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筆電會因為特色、功能、規格…等不同,分為入門筆電、主流筆電、電競筆電、創筆者筆電、商務筆電…等,但實際挑選筆電不管是哪一類型的,還是會回歸到筆電規格及價格面來考量。因此,在準備採買筆電之前,有些關鍵規格不可不知,唯有透過對規格的了解,才能從琳瑯滿目的產品中比較出差異,進而買到適合自己的筆電,以下我們就從幾項不可不知的規格來看起。
文章目錄
選擇系統:Windows 筆電、MacBook、Chromebook
過去在挑選筆電時,大都會從處理器、記憶體、儲存空間…等看起,但隨著 Apple 推出自行研發的 M 系列晶片給 MacBook 系列使用,並強化 Apple 生態系後,現在挑選筆電前,不如先決定要買 Windows 筆電,還是 Apple 電腦,因為這將會是不同系統的選擇,並影響其他規格的考量。
當然,Window 系統目前還是最普及的平台,可選擇的機型也較為豐富,在軟體的支援度上更為成熟,且大部分的公司及學校的電腦設備,還是以 Windows 為主,如果學校或公司對 Apple 電腦的支援度不高,建議還是選擇 Windows 系統,才不用一直花時間或金錢去找相容的軟體版本,且可選擇的品牌也較多,產品類型也更為豐富,不管是輕薄筆電、電競筆電、創作者筆電...等,都有許多機型可以選擇。
至於現在愈來愈多人使用的 Apple 電腦,旗下的 MacBook 則是使用自家開發的 macOS 系統,產品線較為簡單,分為 MacBook Air 及 MacBook Pro,除了深受設計工作者喜愛外,也愈來愈多學生使用。也因為系統相對 Windows 來說較為封閉,不會中毒是一大特色,當然,並不是真的不會中毒,只是因為系統的封閉性而讓機率較低,同樣也因為系統的封閉,軟體及遊戲的支援相對較少。
除了 Windows 電腦、MacBook 外,市場上其實還有 Chromebook 可以選擇, 是搭載由 Google 推出原生於 Chrome 瀏覽器的 ChromeOS 系統,由於結合 Google 服務,且少了系統的授權費用,價格也更親民,大都應用在教育市場及商用市場,目前市場的選擇也不少。但因是以雲端工作平台為訴求,因此並不能安裝桌面軟體使用,但由市集下載對應的工具使用。
看懂處理器差異:Intel、AMD、Apple M 系列
決定了系統之後,自然要了解筆電的基本規格,最核心的關鍵就是處理器,目前市場上還是以 Intel 為大宗,當然 AMD 也有對應的產品器可選擇,然而,如果是選擇 MacBook,就要認識 M 系列晶片。
由於 Intel 幾乎每年都會推出新的處理器,而目前還是以第 13 代 Core 系列為主,入門可選 Core i3,主流可選 Core i5,效能可選 Core i7、Core i9。由於延續「效能核心(P-Core)」加「效率核心(E-Core)」的混合架構設計,除了依功耗不同分為 Core H、P、U系列外,因應不同類型的筆電使用外,再擴大媲美桌上型版本的 HX 系列產品線,且透過增加 P-Core 與 E-Core 核心數目、支援更高原生時脈的 DDR5 記憶體,以及豐富的擴充性,讓筆電設計更加多元。
不過,Intel 已經發布 Meteor Lake 平台,首次導入 Intel 4 (原為 7nm)製程,也是首款使用 Foveros 先進 3D 封裝技術的處理器,同時更是首款配備 Intel AI Boost 人工智慧引擎的處理器,因此 Intel 推出全新品牌命名,分別為 Core Ultra 9 、Core Ultra 7、Core Ultra 5 處理器。
AMD 處理器也是幾乎每都更新,現在來到 Ryzen 6000/7000系列,依然有多核心效能上的優勢,也可以依型號來看等級,Ryzen 9/7/5/3,數字愈高表示效能愈好。不過,AMD 處理器更新的速度較 Intel 處理器慢,因此,以市場銷售的機型來看,採用 Intel 平台的較多,但 AMD 平台有內顯效能較為優異的特色,再加上具有價格經濟的優勢,如果有預算上的考量,也可以選擇 AMD 平台。
至於 MacBook 系列使用的 M 系列晶片,是 Apple 於 2020 年發布首款以 Arm 架構設計的「M1」晶片之後,之後還有 M1 Pro 及 M1 Max,而在 2022 年再推出 M2 系列,目前也有 M2 Pro 及 M2 Max,搭載在 MacBook Pro 上,至於在 2023 年則推出的 M3 、 M3 Pro 及 M3 Max 晶片,同步搭載在 MacBook Pro 14 吋及 MacBook Pro 16 吋上 。
- 延伸閱讀:10個Arm筆電的解惑Q&A-從架構優勢、軟體相容性到作業系統限制一次解答!
