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科技公司「渣男」式交易:買人、買技術,為什麼就是不想買公司?

解讀科技公司「渣男」式交易:買人、買技術,為什麼就是不想買公司?

近期矽谷AI投資出現了一種新型“渣男”式交易模式。大型科技公司通過技術許可和關鍵人才僱傭的方式,而非全面收購,來吸納人工智慧初創公司的核心技術和團隊。

這種模式不僅使初創公司的創始人能夠在大公司的資源支援下繼續其技術創新,而且為投資者提供了快速的回報途徑。

最明顯的一樁交易,就是Google與人工智慧初創公司Character.AI的交易為例,Google選擇支付27億美元獲得Character.AI技術的許可權,而非直接收購公司。

官方說法是這筆錢是為了獲得Character的技術授權,但條件之一是要Character.AI的創辦人沙澤爾同意回Google工作。

在Google內部,普遍認為讓沙澤爾回來才是Google同意支付這筆高昂許可費用的主要原因。

作為交易的一部分,沙澤爾從他持有的Character.AI股份中獲利數億美元。對於一位既沒有出售公司,也沒有讓公司上市的創始人來說,這筆收益頗為豐厚。這位48歲的工程師現在成為Google AI技術的三位領導者之一,負責為其最強大的AI聊天機器人Gemini開發下一個版本。

為什麼不直接併購?

這筆交易使Character.AI的投資者在兩年內獲得了2.5倍的回報,但公司剩餘員工則無法分享到這筆交易的財務收益,引發了行業對這種「渣男」式交易的質疑。

有很多人質疑,這麼大一筆錢,Google為什麼不直接把Character.AI 併購下來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搞出一個「技術授權」?

不過,這種新型交易方式,實際上是大型科技公司試圖避免監管審查,同時保持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地位。

這幾年來,各大科技公司都不斷的傳出大大小小的併購案,但是其中有很多併購案,到最後都是在等待各國監管機構的審核一拖再拖,甚至到最後無疾而終。這種情況越來越頻繁,大型科技公司如Google、亞馬遜、Meta、蘋果和微軟等,正受到監管機構的密切關注,以確定它們是否通過收購初創公司等方式限制市場競爭。

但是,在AI領域上,現在正是技術發展的高峰期,每過一個月就有許多不同的技術冒出來,進步飛快。因此,科技公司如果再把時間浪費在等待上,恐怕遠水救不了近火。

就再以Character.AI 的這次「技術授權」來說,Google花了27億美元,但是可以換來讓沙澤爾這位AI界的大佬立刻上線救火,協助他們開發Gemini,不用等待審核監管,就Google的角度來看,可能是比併購還要划算的交易。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