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iPad 全系列採買攻略:iPad Pro、Air、mini、入門款怎麼選?](https://cdn2.techbang.com/system/excerpt_images/121264/post_inpage/3d6cb0c0bc620c8e6b69d3b020ed65ff.jpg?1738751726)
在新款 iPad mini(A17 Pro)開賣後,iPad、iPad mini、iPad Air、iPad Pro 全系列除了 iPad 之外,在去年都有推出新品,且更新幅度不算小,也都能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而新款 iPad mini(A17 Pro)的特色為何?現在要採買新款 iPad 時,全系列該如何選擇?採購前該考量的關鍵是什麼?以下針對這些採買 iPad 時會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讓錢可以精準的花在刀口上。
文章目錄
iPad、iPad mini、iPad Air、iPad Pro 定位有別
當前 iPad 全系列有 iPad、iPad mini、iPad Air、iPad Pro 四大系列,且依照不同的規格及功能,對應不同使用族群,當中,除了 iPad 是在 2022 年底上市之外,其他三款都在 2024 年推出新款,特別是新款iPad mini,更是與前代相隔三年後推出。且從去年開始,Apple 在全系列 iPad 的辨識上,也改為標示晶片名稱做為與前代產品的區隔,如新款 iPad mini(A17 Pro),但坊間還是習慣稱為 iPad mini 7。
iPad Pro 頂級旗艦
當前最新的 iPad Pro(M4)是自 2018 年第三代 iPad Pro 後,迎來最大的更新,還成為首款搭載 M4 晶片的 Apple 產品,為影像製作、3D 設計與專業繪圖等高效能工作需求,帶來更有力的平台。此外,全新 13 吋版本以更薄的機身登場,比 11 吋還要薄,螢幕也運用串聯式 OLED 技術,比傳統 OLED 擁有更高亮度、廣色域支援,及色彩精準度,且除了標準玻璃外,還可選配 Nanotexture 防眩光玻璃,滿足不同專業需求。
iPad Air 主流的選擇
iPad Air 是性能與價格的最佳平衡點,2024 年推出的 iPad Air(M2),還新增 13 吋版本,讓需要更大螢幕的用戶,不用非得選擇 Pro 系列不可。核心規格是搭載 M2 晶片,具備筆電級的效能,可輕鬆應對多工處理與創意工作需求。此外,支援第二代 Apple Pencil Pro、Apple Pencil(USB-C)和巧控鍵盤,成為學生、專業人士與創作者的利器,特別適合希望效能升級但不需要 iPad Pro 功能的用戶。
iPad mini 最高便攜性
最新推出的 iPad mini(A17 Pro),顧名思義,就是搭載 A17 Pro 仿生晶片,這也是最重要的更新,表示可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另外,維持 8.3 吋 Liquid Retina 顯示器,很適合單手操作,且重量僅 293 克,適合旅行、學生和專業人士隨身攜帶的小尺寸平板。同時也可依需求及預算,搭配 Apple Pencil Pro 或 Apple Pencil(USB-C)使用,讓它成為隨身繪圖、筆記和閱讀的最佳工具。
iPad 入門首選
當前最平價的 iPad 是 2022 年底推出的機型,常會標示為 iPad(第 10 代),以實惠價格和實用性為定位。核心規格搭載 A14 仿生晶片,配備 10.9 吋 Liquid Retina 顯示器,並支援第一代 Apple Pencil、Apple Pencil(USB-C)和巧控鍵盤雙面夾,很適合學生上課、影音娛樂或輕量級多工處理。對於希望以最低預算進入 Apple 生態的用戶來說,iPad(第 10 代)依然是實惠的選擇,不過新款傳言將在今年春季推出。
5 個 iPad mini 重點特色:輕巧全能的小尺寸平板
在全系列 iPad 中,iPad mini(A17 Pro)是最近才上市的機型,在外型上幾乎沒有太大改變,但升級 A17 Pro 仿生晶片,可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應用,容量也由 128GB 起跳,並可搭配 Apple Pencil Pro 及 Apple Pencil(USB-C)使用,可說是小而強悍,也可說是全系列中最適合貼身攜的機型。在其他系列都開賣一段時間下,就另外先來認識這款全系列 iPad 中,最新也是最熟悉的 iPad mini(A17 Pro)。