- 延伸閱讀:Intel正式推出Meteor Lake行動版處理器,內顯效能翻倍、內建NPU AI加速器
- 延伸閱讀:AMD發表Ryzen 804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NPU AI加速器效能提升60%
需要的螢幕尺寸:10~18 吋都有,OLED 螢幕愈來愈多
螢幕尺寸的選擇相當多,從 10 吋以下到 18 吋以上,都有產品可以選擇。主流或輕薄筆電大都為 13~14 吋、效能筆電則為 15~18 吋,且 Full HD 螢幕解析度已算是基本規格,現在 2K 解析度算是主流,更高規格的機型則會配置 4K 解析度,且近期螢幕比例由 16:9 轉為 16:10,可顯示畫面也相對變得更多一些。
近年來隨著螢幕窄邊框設計的普及,讓螢幕佔比也相對提高,目前普遍都有 80% 以上,旗艦機可以超過 90%,在視覺感受上,會覺得螢幕好大,甚至有全螢幕的視覺感。此外,窄邊框設計同時能讓機身尺寸變得更小,這也是近期筆電尺寸比過去還小的原因之一。
而因應筆電的功能特性,除了尺寸不同外,面板也有差異,且近期有愈來愈多機型採用 OLED 螢幕,較過去 LCD 螢幕具備顏色飽和、色彩鮮豔、極致純黑、超高對比度…等特性,特別是在講究螢幕顯像能力的創作者筆電上,OLED 螢幕的應用更多。至於電競筆電則會強調螢幕更新率,一般筆電的螢幕更新率大約為 60Hz,但電競筆電目前已經來到 360Hz 以上的規格,以及 3 毫秒以下的反應速度,在遊戲中可以降低殘影的發生。
儲存裝置大小:8GB 記憶體、512GB SSD 為主流
在 Intel 第 13 代 Core 系列處理器架構來看,記憶體支援 DDR5/LPDDR5/DDR4/LPDDR4 規格,提供筆電廠商更彈性的搭配組合,通常薄型筆電會配置較低功耗的 LPDDR5,效能型筆電為 DDR5 規格,而主流記憶體配置都來到 16GB,畢竟在 Windows 11 系統的硬體規格要求下,記憶體至少要有 4GB,習慣在筆電上同時開多個程式或網頁,記憶體若能搭載至 16GB 以上會更好。此外,薄型設計的筆電,記憶體大都是焊在主機板上,因此無法自行升級,若未來有升級的打算,記得要先查詢記憶體的擴充條件。
至於儲存裝置部分,目前 SSD 已經相當普及,建議至少要有 256GB以上,512GB 會更好。而在 SSD固態硬碟規格上又可以看到 SATA SSD、NVMe SSD 和 PCIe SSD,也就是「介面」不同,這也影響到讀寫速度,目前主流介面為 PCIe 4.0 NVMe M.2,另一個影響速度則是 SSD 的品牌。若是有安裝 2 條 SSD,還可以設定 RAID 0,藉此拉高讀寫速度,藉此得到比單顆 SSD 更好的效能。
另外,也會看到一些機型,採用體積較小、電力消耗也低的 eMMC(Embedded Multi Media Card),但讀寫速度通常較 SSD 低,且沒有大容量的選項,但建議至少要有 256GB 以上。當然,還是有些筆電仍配置硬體為儲存空間,可能是產品定位在入門,又或是需要有大容量的儲存空間,因此在選擇時可以注意硬碟轉速及容量,若是較為入門的定位,至才也要有 500GB,若是以儲存為考量可以考慮到 1TB 以上。
顯示晶片的選擇:內顯還是獨顯好?
