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大專院校文學院人數下滑,「文組無用論」再次甚囂塵上。許多文組學生開始迷茫,有的後悔讀文組,有的緊張起文組出路。
在生成式 AI 面前,文組是否無用武之地?如果你這麼想,或許是對 AI 有所誤解。
文章目錄
生成式 AI 背後,不是只有資料科學家
為什麼各國都在開發自己的語言模型?文化即國力。就像遊戲《文明帝國》系列,蓋出世界奇觀、輸出文化影響力,即可取得「文化勝利」。好萊塢電影、韓國影視都是很好的例子,在不知不覺中,將流行用語及價值觀輸出他國,成為「世界共同語言」。
大型語言模型也是如此。生成式 AI 已經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若各國皆使用同一組語言模型,所接收的資訊、用語、價值觀將會統一,沒有了差異,也就會失去文化。
中研院訓練電腦處理自然語言,就是典型文理合作的例子:語言學家定義、拆解、標記大量語句,再交由資訊科學家投入機器學習。中研院之所以成立 CKIP Lab,就是為了打造出「台味」豐富、能夠實際運用在台灣,乃至於中文世界的語言模型。
AI 要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有人文視野
可信賴 AI 是國際公認的人工智慧發展方向,其受信賴的程度也反映在市場價值上。
歐盟執委會於 2019 年頒布《可信賴 AI 倫理指引》,要求 AI 除了隱私防護和資料治理,也應確保其公平、多元,以防止「AI 偏誤」。例如,《彭博社》發現 AI 審核履歷時,對特定性別、種族有嚴重偏見。
數位發展部成立 AI 產品與系統評測中心,就是為了建立可信賴 AI,與國際市場接軌。文、理聯手開發的模型 TAIDE ,正是第一個通過測試的產品。唯有結合人文視野、建立倫理框架,才能打造真正可信賴的 AI 系統。
跨領域人才各司其職,未來不會再有「純文組」或「純理組」
文、理組協作的趨勢,反映在台灣各大學的課程改革中。當 AI 課程走進文學院,不只教導學生如何使用工具,更著重培養 AI 時代的判斷力,包括查核「AI 幻覺」、評估 AI 生成內容的品質、AI 應用的倫理思考。文組訓練的核心價值,在 AI 時代更加關鍵。
所謂「文組無用論」,是對 AI 的誤解。到了未來,校園、職場不會再有「純文組」或「純理組」。就像國家教育研究院主任楊秀菁所說,「文理兼備」是未來人才培育關鍵。現在文組的核心能力——理解人性、詮釋文化、創造意義——將在 AI 時代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