特色 1:手感更順手的尺寸
當 iPhone 16 Pro Max 螢幕都來到 6.9 吋時,許多人會疑惑,為什麼還需要 8.3 吋 iPad mini(A17 Pro)?雖然螢幕尺寸在數字上的差異大約 1.4 吋,但這並不能用簡單的減法來看,因為 iPhone 的螢幕比例通常為 19.5:9,更適合瀏覽垂直捲動的內容,如 Facebook、Instagram、LINE 等社群或聊天軟體,而 iPad mini 採用更接近 3:2 的比例,對於閱讀電子書或漫畫來說,會更接近紙本的比例及尺寸,或是在使用生產力應用程式,可帶來雙視窗的操作體驗。
再以平時外出時所攜帶物品的重量來看,若是 iPhone 16 Pro 重量 199 克,再加一台 iPad mini 重 293 克,共計 492 克,只比一台 iPad 的 481 克重 11 克而已,且兩台裝置交互使用的靈活性也更高。
特色 2:A17 Pro 仿生晶片讓效能升級
前代 iPad mini 推出時,還被稱為最強遊戲機,三年後升級 A17 Pro 晶片,具備 6 核心 CPU、5 核心 GPU,相較於前代的 A15 晶片,標榜 CPU 效能提升 30%,GPU 效能提升 25%。另外,也具備 16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和機器學習加速器,以提升處理機器學習工作的效能表現,至於記憶體也由 6GB 提升至 8GB。當然,也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於升級 iPadOS 18.1 之後,將語系切換為英文及支援的地區或國家後,就可以體驗 AI 功能。
實際在玩 3A 級別遊戲大作《刺客教條:幻影》時,GPU 透過硬體加速光線追蹤,帶來逼真的遊戲體驗,讓光影的表現也很自然,轉場的切換也順暢,且因為畫面較為細緻,在 iPad mini 上玩遊戲的視覺效果,自然會比 iPhone 16 Pro Max 來得好。
特色 3:搭配 Apple Pencil Pro 手寫更靈活
全新的 iPad mini 支援今年隨著 iPad Pro M4 推出的 Apple Pencil Pro,新增雙指按壓、觸覺回饋、側轉功能,此外,也支援尋找功能,透過「尋找」App,能夠輕鬆定位到 Apple Pencil Pro 的位置,且透過新款 iPad mini 的磁性介面進行配對、充電和放置。同時,也支援價格較經濟的 Apple Pencil(USB-C),不管要用來做筆記、素描、寫註釋或日記等,都沒有問題。
搭配 iPadOS 18 中提供的「數學備忘錄」,可以輸入或手寫數學算式後,以用戶的字跡立即解答,甚至可以建立和使用變數,並新增方程式來插入圖表。另外,可以在備忘錄 App 中使用自己的「數學備忘錄」,並在其他任何備忘錄中使用所有數學功能。這功能對學生相當有幫助,遇到難解的題目,可以試著交由iPad求解。
特色 4:USB 3 提升 2 倍傳輸速度
在新款 iPad mini 上還有個小升級,就是支援 USB 3 規格,傳輸速度由過去的 5Gb/s 升級為 10Gb/s,對於在傳輸大檔案時,速度有感變快。特別是在 iPad 及 iPhone 都採用 USB 介面後,在外接儲存裝置上方便許多,不管是要擴充儲存容量,或是轉存檔案都更有彈性,傳輸速度的提升,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不過,雖然傳輸速度提升 2 倍,但充電速度則依然被限制在 20W。
特色 5:4 種顏色可選,容量 128GB 起跳
外型維持與上一代一樣的設計,但這也不意外,不管是 iPad、iPad Air、iPad Pro 通常也不會年年改版,但顏色上會有些改變,今年 iPad mini 推出太空灰色、藍色、紫色、星光金色,而紫色及藍色算是這次的新色,雖然 iPad mini 6 也有推出紫色,不過兩款的色調不同,新款的紫色更淡雅,淺淺的紫色,看起來相當雅緻。至於容量則提供 128GB、256、512GB 三種,基本容量比 iPad mini 6 的 64GB 多出一倍,也可說是為未來 Apple Intelligence 的深度應用做準備。
該買 iPad、iPad mini、iPad Air,還是 iPad Pro呢?