除了上述提到的處理器、記憶體與儲存裝置,還有螢幕尺寸及面板的選擇外,另一個與筆電效能息息相關的規格就是顯示卡。不過通常有顯示卡的需求都會和特定的應用相關,例如玩 3A 遊戲大作,或是針對專業工作者在 3D 動畫、設計或影音後製…等應用上的加速,若是有關於 3D 效能的需求,都建議可以搭載獨立顯示晶示的機型,如電競筆電與創作者筆電。而目前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 系列顯示晶片的選擇較多,但多了獨顯的規格,也會反應在價格上。因此,若是沒有 3D 效能的需求,其實採用與處理器整合型的「內顯」,已可以應付日常使用,甚至要玩小遊戲及輕量的影片剪輯都沒有問題。
必要的輸出入埠:USB Type-A、USB Type-C、HDMI
除了核心規格外,機身配置的輸出入埠也很重要,如果長時間文書處理使用,鍵盤的手感就很重要,且許多人會習慣外接滑鼠,或是外接 USB 隨身碟讀取資料,甚至接上視訊鏡頭、耳機、麥克風…等,而這些外接的需求就考量到輸出入埠夠不夠用。此外,除了 USB Type-A 埠之外,近期 USB Type-C 埠慢慢也成為主流,但 USB Type-C 不等於 Thunderbolt,這經常讓人搞混,如果經常會外接影像裝置,如外接儲存裝置、投影機、SD 記憶卡時,不妨可以選擇具有多元輸出入埠的機型,就不用額外購買其他轉接線,也不用擔心忘了攜帶配件的窘境。
電競筆電推薦
電競筆電挑選首先需要高效能,因此搭載的規格必是當年度最強悍的規格,不論是不鎖頻的處理器又或是獨立顯示晶片,都因為高規及高效能,價格也相對較高。且隨著近年製程的進步,處理器及顯示晶片的效能表現及穩定度也有大幅成長,甚至可用來替代桌機使用,但這並不表示可以完全取代桌機。
而電競筆電螢幕大都會配置 15 吋以上,且還會特別強調螢幕更新率及反應速度,如此在執行 FPS 射擊遊戲這類畫面轉換和切換節奏較快的遊戲時,畫面才會更順暢,並減少殘影的發生,以提升遊戲體驗。例如規格較為旗艦的電競筆電,通常會配置 240Hz 以上的螢幕更新率,例如 Acer Predator Triton 17X、MSI Raider GE78 HX Smart TouchPad、Razer Blade 18...等。
為了追求更輕薄的產品體積,並且簡化筆電內部設計,現在許多產品都不允許使用者額外加裝記憶體,若玩家擁有中、高度的遊戲需求,16GB 以上的記憶體容量,其實會較主流的 8GB 來得更加妥當。至於儲存空間,許多遊戲動不動就5、60GB的安裝容量,建議電競筆電擁有至少 1TB 容量算是比較合理的選擇,若僅 512GB 則有些不太足夠。
另外,在電競需求的高效能運作之下,機身自然會產生高溫,因此,各廠商都會特別強調自家開發的散熱機制,例如多個風扇、多根導管、特制的風扇設計…等,目的就是快速排出熱氣,維持機身穩定運作、不當機,這也是電競筆電較為強調之處。
- 延伸閱讀:Acer Predator Triton 17X 詮釋何謂效能頂天!2023 電競筆電界旗艦王者當之無愧
- 延伸閱讀:GIGABYTE AERO 16 OLED 開箱實測-NVIDIA GeForce RTX 40 系列 + 13 代 Intel Core H 效能雙核,唯一 4K OLED 雙校色認證螢幕,為成就創作者而生!
