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4 減配不加價,蘋果重新定義了什麼叫「划算」

iPhone 14 減配不加價,蘋果重新定義了什麼叫「划算」

儘管先前眾多消息表明新一代iPhone會上調價格,但在新的發佈會上,最終公佈的價格還是令不少人感到寬慰。除新機型iPhone 14 Plus外,其餘三款機型的起售價與前代機型完全保持一致。不過,在產業鏈物料成本顯著提高的當下,保持定價似乎需要使用者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iPhone 14/14 Plus直接沿用上代的A15晶片。

不得不說,這個行為的確「很蘋果」。就像此前取消充電插頭一樣,直到今天也沒有Android廠商敢邁出這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一步,別說是沿用上代SoC,放在幾年前Android廠商就是沒有使用X軸震動馬達都足以招來一陣口誅筆伐。

當然,蘋果對於Android陣營的競爭力並不會因此減弱。一方面,A15 Bionic晶片無論是性能,還是能耗表現,仍是Android旗艦SoC難以望其項背的。另一方面,蘋果重新對產品組合定價策略做出了調整,讓不同版本及記憶體容量的機型剛好卡在消費者的需求預期上,可謂刀法精湛。

在本次iPhone系列新品中,唯一廣受詬病的就是基礎版iPhone 14,作為前兩代產品的中堅力量,這一型號在蘋果的新品機型銷量中長期保持著50%以上的市佔率。而在新一代基礎版iPhone 14上,需要拿放大鏡去尋找的升級彷彿在告訴使用者:「別買了,不值得。」

就在本月初,行業分析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蘋果在美國的智慧手機市佔率佔比首次超過50%,超越Android手機成為第一。

iPhone 14 減配不加價,蘋果重新定義了什麼叫「划算」

這是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作為全球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最高的地區,過去十餘年Android憑藉開放、免費的特性在美國手機市場穩壓iOS一頭。但就在當下,蘋果卻在當家產品上選擇“擺爛”,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唯一的解釋是,“基礎版iPhone”已經結束了蘋果公司賦予它的角色。

iPhone需要價格錨點

新一代iPhone最大的變化就是原本那個“叫好不叫座”的mini機型被移除,在iPhone 6/6S時代廣受好評的Plus機型正式回歸。

關於iPhone mini,有人認為它是iPhone歷史上最失敗的機型,因為就出貨量而言,iPhone 12 mini在發佈後的出貨佔比為6%,而到了iPhone 13 mini機型發佈時,這一數字更是下降到3%。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mini機型的物料成本並不會比“基礎款”便宜。

一方面,蘋果需要單獨為mini機型打造全新模具,以及不同尺寸的器件來適應狹小的機身。另一方面,個別元器件其實是“越小越貴”,比如MIM(金屬粉末注射成形)元件。

這就延伸出一個問題:對於定價便宜且物料成本沒有下降的mini機型,為什麼蘋果會在iPhone 12 mini銷量失利後,堅持在13系列上延續該機型的更新?

其原因在於,兩代mini機型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小螢幕愛好者”的需求,更多的是起到價格錨點的作用。

以iPhone 12系列為例,這一代機型較前代產品最大的進步是支援5G通訊,相應的起售價也從前代iPhone 11的699美元提高到799美元。

可問題是,這已經是2020年的10月份,Android陣營內5G旗艦機型都更新兩批了,僅僅因為新增5G通訊難以說服消費者為徒增的100美元來買單。

在這個時候,mini機型“價格錨點”的屬性便尤為關鍵。因為這個“小螢幕旗艦”的缺點對於部分使用者來說是無法忍受的。

蘋果希望向使用者傳遞的資訊是:相較於售價699美元的iPhone 12 mini機型,iPhone 12支援雙卡雙待,擁有更大的螢幕和更持久的續航時間,這麼一看多出的100美元是不是就很划算了?

而在這一代iPhone 14機型上,蘋果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穩定產品定價。

iPhone 14 減配不加價,蘋果重新定義了什麼叫「划算」

與前兩年的智慧型手機行業相比,當下的行業競爭格局十分殘酷:5G換機潮的紅利期早已消磨殆盡、行業內已經明顯出現創新瓶頸、消費電子市場需求愈發疲軟。

在這樣的背景下,蘋果不能像過去一樣,僅憑一項技術的加持、或是一個概念的發佈就進行全系的調價。但與此同時,全球性的通脹使產業鏈的物料成本全面提高,如果想要保證利潤,就只能在相對入門的iPhone 14/14 Plus上動刀,讓這兩款機型在起售價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沿用庫存SoC來降低硬體成本。

當然,正如前文所說,如果mini機型在本代產品上得以保留,其硬體成本時下甚至可能會高於基礎版機型,再加上前兩代mini機型那個令蘋果難堪的銷量,mini機型沒有任何理由得以保留。

iPhone需要新的價格錨點,這個任務也自然落到了基礎版iPhone 14的肩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一代iPhone 14幾乎是沒有任何升級,除了進光量更大的前置鏡頭、更大尺寸的CMOS,還有衛星通訊外,發佈會上提到的功能升級幾乎都可以通過OTA來實現。

這代基礎版iPhone 14可謂是蘋果歷史上最乏善可陳的機型,可這就是蘋果所希望看到的。

如果蘋果告訴使用者“我們新機用了上代晶片,但價格沒有提高”,這是使用者萬萬無法接受的,但如果蘋果說“只需多加100美元,就可以升級為大螢幕iPhone”,恐怕就能夠被部分使用者所理解。

iPhone優勢依舊?