全系列的 iPad 定位已愈來愈明確,iPad 為入門、iPad mini 重便攜、iPad Air 為主流、iPad Pro 為旗艦,在採購新款 iPad 時,首先要明確知道自己的使用需求,如日常娛樂、移動便攜、生產力需求,還是專業創作,接著考量螢幕尺寸與規格,以及可支配的預算範圍,就能挑選到最適合的機型。
要拿 iPad 做什麼?
在採購前第一步就要確認自己的需求,這也對應所需的效能,若主要拿 iPad 瀏覽網頁、觀看影片、處理文件和輕量學習任務,那 iPad(第 10 代)就能滿足,雖然是搭載 A14 仿生晶片,但性能足以應付日常操作,且價格相對實惠,是學生或預算有限時的理想選擇。
至於需要多工處理、創意繪圖、影音剪輯或專業工作用戶,iPad Air(M2)或 iPad Pro(M4)是更高效能的選擇。特別是 iPad Pro,不僅搭載 M4 晶片,還配備標準玻璃或 Nano-texture 防眩光玻璃選項,適合需要高精度螢幕的使用場景,很適合專業設計師、影音工作者或對效能要求極高的使用者。
至於偏愛隨身攜帶,8.3 吋的 iPad mini(A17 Pro)會是絕佳選擇,採用 A17 Pro 晶片,具備不錯的效能,非常適合高度移動性、做為隨身電子書閱讀器,又或是大尺寸的掌中遊戲機使用。
需要的螢幕規格?
需求也對應到所需的螢幕尺寸及規格,如前述所說,平常需要隨身攜帶,8.3 吋的 iPad mini(A17 Pro)更適合,甚至在不會增加太多攜帶的負擔下,也可與 iPhone 搭配使用,帶來雙機的效益。至於主流的螢幕尺寸則為 11 吋上下,但如果有 13 吋螢幕使用需求,現在 iPad Air(M2)及iPad Pro(M4)都有機型可選擇。
不過螢幕除了尺寸大小的差異外,還要進一步檢視螢幕規格與顯示技術,例如除了 iPad(第 10 代)外,其他機型都採用全平面貼合技術,螢幕面板與觸控面板間為真空狀態,中間幾乎不會有空隙,也較不會出現反光問題,且也都支援 P3 廣色域,並加入抗反射鍍膜。因此,以螢幕顯示效果來說,iPad(第 10 代)確實沒有其他系列來得優異。而 iPad Pro(M4)系列則具備最高 120Hz 畫面更新率,以及 ProMotion 自動適應更新率技術,在播放 120Hz 影像時,會更加流暢,且全螢幕峰值亮度(HDR)為 1,600 尼特,也就是在太陽下也較能看清楚。
另外,iPad Pro(M4)系列還運用了串聯式 OLED 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堆疊了兩塊 OLED 面板,會比傳統 OLED 顯示器擁有更高亮度、廣色域支援,及色彩精準度,所以較適合對螢幕顯像能力有高度要求的工作。
容量與價格如何選擇?
價格自然是影響採購最核心的關鍵,且同時還要考慮容量。目前只有 iPad(第 10 代)有 64GB 可以選擇,其他系列至少由 128GB 起跳,應付日常使用不成問題,甚至 iPad Pro(M4)有 2TB 的選擇,且也配置 8GB 以上記憶體,以因應未來 Apple Intelligence 的深度應用。
當然,預算有限且需求偏向基礎功能,iPad(第 10 代)會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因為新款 iPad 傳言將在今年春季發表,屆時規格也可能不同,如果還沒急著購買,倒是可以再等等。而 iPad mini(A17 Pro)雖然價格略高於 iPad(第 10 代),但因便攜性與 A17 Pro 晶片的高效能,對移動工作者來說是更適合的選擇。至於 iPad Air(M2)供更高效能且價格相對平衡,特別是 11吋 版本,適合需要效能但又不想投入太高預算的使用者。當然,預算充裕,iPad Pro(M4)無論是效能、螢幕體驗還是功能配件,都具備 Apple 的最高標準。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 延伸閱讀:蘋果 iPad 11 將升級 A17 Pro 晶片,使其更有實力運行生成式 AI 功能
- 延伸閱讀:iPad mini 7 評測:8 吋平板拿來做什麼?小巧便攜、滿足遊戲與生產力需求,售價 16,900 元起
- 延伸閱讀:可摺疊 iPad Pro 和 OLED iPad Air 預計將於 2027 年發佈,還有一款「巨型摺疊平板」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