- 延伸閱讀:MSI Raider GE78 HX Smart TouchPad 實測:效能出色,搭配次世代操控介面讓你比其他人更快一步!
創作者筆電推薦
所謂創作者筆電,就是為影像工作者、數位內容工作者、繪製 2D 或 3D 圖的工作者…等,所打造的行動工作平台,顯示晶片大廠 NVIDIA 也為創作者打造「NVIDIA Studio 平台」,以強化軟硬體的相容性。
不過,高效能配置的創作者電腦最常被拿來與電競筆電比較,畢竟市場上也有許多人為了高效能而採買電競筆電,但兩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當中,外型是最顯而易見的不同,創作者筆電沒有電競電腦要展現的肌肉線條,跑車、戰機線條,也沒有過多的RGB燈光,另外,由核心規格、螢幕、輸出入配置上,都可見不同之處。
在規格上,目前大都會配置高效能、不鎖頻的處理器,甚至是電競系列不會採用的 Intel Xeon 系列處理器。至於 NVIDIA Studio 平台則明確規範最低規格配置,要具備 GeForce RTX 2060 或 Quadro RTX 3000 以上,當中,Quadro RTX 並不會用在電競系列上。
也因為部分創作者對顏色準確度的要求都特別高,因此,多數創者作筆電除了強調高解析度的螢幕之外,顏色的校準也格外重要,各家廠商除了使用自家校正技術,調校螢幕顯示的顏色之外,大都還會支援 100% AdobeRGB 廣色域、100% DCP-P3、Delta E<2 的色彩精準度、 X-Rite Pantone 校色…等。例如 GIGABYTE AERO 16 OLED 具備 X-Rite 工廠校色與 PANTONE Validated 色彩「雙認證」,或是 MSI Creator Z17 HX Studio 出廠前逐台校色與 Calman 的顯示標準認證也能完美符合創作者的專業要求。
- 延伸閱讀:GIGABYTE AERO 16 OLED 開箱實測-NVIDIA GeForce RTX 40 系列 + 13 代 Intel Core H 效能雙核,唯一 4K OLED 雙校色認證螢幕,為成就創作者而生!
- 延伸閱讀:MSI Creator Z17 HX Studio 創作者筆電評測:效能出眾、造機工藝一流,MSI Pen 2 多功能觸控筆助你將靈感化為大作!
商務筆電推薦
對於商務人士來說,經常會需要攜帶筆電出差或拜訪客戶,因此筆電是否易於攜帶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通常會選擇輕薄的機型,甚至是 1 公斤以下的超機薄筆電,例如 ASUS ExpertBook B9 OLED(B9403)更是標榜為全球最薄 14 吋 OLED 商務筆電。且為了要滿足商務人士長時間作業的需求,除了電池續航力是否足夠,螢幕尺寸與觀看的舒適度也會是選購時的重點,甚至螢幕可以 360 度翻轉或 180 度展開,都能利於更多情境下使用。
在搭載的核心規格及作業系統部分,為了能讓公司的 MIS 方便管理,避免個人使用不當造成系統中毒、被駭而影響企業內網安全,或是有資料外流的問題。多半會搭載針對具商務安全功能的處理器,如 Intel vPro 就是專為企業業務而建構,Windows 作業系統則是功能更全面及安全性更嚴謹的專業版。
此外,商務筆電相較於一般消費級筆電,更重視系統的安全性防護,除了系統本身的密碼防護,多半具備額外的安全認證機制,如指紋辨識、臉部辨識,機身輕盈的 MSI Prestige 13 Evo 就具備 IR 攝影機臉部辨識、指紋辨識。另外對於系統內資料的加密,商用筆電也都有額外的技術來防護,即使筆電不幸遺失或是被竊,也能有效防止資料外洩。
- 延伸閱讀:Asus ExpertBook B9 OLED(B9403)開箱評測:14 吋 OLED 螢幕、重量僅 990 克,售價 46,990 元起
- 延伸閱讀:990 克羽量級商務筆電 MSI Prestige 13 Evo 開箱實測:效能、輕薄、美型一次到位!