雖然蘋果在iPhone 14/14Plus機型上使用了“庫存SoC”,但這並不意味著iPhone的競爭力會就此削弱。

就目前來看,5GPU版本的A15 Bionic在性能上仍大幅領先於高通的同代產品。在3D Mark的Wild Life測試中,使用該晶片的iPhone 13 Pro要比驍龍8+高出15%左右。而在CPU測試中,尤其是單核性能表現上,前者更是對後者形成碾壓優勢,這種情況可能在驍龍8 Gen2發佈後也無法實現反超。

更何況,這一代全新加入iPhone 14 Plus完全具備成為現象級產品的潛質。

在2014年,IDC曾統計過iPhone 6/6 Plus的銷量資料,在這款機型發佈的前六個星期,iPhone 6 Plus出貨佔比高達60%,這堅定了蘋果此後向大屏化靠攏的決心。

但在iPhone 11機型後,大尺寸的iPhone 11 Pro Max與基礎版的差價過大,這讓大尺寸的iPhone出貨佔比開始降低,這個問題一直延續到今天。當然,Pro Max機型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大屏版iPhone”,因為在許多功能尤其是影像方面,歷代Pro Max都明顯與同代產品有顯著提高。

不過,對於很多消費者而言,他們沒有“電影級攝像”這類需求,他們所需要的僅僅是比6.1英吋更大的螢幕尺寸,以適應系統中堆疊的手勢操作。那麼在這個背景下,iPhone 14 Plus便完全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去滿足他們的需求。

此外,在這一代iPhone上,蘋果對於iPhone 14 Pro/14 Pro Max兩款機型的重視程度也明顯有所提高。

在軟體方面,儘管蘋果還是使用了被部分強迫症使用者反覆鞭屍的「藥丸」,但「動態島」的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Android手機上的缺點,卻被蘋果通過拿手的UI設計變為優點。只不過,現在壓力來到了應用程式開發者這邊,如何為這個「動態島」設計出適配應用的小工具,這是他們需要面對的難題。

iPhone 14 減配不加價,蘋果重新定義了什麼叫「划算」

 

別怪蘋果擠牙膏,是競爭對手太弱

在硬體方面,蘋果並沒有在發佈會上透露A16 Bionic的性能較前代產品有多大幅度的進步,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一代SoC的成本一定遠高於A15 Bionic。

早在去年第三季度,台積電就曾表示旗下晶片代工服務價格將上漲10%-15%。在今年2月,據《經濟時報》報導,為了確保新iPhone等裝置的產能重組,蘋果已經接受了漲價并包下台積電12-15萬片4nm產能,而這一批晶片的平均價格較此前還要上漲8%-10%。

實際上,iPhone Pro/Pro Max兩款機型的利潤率並沒有比基礎版iPhone高太多。

此前,Tom’s Guide曾對iPhone 13系列機型做拆解,報告顯示256GB容量的iPhone 13 Pro Max,售價1199美元,物料成本438美元,成本佔比36.5%; iPhone 13 512GB售價1099美元,物料成本約407美元,成本佔比37.1%,兩者相差無幾。

而在晶片價格大幅上漲的前提下,蘋果能夠保證其起售價與前代產品相同,這一點實屬難得。可見在面對智慧型手機行業當下的紅海競爭時,蘋果更希望讓iPhone 14 Pro/Pro Max兩款高階機型去撐起市場,儘管其硬體成本已經顯著提高。

當然,在2022年第三財季淨利潤同比縮減的情況下,蘋果也不會允許利潤率進一步降低,因此蘋果再一次展現了其精湛的刀法:提升不同記憶體版本之間的差價,畢竟雖然起售價不變,但128GB的記憶體已經越來越不夠用了。

在本次發佈會結束後,彭博社記者Mark Gurman發文表示,“iPhone總體保留了之前的外觀,同時增加了相機功能,增設衛星簡訊功能,以及動態島的設計。蘋果押注這些新功能,加上沒有大幅漲價,足以抵禦來自三星電子公司和其他智慧型手機對手的競爭。”

儘管Mark Gurman這位果粉在立場上可能不夠客觀,但在此前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庫克曾表示,2022年第三財季iPhone 的活躍裝置數在所有地區都創下了歷史新高。同時他還強調,轉換到 iPhone 的使用者數量也創紀錄。

就目前來看,在699美元以上的價格段中,蘋果依然難覓對手。

IFENG
作者

鳳凰網(科技),集綜合資訊、視訊分發、原創內容製作、網路廣播、網路直播、媒體電商等多領域於一身,並於2011年在紐交所上市(紐交所代碼:FENG),成為全球首個從傳統媒體分拆上市的新媒體公司。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