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M2 晶片的這代 MacBook,生來就很是坎坷。
在 M2 晶片研發過程中,原本是趕上台積電 3nm 技術的 N3,也就是第一代 3nm。
但 N3 的良率、水準加上成本,都未能達到理想狀態,在 2022 年下半年台積電試產之後,包括蘋果在內、高通、AMD 都取消訂單,並未真正投入量產。
連蘋果這種財大氣粗的甲方都沒能認可 N3,可見台積電第一代 3nm 的確沒有任何性價比。
隨著 M2 再次選擇了台積電第二代 5nm 技術,縱使蘋果更換了新架構,並且增加了 GPU 的核心數,但最終理論表現上只有微小的提升。
並且,比較致命的是,MacBook 全系(Air、Pro)的丐版 SSD 都存在著降速,且加記憶體和儲存仍然需要花費大幾千,M2 這代綜合產品口碑並不如 M1。
另外也有一個客觀原因,隨著居家辦公逐步成為歷史,曾經對 PC 透支的需求反噬,在年初 PC 市場有著一定程度的萎縮。
其中,蘋果的 Mac 甚至失去了接近 40% 的市佔率。主客觀原因之下,蘋果也向台積電發去停止生產 M2 的請求,並砍了一部分晶片訂單。
同時,或許是因為 M2 不太理想的迭代,也讓蘋果並沒有對 Mac 產品線進行調整。而是進行了一次常規的晶片迭代,甚至是沒有為 M2 Pro、M2 Max 舉行發佈會,像是 iMac、Mac Pro 等產品線也缺陣。
似乎對於蘋果,一切的爆發,都是在等 M3。
3nm 的 M3,會是救世主?
大概在去年年底,M3 晶片就有跑分消息曝出。
從分數上來看,M3 基礎款晶片,在 Geekbench 跑分上要比 M2 Max 還要強,並且效能也只是基礎款的水準。在此基礎上的 M3 Pro、M3 Max 可能會有著更「可怕」的能效比。
同時,也從側面展現了台積電第二代 3nm (N3E)變得成熟,一掃 N3 的陰霾。
不過,鑑於此前大部分廠商都砍掉了 N3 的訂單,讓台積電此前巨額投入打了水漂,此時也影響到了自身 5nm、7nm 的產能和佈局。
為了讓 N3E 順利轉型和量產,台積電針對 N3E 做了一點微小的調整。
相對於初始的計畫,N3E 會使用更少的 EUV 光刻層,從 25 層縮減到 21 層,降低了投產難度。成本下降,不過相關電晶體密度會比 N3 少 8%,仍然要比 N5 高 60%。
轉換到具體的能效表現上,台積電表示,N3E 相較於 N5 會有 18% 的性能提升,和 32% 的效能提升。簡單來說,台積電提供了縮水版的 N3E,降低了工藝複雜度,進而讓成本更低,更務實了。
按照蘋果以往的 M 晶片的升級策略,電晶體數的多少就直接代表了其性能的優劣。
更多的電晶體數目,並且不排除蘋果在 M3 中,一改 8 核心(4+4)CPU 的組態,為其增加更多的核心,比如與 M1 Pro 類似,很有可能讓其性能得到一個明顯的提升。
另外,對於 GPU 而言,得益於 N3E,不排除蘋果加入光追特性,與主流晶片保持一致。採用 N3E 的 A17 不排除也要加入光追,畢竟光追已經是高通、聯發科旗艦晶片的主流組態。
此前,蘋果高層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明確表示會把 Mac 遊戲做起來,依靠強大的硬體和開發平台吸引開發者,如此來說,光追必不可少。
對於台積電來說,一個新的製程節點往往在第二代就達到一個「甜點位」。
5nm 的 N4、N4P 就有著較為明顯的能效提升,並且隨著產線投入,製造成本控制的也更佳。
在台積電的 3nm 工藝計畫中,也有著多代的版本,調整後的 N3E 暫時還無法斷定是否為甜點位,但它卻可能是當下台積電最現實投產的工藝。
而對於蘋果而言,基於 N3E 的 M3,也可能更像是一次大版本的晶片迭代,也更值得升級。
當然了,蘋果如果改掉丐版 SSD 降速,那就更好了。
搭載 M3 晶片,Mac 就能一掃前恥?