文書筆電推薦
所謂的文書筆電,就是用來執行 Office 檔案、收發 e-mail、瀏覽網頁,或是玩玩小遊戲、看看串流影片等,通常也是市售筆電最多的機型。在挑選文書筆電時,會先決定價格是否在自己可承受範圍內,例如只想買平價筆電;或是對規格並不十分熟悉時,則只要專注於左右筆電能力的處理器、記憶體、硬碟容量,大致上就可買到一部速度、效能都合乎期待的筆電。
首先,先想想會拿筆電做什麼再考慮要哪一種 CPU。如果單純上網、打文件報告、看影片,不需要選擇昂貴的高階 CPU,像是 Intel Core i3 或 AMD Ryzen R3 這類入門款即可;若是會用來玩遊戲、使用繪圖軟體就需要效能高、速度快的 Intel Core i5、Core i7 或 AMD Ryzen R5、Ryzen R7 這類中高階 CPU。
至於記憶體與日常使用息息相關,市面上大多數文書機多半會配備 8GB 以上,基本滿足一般需要,想要更進一步肯定是不夠,為了保留餘裕,建議可以選購至少 16GB 的機型。若有繪圖軟體或遊戲等需求,預算又充足的提前下,可以考慮 16GB 以上,當然,也要挑選的機型有支援才行。另外,如果習慣將所有檔案全部存放在電腦本機硬碟中,硬碟容量是你需要側重考量的重點之一,但硬碟絕對不是只能讓你存放檔案而已。現在大多數機型都已經採用 SSD,可提供更快的讀取與寫入速度,常見的規格選項為 256GB、512GB 和 1TB,如果你會安裝很多應用、遊戲軟體,買大一點的容量比較不會遇到空間捉襟見肘的情況。若你的預算有限,可以將筆電本身的硬碟用來安裝軟體,檔案和照片則可儲存在另外選購的外接式硬碟中。
另外,現在筆電的機身都較過去輕薄許多,市場也常會將文書筆電範指為輕薄筆電,當然,這不包括強調 1 公斤輕量的極輕薄筆電,而是在規格、較價、機身重量...各方面都更為均衡的筆電,因此,如果預算較為寬裕,也可以選擇輕薄筆電做為文書筆電使用。例如 Acer Swift Go 被定位為輕薄型機種,也配置相當完整的連接埠,更重要的是具有相當不錯的性價比。
大學生筆電推薦
學生通常是採買筆電的一大族群,就像小型化社會,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有許多因素需要考慮,以確保能滿足學業和娛樂的需求。因此,在採購前應該明確了解使用需求,是專注於文書處理、程式設計還是多媒體創作。其次,預算也是一個關鍵考量因素。
如果只需要文書處理,一台文書筆電就足夠應付,且方便攜帶,適合上課和圖書館使用。然而,如果需要處理較為龐大的數據、執行複雜的程式或進行影音編輯,則需要一台較高規格的效能筆電,配備高規處理器、獨立顯示晶片和大容量記憶體,也可能是電競筆電或創作者筆電。例如 Lenovo 在 Legion 電競品牌中,再推出 LOQ 品牌,首款 Lenovo LOQ 15 就是提供更好的性價比,又或是 Asus Vivobook Pro 16 OLED 為向來高價的創作筆電,帶來高性價比的選擇。
此外,也要留意筆電的連接埠和擴充性,以確保有足夠的 USB-A、USB-C、HDMI 埠等,可滿足不同的連接需,如連接滑鼠、USB 隨身碟、投影機...等。在擴充性上,還可考慮筆電未來的升級性,如更換硬碟或增加記憶體,如果記憶體是焊在主機板上,未來沒有升級空間,在採買時就要立即決定。最後,保固和售後服務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選擇有良好售後服務的品牌,才能確保在遇到問題時能夠迅速獲得協助和維修。
- 延伸閱讀:Asus Vivobook Pro 16 OLED 開箱評測:更強調性價比的 16 吋創作者筆電,售價 40,900 元起
- 延伸閱讀:Lenovo LOQ 15IRH8 開箱評測:整合 Legion 電競技術,效能不俗的入門級電競筆電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