裝入機器人Bina48中。儘管這個機器人看上去有點粗糙,但是這個它也的確展現出了將人的「意識」帶入數位身體的潛力。

英國婦人的數位分身在告別式上與親人侃侃而談,AI技術STORYFILE打破生死界線

在現今的技術條件下,儘管被AI「復活之」後只能完成一些微弱的功能,距離我們理想中的情境還有著很大的距離,但這話題依然值得更的討論:如何在人性與科技之間取得平衡?

 

參考文章來源: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tech/1305863.htm

https://www.bbc.com/news/technology-62552696

https://storyfile.com/meet-the-team/

薛翰駿
作者

在職文字搬運工作者,見習歷史學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