不同於 Intel、AMD、NVIDIA,蘋果的 M 晶片並不外供,屬於罕見的自產自銷。
也就意味著,M 系列晶片就是為了 Mac、MacBook 等產品服務,最終的目的就是賣出更多的電腦。前文所言,M2 的 MacBook 之所以存在感不強,有主觀也有客觀原因。但 M3 系列的 Mac 能否「一掃前恥」也存在著主客觀因素。
主觀上,M2 系列中的 Mac 新系列也只有 MacBook Air,重新的設計風格,好看與否另說,但沒有延續「楔形」經典設計,加上完全的被動散熱,讓它本身就存在著一些爭議。
以及,蘋果保留了 M1 MacBook Air 和舊模具的 M2 MacBook Pro 13 兩款產品,為了區隔,悄悄提升了 M2 MacBook Air 的起售價。
正開始悄悄打破 Air 原本偏向入門,Pro 是專業級的一個價格區分,定位需要重新梳理。
另外,或許是因為 M2 系列晶片的提升不夠,蘋果也沒有對 iMac、Mac Studio 以及 Mac Pro 的更迭。
之前一直在傳聞的 MacBook Air 15,認為會在 WWDC 上發佈,這個節點它也只能搭載 M2 晶片。
它最大的賣點其實就是 15 英吋,定位有些類似於 iPhone 14 Plus,適合普通需求的性能,配合更大的螢幕,創造出一個「務實」的需求。
許多分析師認為,MacBook Air 15 的出現其實是有著兩方面的用意。一是為了試探市場需求,二是清空 M2 的庫存。
M2 晶片,有一種被臨時拉出來撐場子,只做過渡用的產品,精準的說,其實可以稱它為 M1.5。M3 的強勢,可能會讓蘋果重新梳理產品線,iMac、Mac Pro 這類市場細分需求,也會被重新容納到 M3 陣容當中,它或許更像是一次全產品線的迭代。
客觀上,其實也是競爭對手的覺悟(這裡指的是 Intel)。
在 M1 發佈之前,Intel 在 14nm 上有點走火入魔,對於處理器的創新不足,有些許擺爛躺平的意味。
即便 AMD 在 CPU 市場上給出了有相當競爭力的產品,Intel 仍然不為所動。
直到蘋果 M1 的出現,大小核心的運用,以及極致的能效比,讓人們重新認識了筆電,原來不插電真的能用一整天。
M1 給福斯帶來了一種有深刻認知的技術「飛躍」。
加上蘋果的影響力,衝擊到了 Intel 的軟肋,也讓 Intel 幡然醒悟。
Intel 在 12、13 代產品中也引入了大小核心,加入了多媒體格式的硬解,Intel 12、13 代 CPU 幾乎奪回了高性能 CPU 的關注度。
基於 Arm 的 M 晶片優勢在於能效比,高性能上其實不如 x86,加上 M2 晶片本來就沒有按照 3nm 的規劃投產,最終沒能推出 M 晶片的 Mac Pro ,也有如此的考慮。
即便 M3 的確達到了台積電 N3E 理想狀態,但實際當中也很難讓福斯體會到類似 M1 的一次技術飛躍。
對於大眾而言,Mac 產品線的調整細分,要比強勢的晶片,或許才是促進 Mac 銷量的勝負手。
M3 的加持,會讓這代產品有著更長的壽命,也會吸引更多舊時代的 Intel Mac 使用者更新。
蘋果產品行銷副總裁 Bob Borchers 在採訪中表示,蘋果接下來業務增長的重點,以及目標在於,用 M 晶片規律持續的更新,來逐步取代老使用者手裡的舊 Intel Mac。
相對於擴展其他業務來說,這種換機需求,會是 Mac 業務持續增長的最大潛力,沒有之一。
全新製程的 M3 晶片,以及重新梳理過的 Mac 系列,就是蘋果打算換掉老使用者手裡舊裝置的雙重策略。
3nm 對於 M3 晶片來說,它確實是一個決定因素。但對於蘋果想要的提振銷量來說,它只是其中一個小方面,更重要的實則還是蘋果如何定義不同的 Mac 產品。
- 延伸閱讀:傳搭載 M2 Max 和 M2 Ultra 晶片的高階蘋果 Mac 正在測試中,將於 WWDC23 發佈
- 延伸閱讀:庫克不愛元宇宙!邀請開發者「寫出新世界」(Code new worlds)暗示WWDC即將推出 Reality Pro 眼鏡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