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網路上出現一篇介紹 ArVid 技術的文章,出自一位名叫 Jacob Philip 的部落客之手,內容是有關於 90 年代的俄羅斯,如何透過非常規的手段,將 VHS 錄影帶的磁帶做為媒介用來存儲數位資料,並將其發展成為一種有效的替代備份產品,藉此解決碟盤式硬碟容量不足,且售價過於昂貴的問題,由於其出現的時間僅有短短數年,且限於俄羅斯與前蘇聯等部分地區流通,所以現存資料並不多。
Jacob Philip 的本職是一名行銷專業人士,根據他的自述,他是從去年底開始著手蒐集 ArVid 的相關資料,由於他正好通曉俄語,因此能夠接觸到比維基百科更為完整,且更接近一手的原文資料,總共大約花費了 4 個月的時間,終於把蒐集到的資料彙整成完整的研究內容,即為其部落格上的 〈ArVid: how Russians squeezed 4 hard drives into one VHS tape in the 90s 〉這篇文章。
據 Jacob Philip 的研究,ArVid 出現的時空背景,正好處在 1991 年蘇聯解體之後,那時有許多西方的電子設備大量引進俄羅斯,其中也包含了 386 個人電腦,不過當時的硬碟售價相當昂貴,500MB 硬碟要價 200 美金,是許多俄羅斯人整整一個月的薪水,而 ArVid 要價 80 美元,雖然也不算便宜,但能夠把 3 小時的 VHS 錄影帶,轉換成相當於 2GB 大小的儲存媒介,單位儲存成本還是相當划算的。
ArVid 的套裝包含了一張 ISA 介面卡、3.5 吋應用程式磁碟片、數據傳輸線以及說明手冊,傳輸線用以連接電腦以及家用錄影機,並使用電腦以及錄影機的遙控器進行操作,其主要原理是透過 ArVid 把電腦中的數據轉化為影像訊號,再錄製到錄影帶的磁帶當中,寫入速度約為 100KB/s,在後來的版本則可達到 325KB/s,為了確保錄製的資料正確,還會進行額外的校驗與糾錯手續。為提高備份的品質,所使用的家用錄影機以及 VHS 錄影帶也有所講究,甚至建議把錄影機放在更穩固的表面上,降低寫入時的震動。
另一方面,由於 VHS 磁帶的特性,其實不太適合反覆的讀取和寫入,因此較好的作法是用來備份那些不會經常用到的檔案,以辦公室以及學術用途的使用情境居多,也有人在裡面灌滿電腦遊戲當成大補帖出售,或是當成監視錄影系統的儲存媒介。
據生產商 PO KSI 所述,在 ArVid 在短短 5 年的生命週期內,一共生產了 20 萬套,Jacob Philip 對此表示存疑,因為自始至終,ArVid 都是一款偏小眾的產品,多數人其實根本不知道這麼大的容量可以用來存些什麼,當時並沒有 MP3、沒有影片可下載,當然也沒有 BT 這類技術。此外,ArVid 的操作方式複雜,過程中還需要解決許多機器相容問題,更遑論是與其他人進行檔案交換了。不過,這都無礙於 ArVid 在當時環境的限制下,所展現出的創新思維。
▲ ArVid 的設定、讀取及寫入畫面。
更多 ArVid 的相關技術細節,建議可以前往 Jacob Philip 的網站一探究竟,另外,Jacob Philip 還另外寫了一篇〈After ArVid – Closing Notes 〉,講解他的研究過程以及資料來源,同樣值得一讀。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